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管理答疑
 作者:    时间: 2007年06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一十一期>>管理答疑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公司人力资源部四年前开始每年招聘25个MBA毕业生,几年来已经累积了一批MBA背景的年轻经理人。但他们的实际表现比预期的要差很多。请问专家这是为什么?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编者按: 针对读者提出的涉及管理方面的问题,本刊编辑部邀请专家予以解答。读者也可以在本刊的网站(www.fortunechina.com)上获取本栏目的内容。如有建议或有意参与,请通过 liquanwei@cci.com.hk 与栏目编辑联系。本期回答问题的专家,是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董事长兼 CEO 刘持金。

    问: 我们是一家国有石油化工生产型企业,在香港及纽约上市已经多年。公司人力资源部四年前开始每年招聘 25 个 MBA 毕业生,几年来已经累积了一批 MBA 背景的年轻经理人。但他们的实际表现比预期的要差很多。请问专家,这是为什么?

    答: 你的问题可能不好一概而论。在某些行业,MBA 毕业生成为骨干力量而且表现出色,比如传统的管理咨询、投资银行等行业。在其他行业里,MBA 毕业生的表现可能就有差异了。原因主要是企业使用 MBA 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尺度衡量。MBA 不是万能的,在使用上必须考虑岗位匹配以及企业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全球著名的能源公司壳牌集团(Shell)每年都招聘 MBA 毕业生,但主要是把他们放入一个特别的职业发展项目,叫“领导力加速开发计划”。该项目要求所有新来的 MBA 必须经历两年(有的三年)生产一线岗位的锻炼,逐步参与项目小组的管理实践活动,最后根据项目管理技能的评估结果,把他们分类分配到不同的初级管理岗位上。

    有的企业错误地认为 MBA 就是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其实,MBA 教育主要是提供与企业管理相关的一些理论上的指导,不是一项实战技能的训练。管理的技能是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培养的,就像一个学游泳的人,他可以熟背游泳的技术要求,但不下水练习还是不会游泳。MBA 教育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的缺乏,近几年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争议。大家对 MBA 毕业生的期望不同,使用方法不同,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同,导致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和日后对企业的贡献也不同。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除了技术、产品方面的知识,最基本的能力还应当包含“带兵打仗”的本事。所谓“打仗”,是指谈合同、发展业务、开拓市场,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活动能力;“带兵”是指一个经理人除了能做好业务,还要能带好团队,管理好下属。下属能信服他、尊重他、跟他干,并且能干得有声有色,成长为优秀的商务人员。纵观世界范围的 MBA 教育体系,这两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多少。美国商业畅销书作家塞斯•格丁(Seth Godin)在他去年的《小就是新大》(Small Is the New Big)一书中对全球 MBA 培养机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MBA 人才培养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缺陷,用人单位需要关注。

    1. 选人和用人能力。虽然 MBA 课程体系里有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类的课程设置,但讲的大多是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福利体系、组织架构、用工制度等非常行政性的议题。而一个出色的经理人首先要会看人、会搭建班子,因为业绩是靠人做出来的;随职务的升高,识别人、会用人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你的下属的汇报线越是拉长,与你的间距也就越大。杰克•韦尔奇承认,到退休时,他的成功招聘率才达到 80%,做部门经理时只有 50%。

    2. 适应变革的能力。市场竞争加剧,信息技术更新,要求企业或更改战略,或转变运营模式,多数优秀的企业每年都有一些新举措。MBA 毕业生学了很多分析工具和管理思想,但与哲学观、历史观、心理学等十分柔性的东西接触不多。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差不多的是,他们本来就面临适应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挑战,再要求他们适应企业的变革(西方人要求年轻 MBA 们不是适应变革,而是拥抱变革!),真是难上加难!遗憾的是,MBA 课程体系中没有或极少涉及到应对变革的技巧。我想,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多少做得好些,但从全球看来,没有几家商学院开设这样的课。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在你企业里进步快、晋升快的经理人,多是那些很快适应新情况和新要求、能轻装上阵的“想得开”的年轻人。

    3. 业务开发能力。所谓业务开发能力,在外企叫做 BD(Business Development),这方面的工作是所有企业的“掌上明珠”职位,是对企业直接贡献最显眼的地方。因为 BD 人员就是为企业谈合同、找关系、建关系、拿合同,是企业的“超级销售员”。换句话说,业务开发工作从长期看是延续企业的生命,从短期看是为企业能今天发得出工资做出贡献。在英文里,具有这类能力的人被尊敬地称为“Deal Maker”或“Deal Closer”。这是一项综合能力,包含了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产品知识、创造力、吃苦耐劳精神、获得他人信任的能力等,的确不是一般人所及。但令人沮丧的是,MBA 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此类课程,我想可能是因为这对教授的要求太高、学术价值又太低吧。

    4. 统筹能力。这项能力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英文中的 Multi-tasking(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或任务的能力),二是 Prioritizing(对多项工作优先排序、分清轻重缓急的能力)。年轻的 MBA 实战经验少,却又学不到统筹安排的方法。对国内的 MBA 教育来说,这方面的问题比西方更严重。由于西方文化的原因,那里青年学生的校外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培养了。我常常说,美国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按社会实践能力标准,实际上读了两个大学(如果把高中阶段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能力也算进去的话)。我曾经专门为国内一所大学的 MBA 学生设计了一门叫“职业生活导航”的课程,试图把时间管理、会议管理、自我管理、计划能力、活动组织技能等很杂的“基本功”整合到一起,学生反响强烈、大受欢迎。

    5. 销售能力。销售能力与前面提到的业务开发能力相似,也是所有企业最重视的方面之一。说来令人不可思议: 全球范围的 MBA 课程体系里竟没有“销售”这门课!MBA 课程中有 Marketing(市场营销)这门课,但它与销售技能相去甚远,讲的多是销售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如广告、定价、渠道、促销等。销售,即把产品卖出去的过程,包括了客户需求分析、客户购买决策影响、建议书制作、投标书制作、销售团队组建和管理、销售计划和激励计划等。在美国,MBA 学员每年花 5 万多美元的学费,结果只能做出漂亮的广告,却创造不了效益。针对此不足,有些企业聪明地采取措施,如招进 MBA 后先“下放”到销售一线基层,这样通过基础理论与实战经验结合,MBA 能够较快成长,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问: 我在公司负责研发工作,经常进行新产品上市的可行性研究。最近常听说一些国外公司为增加新产品上市的成功率,开始采用一种新工具──“预测市场”。请问专家,什么是“预测市场”?该怎样运用?

    答: 各公司都有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等过程,并且往往由公司高管、研发部门等少数专家拍板定案。但传统的预测由于参加人员有限,无法考虑到所有的因素,预测结果不准确,并且只能进行有限的预测。大部分传统方法也没有适当的奖励措施,不能激发成员收集信息、准确预测的热情。

    所谓“预测市场”(prediction markets),是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在机构内部针对复杂事件,广泛收集信息和观点、集思广益、根据相应规则和利益关系制定决策的新工具。具体做法是,让尽量多的相关人员参与对研发过程、收入、市场份额、产品趋势以及其他宏观情况进行的预测等。市场预测不是专家的特权,而是所有相关人员根据充分披露的信息,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做出明智选择,产生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结果。譬如汽车行业里,在对新车型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时,不仅车间主任、研发部长应该参与,车间工人甚至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该参与,发挥集体优势,各显神通。预测准确的,一定要有适当的奖励,使预测市场工具的运用过程得以良性循环。

    预测市场运行机制,同股票市场一样。只是预测市场经营的不是公司股份,而是所谓的“信息指标”。该指标的价值与未来的结果相关,如经济指标、公司文化价值,等等。预测市场并非对所有人的意见加权平均,所以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大家意见盲目趋同。例如,用不记名投票、德尔菲方法等匿名手段来达成一致意见。企业博客也可以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纠错机制,让博客彼此之间、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相互作用,减少信息错误,提供更为优质的内容。要想真正让众人或者精英小组发挥效益,还可借用其“付出文化”。所谓“付出文化”,就是一个人在社区的地位不在于他控制的范围,而在于他付出的多少。为此,社区的参与者会通过时间、精力和创意的付出,来争取社区的口碑。

    看到预测市场的威力,很多企业也开始运用预测手段,指引产品开发和营销。Google 的“Google 市场”就有各种预测,如“30 天内所有 Gmail 用户数量”、“中国项目何时开业”,等等。预测市场,需要充分调整内部员工积极性,赢家可以获得一些象征性奖励。它并没有多少商业性,但在指引公司业务上却有良好效果。同样的方法,现在也用在很多其他场合,如好莱坞有奥斯卡奖的预测市场。

    预测市场毕竟是一种新工具,其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应该形成更为广泛的信息披露,减少背景不透明的情形,避免因为信息片面而作出极端或不全面的预测。二是重视“持不同意见者”的作用,不要因为 “集思广益”,大家就盲目地达成一致,这样的结果是少数人的意见、取舍、偏好如同红外线一般,层层透射下去。这种情况在美国已经出现,比如保守派博客的链接和回访,一般只指向同类博客。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谋划中,或者在组织的文化当中,要提供足够的奖赏或鼓励,促使尽可能多的人披露自己所知道的信息,作出准确、高效的预测。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