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百威是令公司满意的在华投资”-访安海斯布希大中国地区董事总经理程业仁
 作者: 王亦丁    时间: 2006年09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九十八期>>500强策略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为全球最大的啤酒酿造商之一,其 30 多个啤酒品牌在全美占有 50% 的市场份额,其中的旗舰品牌百威系列更是行销全球。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 王亦丁

    程业仁的新办公室位于上海淮海中路嘉华中心 17 层,从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旧式的上海低矮洋房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它们展示著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右侧约两米长的酒柜上摆满了印有百威标志的各式瓶子。客人来访时,程业仁经常会随手拿起一瓶,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 “这个细长的红瓶,是专为夜店设计的产品,福建人很喜欢白瓶装的淡啤。”

    从 1992 年起,作为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大中国地区董事总经理,台湾人程业仁就带领百威在这个全球最大、竞争最激烈的啤酒市场上纵横驰骋,亲历许多外资品牌和中国本土品牌的淘金狂潮、并购风暴,甚至黯然退场的历史。而身处其中的百威,却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外资酿造商。不仅如此,在中国啤酒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中,百威品牌成了领先的全国性高档啤酒品牌。

    与其他外资品牌从资本角度渗透中国市场不同,百威在中国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发展销售渠道、与中国本土品牌共享资源的特殊策略,为跨国公司如何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品市场赢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新的“解读”──本土对手不惜以价格战争夺市场,跨国公司如何在保持品牌、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赢得市场。

    “百威在中国仍然是令公司满意的投资,”程业仁说。百威武汉工厂扩建后的产能将达到 40 万吨。2004 年收购哈尔滨啤酒,巩固了百威在东北市场的地位。2006 年,哈尔滨啤酒出口到美国市场,占有 27% 股份的青岛啤酒在联合采购和渠道共享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百威在全国 40 个主要城市的 100 多家独立经销商共同组成百威的全国网络。2006 年,百威在中国销售的啤酒品牌扩充至 10 个以上。

    为了确保百威的全球品质,安海斯─布希要求旗下的 12 家美国本土酿酒厂,2 家海外百威生产厂商(其中包括百威武汉),以及在国外的 12 家合作生产厂严格遵循精密的生产工序,从最初挑选上好的全天然原料,到最后的品味测试,百威有 240 道保质工序。安海斯布希公司部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酿造商之一,其 30 多个啤酒品牌在全美占有 50% 的市场份额,其中的旗舰品牌百威系列更是行销全球。2005 年安海斯布希公司营业收入达到 150.35 亿美元,列《财富》世界 500 强第 448 位,利润高达 18.4 亿美元。

    为了探询百威在华的成功奥秘,本刊编辑王亦丁最近在上海对程业仁进行了专访。

    《财富》(中文版)问: 百威今年又继续在武汉工厂扩充产能。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啤酒产能已经过剩了,百威为何仍做出此决策呢?武汉工厂在百威的布局中处于什么位置?

    程业仁答: 我们刚刚加了一条装瓶线。这条线完成后,包装和酿造的产量将达到 40 万吨的标准。这个工厂与美国的小工厂规模差不多。美国有十几个工厂,最大的位于旧金山,是 100 万吨以上的。我们总部圣路易斯的工厂也有 100 万吨。

    新投入的生产线,第一要根据现在的销售情况,做出预测。我们现在做 2007 年的预算,到明年我们就要做个修正,因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也会做中长期规划,中间当然牵涉到临时预测和根据现有的生意情况做出预测。但一般的情况下,中间的时间差是两年以上。我们现在要扩建,肯定要提前三年预估在 2010 年、2009 年的销量情况怎么样,做出一个数据,然后再根据现在的情况做一个决策。

    武汉,我们是把它定位为生产基地,因为我们是一个全国性的品牌。在很多地区,啤酒是个地方性的产业,地方性产业最关键是要在当地有个啤酒厂。对我们来说,我们做高档,而且是全国性的,所以地理位置的居中性,再加上它的辐射,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把武汉市作为我们的生产基地。我们的主要市场还是东南沿海,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果我们把工厂放在上海,我们要运到成都、广东,成本更高。而在武汉,对我们更有利。

    问: 现在,中国啤酒业仍然是厂商分散,价格战导致低利润,就像几年前中国家电业,不少外资不得不卷入这场价格战。如何避开价格战的漩涡?

    答: 国内去年有很多企业在拼命地盖新厂,这是非常不理性的情况。我自己的看法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过去几年的并购,价格已经被搞的太高了,所以还不如自己建,把钱拿来做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很多人有这样的观念: 只要多产,就一定卖的出去。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老的观念。现在,还是应以量定产,而不是以产定量。

    从啤酒全行业的角度,我希望大家都比较理性一点。依照目前这样的趋势,以广东为例,200 多万吨的销量,我们测算一下新建的厂,到两三年以后都到了 500 万吨,即使广东省高于全国平均,但这个产量也太高了。我们看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盖了工厂,怎么办呢?它先要收回它的固定成本,而这必然要打价格战。

    百威从一开始就不同。如果从我们美国总部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性的市场。而且以百威本身的生意来讲,它还是让公司比较满意的。事实上,获利是蛮好的。当然,你做生意,不可能要求每一块都是今年就赚钱的,所以我们也会为了长远的投资而扩建。包括收购哈尔滨,我们也希望把它做成一个中国的品牌,起码通过我们这几年在市场上的操作,把它做成一个全国性的品牌。当然,这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问: 我们还注意到,今年百威明显加快了新品推出的速度,这是否意味著百威的市场策略会有变化?

    答: 更确切地说,我们更加体验到了地区性市场的区域性的不同。从现在的市场来看,好像出了很多产品,但不是每个市场都可以看到全部的新品。百威本身推出新品,是建立在针对消费者的调研基础上的。

    我们现在还是以百威为主。啤酒在各地会有不同的趋势、潮流,我们必须跟上潮流。所以,我们也有很多新的产品,根据不同的地区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今年,我们有百威冰啤;去年,在东南沿海市场如福建、浙江等地,我们有百威劲爽,这种产品在北京就看不见,北京口味会稍微重一点。上个月,我们刚刚出了百威纯生。今年,通过我们百威系统,在华东、华南和西区上市了哈尔滨啤酒。所以,今年算是我们比较忙碌的一年,有很多新的产品。

    问: 百威在中高端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

    答: 其实,现在大家对中高端的定义非常混乱,而且我认为这几年情况越来越严重了。比如,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有很多啤酒品牌,它们是消费者的高端,但却是是厂家的中低端。就是说,它是低价高卖。厂家把它低价卖出去了,可能经销商在这中间高卖,到了顾客手里它还是算比较高端的产品。但是对厂家来说,没有利益。

    我觉得,看一个品牌的价值,最直观的是看销售额、销量和利润,还有你是不是全国性的品牌。如果说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我们还算是排在前面的。现在的高端产品,全国各地各个主要城市都看到的品牌,其实也不是很多。有很多是地域性的。如果说做到了全国性,一个是我们,另外一个是青岛。再者,如果从销量、销售额来说,我们仍然比较高。而如果从利润来看,我们也算是比较高的。

    问: 哈啤的整合已经完成,而百威也在与青啤进行联合采购、共享技术的尝试,对于这三个品牌──百威、哈啤和青岛,如何进行品牌定位?

    答: 第一,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品牌本身是非常不同的。百威是非常清晰的高端市场品牌,青岛是中国品牌,我觉得中国品牌和美国品牌永远是非常不同的。青岛在国际上也是中国的骄傲,它是中国啤酒分布最广的,也是做得最好的。哈尔滨基本上是一个地方性的品牌,它在东北做得非常强,我们也希望能够带出它的东北特色,在全国市场打下很好的根基。所以,基本上,从品牌的定位上就非常不一样。第二,品牌的形象也非常不一样。我想,百威形象和青岛形象是非常直观的。再透过我们的市场努力,哈啤将被塑造成来自东北的非常冰的、天然的形象。所以,我想在一个成熟的啤酒市场,一定会出现定位抓得很好的情况,各抓各的消费者。第三,在品牌塑造以外的事,我们会通过一些最佳实践交流的方式 ,比如跟青啤进行联合采购,同供应商进行谈判,学习青啤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经验,探讨如何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