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红宝石与地下经济
 作者: Robert Horn    时间: 2004年07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七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上亿美元红宝石流失国外

    作者:Robert Horn

    缅甸的红宝石以鲜艳的荧光闻名遐迩,它的产量极为稀少,其单位价格要高于钻石。今年春天,红宝石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几百位经销商来到仰光,参加由缅甸军政府组织的半年一度的拍卖会。军政府虽然对外界一直满怀戒心,但也非常需要钱。当经销商们绕过带铁丝网构成的路障,走进由柚木和玉砖建造的展览大厅时,原本满怀期望的他们发起了牢骚。供出售的宝石中没有一件是来自抹谷的。抹谷是缅甸北部曼德勒省的一个矿业城市,那里的宝石矿是几世纪以来全世界最好的。展会上的宝石大多来自孟休,那里出产的宝石需要经过热处理才能具备更好的色泽。一位做孟休宝石买卖的缅甸商人说:“抹谷的矿已经采光了。”

    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会听到不同的说法。经销商们称仍有采矿者在抹谷岩溶地区采矿,只是采出的宝石不会运到首都。拍卖会主席敏登(Myint Thein)说:“走私现象的确存在,但正在减少。”一位缅甸政府官员能如此坦率,令人吃惊。但实际上,在 30 年前军队将领把宝石矿收归国有后,走私现象激增。1989 年来,政府一直试图促成合法的私人宝石交易并从中获益。为此,它把采矿权提供给它信赖的商业盟友和少数民族叛乱分子(作为使其结束数十年内战的诱饵)。一位出生在抹谷的曼谷经销商帕特尔(Jayesh Patel)说:“政府付出了很大努力,想把事情办好。”但据知情人说,宝石走私十分猖獗。

    据官方统计,矿产和宝石是缅甸第 5 大出口商品,年出口额为 3,000 万美元。但人们早就知道,政府的统计数字根本不可靠。帕特尔等经销商说,这一行业有90% 的业务潜藏在“影子经济”里。西方外交人士说,政府的管理不善以及美国因人权问题对缅甸实施经济制裁,使得缅甸地下经济的规模膨胀到其合法经济的 5 倍之多。在本次拍卖会中,政府捞到了 220 万美元,大约是交易总额 10%。但每年都有上亿美元的宝石跨越国界,流失到了中国、泰国和印度,其售价会令让仰光的将军们气得发疯。

    奈温吞将军(Nay Win Tun)自 1991 年由他领导的勃奥族解放军签署停火协议后,就再也没穿过军装。他的公司名为“宝石龙珠宝”(Ruby Dragon Jade),是一家政府与勃奥族领导人合资的公司,从事建筑、饭店、旅游等行业,还经营宝石和玉石,目前是缅甸最大的宝石生产商之一。奈温吞在他仰光的办公室里对笔者说:“和平很好”。他摆了摆手,手腕上戴的是点缀著钻石的劳力士手表。他的公司有 882 磅孟休红宝石供出售,目前仅卖出了 196 磅。但将军却不在意。他说,在他曼德勒的保险库里,还存有抹谷红宝石。

    缅甸大约有 250 家矿石公司是由前叛乱分子掌管的,据美国国务院说,这些公司有的还与鸦片和海洛因走私有关。其它的采矿公司的老板都来自中国,他们利用缅甸人作掩护。他们的兴趣主要在玉,但也有完善的走私网络。

    许多走私者是妇女。她们从采矿者或公司腐败的官员那里买下宝石,再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到达边界。途中要避开土匪,到了政府军或游击队的哨卡,她们还要缴纳现金或是上贡宝石。她们经常把钻石吞进肚子以便藏匿。被怀疑成走私者的人会被杀死并开膛剖肚。以前常在边界地区购买红宝石的曼谷经销商大卫•格里克曼(David Glickman)回忆说:“我们看著走私者之间开枪混战,然后从活下来的人那里进货。”

    走私的猖獗要归咎于人性的贪婪和政府的管理不善。缅甸当局在所有采矿企业中都占有巨大的股份,对开采出的宝石征收 20% 的税。如果宝石用于出口,还要再征收 10%。而且,采矿公司要想让营业执照展期,还要给当局好处。

    为了摆脱走私的影响,政府想发展本国的宝石精加工业。但是,由于受到制裁,很少有西方买家来缅甸,而邻国对珠宝课以 80-200% 的进口关税。曾在《缅甸时报》当记者的吴温觉(Win Kyaw Oo)说:“政府没法让关税降下来,因此不能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除非缅甸的将军们学会像商谈停火协议那样熟练地去商谈贸易协议,否则这个国家只能充当实力比它强、贪心而吝啬的邻国的宝石矿源。

    译者:无言子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