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美国制造会销声匿迹吗?
 作者: Nelson D. Schwartz    时间: 2004年02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二期>>特写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没错,我们仍将拥有工厂,而且还会拥有许多规模庞大的工厂。只是我们的工人可能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为什么这些工作岗位会永远消失呢?

    作者:Nelson D. Schwartz

    在当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商业环境中,罗伯特•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及其家族企业伊斯特曼机械公司(Eastman Machine)看上去像是活化石。在布法罗市中心的办公室里,史蒂文森坐在一张拉盖书桌前办公,一个世纪之前,他的曾祖父也坐在这间办公室的这张办公桌前处理公司的各项业务,伊斯特曼公司生产织物裁剪机械的车间距离史蒂文森的办公室仅几步之遥,公司销售这种机械已有 115 年历史。工人们在这幢红砖建筑里辛勤工作,而这座建筑周围曾经布满了工厂,这些工厂雇用数以千计的工人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从风档雨雪刷到男式套装应有尽有,但如今伊斯特曼机械公司却成为这个地区唯一幸存的制造商,工厂车间传出的机器轰鸣声仿佛是那个逝去的时代的回响。

    与众多美国制造商一样,伊斯特曼机械公司也面临著一些艰巨的挑战──例如来自中国的低价竞争,飞速上涨的医疗保险成本,以及曾经供不应求的产品如今却销售平平,等等。然而,尽管伊斯特曼机械公司已经裁员,而且在努力解决利润走低的问题,但公司的发展却始终欣欣向荣。近五年来,史蒂文森带领公司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地把业务扩张到了由软件操控的高度自动化的裁剪机械领域,与伊斯特曼机械公司老式的手动裁剪机械相比,新产品的价格高出了许多,而且外国竞争对手还无从仿造这些产品。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其过程是痛苦的。如今公司 80 名工人的产量相当于十年前 120 名工人的产量。随著新型高端机械的销售在伊斯特曼机械公司每年 3,000 万美元的销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史蒂文森希望雇员人数能持续减少。史蒂文森说:“凭借在裁剪机械领域的专业技术,我们提出了撤出大众性商品市场,进军按需配置的细分市场的战略,在这一市场中我们能够在未来几年内保持竞争力。”

    史蒂文森的经历并非绝无仅有。尽管媒体一直都在大声疾呼美国制造业的基石正一天天被“掏空”,钢铁行业也在要求政府的保护,而对中国的口诛笔伐更让人感到中国对美国的威胁甚于巴格达一直以来对美国构成的威胁,但事实却是,美国的制造业不会行将土崩瓦解。诚然,美国眼下的处境非常艰难──自 2000 年夏季以来,制造业已经削减了 280 万个工作岗位,目前从业总人数为 1,460 万人,整体就业比例下降了 16%。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冲击令制造商心烦意乱,而美国市场需求疲软以及美元坚挺(美国出口商因美元升值而大吃苦头)又接二连三地打击他们。而且即便是伊斯特曼这种勇于创新的公司,也得不断与海外企业的非法竞争相抗争──中国的竞争对手仿制了伊斯特曼公司仍处在专利权保护期内的老款产品,这些仿制品模仿到了各个细节,甚至有著“Westman”这样的名字,而这些产品的售价仅为伊斯特曼的五分之一。

    但事实上,美国工厂目前的产量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甚至连那些在几十年前就已陷于淘汰局面的钢铁和汽车制造企业也不例外。美国工人眼下所面临的问题是工厂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如今,公司只需要少量的工人就能生产出所有的汽车、钢板和机械工具。对白领员工来说,电子邮件、互联网和个人数字助理等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为他们的办公环境带来了 一场革命,而对蓝领工人而言,高新技术则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美国。联合资本公司(Alliance Capital)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全世界工厂都在裁员]。劳工部的统计显示,在 1995 年至 2000 年期间,制造业的生产力平均每年提高 4.3%,与此同时所有非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平均每年增长 2.2%。英特尔公司(Intel)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英特尔公司新近在新墨西哥州建立了一家半导体生产厂,在这里相同数量的工人生产的芯片数量是五年前建造的工厂产出的 2.5 倍。如此高的生产力是英特尔公司仍在美国投资设厂的原因之一。此外,英特尔公司的 14 家芯片生产厂中有 10 家位于美国,而且公司自 1999 年以来建造了 5 家高端芯片的生产厂,每家生产厂的建设成本是 20 亿美元,而其中的 4 家坐落在美国(另外一家建在爱尔兰)。

    钢铁行业是狄更斯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个夕阳产业更适合于 19 世纪而不是 21 世纪,但即使是在这个行业也已经发生了一场革命。完全依靠人力指挥倾倒盛有数百斤高温钢水的长柄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工人坐在装有空调设备的“控制室”里,利用操纵杆控制眼前的计算机完成各项操作。近二十年来,美国的钢铁总产量大幅增加,产量从 1982 年的 7,500 万吨增长到了 2002 年的 1.02 亿吨。但不同的是,过去美国全国的炼钢工人为 28.9 万人,如今却只有 7.4 万人。这一变化推动了国际钢铁集团(International Steel Group)等新型公司的蓬勃发展(我们将在后文中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变化也给那些依靠众多高薪蓝领工作岗位的社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尽管公司在裁员,但钢铁工人的平均工资仍维持在每小时 18 至 21 美元之间。随著传统的大型钢铁企业如伯利钢铁公司(Bethlehem)和 LTV 钢铁公司(LTV)的倒闭,国际钢铁集团这样的后起之秀纷纷收购了它们的资产,但却没有承担起员工的福利,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退休工人失去了他们的退休金和医疗福利。

    近几周来,有迹象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正趋于光明。11 月初,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发表报告指出,其制造业活动指数创下了自 2000 年 1 月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该协会对就业形势的评估也显示出,持续已久的就业枯竭现象可能将有所缓解。全美制造商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的经济学家大卫•许特(David Huether)说:“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已经开始向积极 的一面发展。这将促使制造业的产量在短期内出现强劲增长。”

    但是,从长远来看,制造商──及其雇员,无论是白领员工还是蓝领员工──依然面临挑战。密歇根大学的经济学家唐纳德•格兰姆斯(Donald Grimes)认为,无论许特有关制造业经济周期性改善的观点是否正确(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认为他是正确的),最终的结果终究是我们将继续贯彻“以更少的工人生产更多产品”的策略。“即使制造业继续对 GDP 做出贡献,但鉴于生产力的提高,我们的工作岗位很可能继续减少。我不能肯定我们对此能采取什么对策。这就像是逆狂风前行。” 泰乐公司(Tellabs)在伊利诺伊州博林布鲁克市的工厂位于芝加哥以南一小时车程的地方,它与伊斯特曼机械公司位于布法罗市中心的砖木结构厂房截然不同。十年前,这栋房顶低矮、有著镜面玻璃窗户的灰色水泥建筑从一片玉米地中拔地而起,厂房里装备著高科技的设备,这家工厂主要为美国三家大型区域性电话公司(即 Verizon、SBC 和南方贝尔公司,这三家公司又称 Baby Bells──译注)、环球通讯(Global Crossing)等快速崛起的电信公司提供硬件设备,帮助它们实现网络现代化并拓展其网络的覆盖范围。泰乐公司总部位于离这儿不远的内珀维尔市。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公司的产品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而博林布鲁克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帮助公司成为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业绩最优秀的股票之一。工厂的 963 名员工分三班轮流工作,因此工厂可以一周七天、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每个季度末华尔街的分析人士都会计算在工厂的装卸码头外排成长龙的车辆数量,从中他们可以看出泰乐公司又怎样经历了一个快乐的季度。

    近十年里,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硬件产品的生产商。由于受到前文中所提到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刺激,整个制造行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都发展得非常红火,其对 GDP 增长率的贡献率相当于软件业和零售业的总和。尽管整个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出现了轻微下滑──从 1990 年的 1,770 万人减少到了 2000 年的 1,730 万人,但这个数字却掩盖了汽车零配件和高科技等领域就业人数大幅上升的事实。格兰姆斯说,过去那些高度工业化的州是最大的赢家之一。1990 年,密歇根州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为 83.8 万人,到 2000 年人数增长到了 89.7 万人。

    但是,始于 2000 年的经济增速减缓却给制造商带来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在美国和欧洲,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即资本投资急剧下滑。随著利润率的缩水,美国的制造商要么把不太重要的工作转移到海外,要么全力以赴地提高生产效率,美国制造商在此时推动生产力提高的力度远比在经济繁荣时期要大(2003 年第三季度制造业的生产力提高了 8.6%,而上述因素则是推动这一惊人增幅的原因之一)。最后一点则是高科技行业的崩溃,该领域的生产能力曾经如爆炸般迅速扩张,甚至在市场需求下滑时也不例外。

    泰乐公司及其博林布鲁克工厂的发展历程与这种变化曲线完全一致。2000 年第四季度,泰乐公司的销售额超过了 10 亿美元。如果公司 2003 年全年的销售额能达到这一水平,就算是幸运之至了。与此同时,泰乐公司的股价也 从 2000 年底的 70 美元跌落到了前不久的 7.6 美元,公司为此损失了数亿美元。由于公司产品的售价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下滑了 70%,泰乐被迫重新设计部分产品。然而,即使在电信市场需求不振,竞争对手纷纷实施产品外包策略的情况下,泰乐公司仍然保留了其设在伊利诺伊、纽约、得克萨斯以及爱尔兰、芬兰的工厂。泰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麦克•伯克(Mike Birck)说:“我们不能开这个头,因为我们还有许多工人,而且我们知道如果有客户想在两天内交货的话,我们得有能力完成。”这样的情形真的出现了,9•11”事件后,Verizon 公司急需大批新设备修复曼哈顿地区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的基础设施,博林布鲁克工厂加班加点地工作,泰乐公司因而得以在 24 小时之内完成了 Verizon 公司的订单。

    伯克说:“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生产产品,我们这样工作了 28 年。我们会一直坚持这样的工作方式,直至最后一刻。”2003 年年中,公司不得不关闭了博林布鲁克的工厂,这也是公司在美国仅存的一家工厂。在公司北美地区业务主管史蒂夫•麦卡锡的力谏下,伯克开始与圣何塞的承包商 Sanmina-SCI 公司合作,后者专为高科技公司生产产品。Sanmina 的生产厂遍布世界各地。因此,从 2003 年 11 月初开始,以往在博林布鲁克工厂生产的大部分设备将由 Sanmina 公司位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的工厂生产。泰乐公司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大约在 15 美元到 20 美元之间,与之相比墨西哥工人的工资则非常低廉。此外,由于规模经济庞大、购买力旺盛,Sanmina 公司还能在零配件成本方面节省大笔开支。麦卡锡说,总体算来,与 Sanmina 公司签订外包合同可以使泰乐公司的零部件开支减少 20%。泰乐公司发言人乔治•斯特尼茨说,近些天来,“蟋蟀的鸣叫是这幢建筑物中最大的声响。”

    然而,泰乐公司仍有一小部分工作转移到了威斯康星州的基诺沙市,泰乐公司的工程师和经理们可以在那里与 Sanmina 公司的生产工人密切合作,共同生产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测试和研发。不过,即使电信市场出现需求反弹,泰乐公司也不会重开自己的工厂了。伯克说:“有 300 多人希望并祈祷我们能这样做。但是,我对我们能否重新满负荷生产深表疑虑。”博林布鲁克工厂以及泰乐公司其他办事机构的关闭在周围的社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荡,它给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曾担任泰乐公司项目工程师的皮特•特伦皮茨如今在附近的一家家庭用品公司(Home Depot)五金零售店工作,特伦皮茨以前在泰乐公司的工资是 6.8 万美元,而眼下的工资仅为 2.9 万美元,还不到那时的一半。但长著淡黄色头发的特伦皮茨却说:“有些人整日待在家里,希望过去的工作能再次出现,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赞成坐吃山空。”54 岁的特伦皮茨同时持有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布法罗市的那家冲压金属的百年老厂仍在运转,而泰乐公司仅仅十年的高科技工厂却已人走茶凉。但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它将亦步亦趋地追随电信及其他技术行业飞速发展的创新脚步。联邦储备 银行纽约支行的经济学家埃瑞卡•格罗申说:“我们创造新的产品,当这些产品发展成熟后,绝大部分的生产活动都将转移至海外,而我们则向下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目标迈进。”实际上,据经济学家格兰姆斯估计,计算机和电子产品领域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已经从 2000 年的 180 万人下降到了 2003 年的 140 万人,跌幅达 22%(从比例上看,上述领域的裁员幅度远大于汽车组装等领域,2000 年汽车组装领域的就业人数为 29.1 万人,如今是 27.1 万人)。因此,英特尔公司一方面有可能把最先进的加工厂保留在美国,另一方面可能继续把那些易于仿制的技术产品的加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格兰姆斯说:“技术是伟大的。但是,许多技术产品可以在其他地方生产。”

    大卫•祖莫克很高兴能得到一份工作。57 岁的祖莫克是印第安纳州的一名钢铁工人,他高中毕业后就参了军,复员后便一直与高温炼钢炉打交道,他觉得命运总是与他作对。祖莫克所在的 Burns Harbor 钢铁厂位于密歇根湖畔,这家工厂也许是美国近几十年来年头最短的一家综合性钢铁厂,20 世纪 80 年代工厂还有 5,000 余名工人,但到今天仅剩下了 3,260 人。这家工厂以前曾是伯利钢铁公司的下属企业,今年 5 月被纽约金融家维尔勃•罗斯(Wilbur Ross)资助的国际钢铁集团收购。国际钢铁集团的领导人均在纽克钢铁公司(Nucor)工作过多年,他们试图对劳动力密集型的钢铁制造流程进行全面的改造。成立不到两年的国际钢铁集团已经在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等几个州收购了大批工厂,如今集团已控制了美国近 15% 的钢铁生产能力。

    国际钢铁集团在 2003 年 5 月收购了 Burns Harbor 钢铁厂后,正准备沿用 2002 年收购 LTV 钢铁公司的资产时所采取的成本节约办法。新上任的管理者坚持要从工会获得更大的用工弹性,因此电焊工人现在还可以胜任管道装配工和维修技师的工作。工厂总经理约翰•曼格说:“一个工人不仅仅操作拖拉机或者起重机。所有的工种界限都将取消,工人需要接受新的技能培训。”自从国际钢铁集团收购这家工厂以来,生产每吨钢铁所需的人工小时数已经从 2.9 降低到了 1.9,而曼格的目标则是降到 1.75。

    这些改革将帮助 Burns Harbor 钢铁厂避免重蹈中西部其他被关闭钢铁厂的覆辙,但 Burns Harbor 钢铁厂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首先,国际钢铁集团把 Burns Harbor 的工人裁减了近四分之一。国际钢铁集团接手伯利钢铁公司后,公司 10 万名退休工人及他们赡养的家属均失去了医疗补助,而他们的退休福利也比原先降低了许多。国际钢铁集团摆脱了这笔被称为遗留成本的开支之后,每年可以节约 4 亿多美元。曼格承认,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但做出这些抉择是美国钢铁行业(甚至是美国制造业)继续存活下去的唯一出路。作为美国第二代钢铁行业从业者,曼格说:“Burns Harbor 是国际钢铁集团的旗舰企业,而且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它也是整个行业的旗舰企业。钢铁行业仍然有利可图,而这家工厂势必做到这一点。”

    华尔街认为曼格对钢铁行业潜力的判断完全正确。国际钢铁集团希望在华尔街最著名的证券包销商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帮助下于今年年底前实现上市计划。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投资钢铁行业就等于是投资有毒垃圾,但是如果国际钢铁集团的首次公募能获得成功,它将表明钢铁业即将出现重大转机。而对于像祖莫克这样的保住了工作的蓝领工人来说,钢铁厂的这份工作仍然能让他们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祖莫克每周通常工作 44 小时,每小时工资为 18.5 美元,此外他还能获得一些固定的奖金。他有医疗福利以及五周的带薪假期。他说:“我很幸运。伯利恒钢铁公司破产后还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及医疗福利?这是所有像我这样的人 唯一的要求。”

    作为一家新企业,国际钢铁集团不仅有能力重新创业,而且还摆脱了伯利钢铁公司遗留下来的成本开支,这也可能是它真正重塑美国钢铁业的一大原因。对于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通用汽车或福特这些创业多年的企业巨擘来说,它们都无权选择撂下工人福利和退休金的担子一走了之的做法。例如,福特公司去年为退休工人支付的各项福利开支超过了 20 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公司 2003 年截至目前的总收入。对伊斯特曼机械公司这样的小型制造企业来说,支付医疗福利开支的负担远大于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新的压力。“我们选择产品外包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虑 到了医疗福利的成本问题”,史蒂文森解释说。“与医疗保险的成本相比,能源和税赋成本简直不值一提,但对于医疗成本的控制我却始终无能为力。”目前,史蒂文森每月要花费近 8 万美元为自己的员工和退休工人买保险,而五年前这项开支仅为 4 万美元。与此同时,他的营业额却一直维持在 3,000 万美元左右,不见任何起色。

    当华盛顿还在争论是否该承担日益上涨的医疗成本时,史蒂文森却对国会山提出的另一个得意之策──保护主义──提出强烈反对。史蒂文森说:“我们公司完全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之上。”他指出,仅在 10 月份的最后一周,中国客户就签订了购买两套自动裁剪设备的合同。“那可是价值 15 万美元的订单啊!”他指著即将运往大瀑布城(Grand Rapids)以及新西兰、以色列、意大利和土耳其的货箱补充道。目前,伊斯特曼机械公司的业务中有 50% 来自海外,而在海外业务中中国和环太平洋地区的业务量则占到了 75%。而且伊斯特曼机械公司未来几年内在海外的销量只会有增无减。史蒂文森说:“如果我们只是坐在这里,抱怨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一天天赶上我们,那么我们在这场竞争中将永远不会获胜。”由于伊斯特曼机械公司改革并研发 出了自动裁剪机这样的新产品,因此史蒂文森表示:“我们正在考虑的是家族的第五代成员能否在这一业务领域中赢得胜利。”人们很难知道当伊斯特曼家族第五代成员掌管公司的时候(如果有这一天的话),公司的系列产品会是什么样。但无论怎样,伊斯特曼机械公司所需的工人只会越来越少。对于布法罗工厂里的工人以及全国各地的工人群体来说,这种裁员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创伤。而对于像皮特•特伦皮茨(特伦皮茨如今在家庭用品公司工作,他目前的工资比在泰乐公司时低了许多)这样年龄较大的工人来说,这种转型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切肤之痛。 但我们以前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变革。1900 年,美国仍有 38% 的人在农场工作。而今天,全国从事农业的人数仅占就业人数的 2%,但我们生产了足够的食物(事实上,其数量远多于此),不仅养活了我们自己而且还养活了世界上的许多人。尽管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美国并没有因此而长期陷入高失业率的状态。随著时间的推移,美国人离开了他们的农场来到城镇,他们在尚处于萌芽状态新兴行业中找到了工作。密歇根大学的格兰姆斯说:“这种变化是否造成了大规模的混乱?当然是的。但我们最终适应了这种变化。”他指出,欧洲国家试图通过关税和补贴的办法阻止这种变化的发生,但实际上他们却发现国内的失业率反而越来越高。对美国来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和以往一样──适应、创新并创造出新的产品,就像史蒂文森在他的百年老厂伊斯特曼机械公司中所做的那样。人们没有理由认为伊斯特曼公司──以及美国──在未来一百年里不会取得同样成功。52 岁的史蒂文森说,“在我这里你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如果他们认为我这里没有前途,就不会来这儿工作。如果我对未来不持乐观态度,我们也不会为了留在布法罗而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

    译者:萧艾

    中国的竞争对手正全面仿制伊斯特曼机械公司的产品,它们甚至给自己的产品命名为“Westman”

    对此,你有何感想?

    “两年前我被另一家钢铁服务中心解雇了。我足足耗费了六周时间(才找到一份新工作)。我没有找猎头公司,也没有使用广告等其他手段。两周内我挨家挨户地递出了 136 份简历──我就是通过这种办法找到工作的。晚上我还去一家百货商场做兼职,

    为了偿还抵押贷款,我找了位室友与我同住。我的房子有两间卧室,我也不是那种花钱大手大脚的人。我已经 45 岁了,我记得 最后一次与别人同住是 15 年前的事。没错,这一切就好像令我又回到了 25 岁、30 岁的日子。”

    ──大卫•尤曼斯(David Youmans)

    堪萨斯市 Wheeling Corrugating 公司销售代表

    对此,你有何感想?

    “这里的制造业所遭受的打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看到医疗设备制造和制药业仍在发展。礼来制药公司(Eli Lilly)正斥资 3.25 亿美元在这里扩展业务,这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有两大全国性的趋势对我们打击很大,一个是航空公司的破产,另一个是工厂的倒闭。今年年初,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在这里的一家维修基地关门了。我丈夫前不 久开了一家运动鞋商店,小店的生意并未受到经济走势的影响。即便经济发展不景气,人们仍然要照顾好自己的脚。”

    ──梅丽娜•玛尼阿蒂斯•肯尼迪(Melina Maniatis Kennedy)

    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