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职业历程的新起点
 作者: Anne Fisher    时间: 1998年06月07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期>>管理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Anne Fisher

    成千上万的企业离职者在争取重返工作岗位──只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生活从来就是变化莫测的。没人能料想到或是推测出为什么人们要离开工作岗位。也许是他们认准大公司的生活不再适合自己,要去外边开创一番新事业。也许一位有孩子的妇女觉得整天在办公室里,使她错过了和可爱的小宝贝在一起的珍贵时光。可能一个人被解雇时得到了一大笔遣散金,足以使他有时间学习新的知识、重新获得尊重,以使将来能返回工作岗位。生了重病的人不得不离职,家中有重病人需要看护的人也是一样。不管什么原因,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有才干的经理人员离开自己在企业的工作岗位。

    最终,他们中又有许多人决定复出。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重新评估自己,重新进入那个在他们离去后已发生巨大变化的工作环境,是一个令人惧怕的时刻,一个要付出牺牲的过程。现在,那些想重返工作岗位的人有了一些好消息。美国劳动部最近发表的一项关于创造就业机会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公司新创造的就业机会中,经理和专业人员占37%──这和经济迅猛发展的80年代十分相近,当时的比例是 39%──比70年代多了近一倍,70年代管理者的工作机会只有20%。同时,有利于复出者的另一种趋势是:由于近年来工作的不安定特征,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家企业干一辈子。这样,因工作中断而造成的耻辱感似乎稍稍减轻了些。 

    但是,随便问一问某一位长期离开公司的职位,现在正在找工作的人,你会听到不少令人泄气的故事。“有自尊心的人事经理肯定会承认他们不愿意录用一个离职一、两年的人,”曾在曼哈顿的伯纳德-哈尔登公司(Bernard Haldane)任高级职业顾问的伯特•玛洛(Bert Marro)说。“我设想一下,某一位人事经理的面前有五份简历,其他的基本资历都相同,只是其中一位的工作经历有断层。那么,谁会是最先被刷掉的人呢?” 

    并不见得非要有一年那么长时间的断层。彼德•齐瑞格斯(Pete Tsirigos)现在在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在亚特兰大的咨询部工作,负责推销高性能的网络产品。他以前曾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工作过 13 年。去年夏天,在公司的又一次改组浪潮之后,他离职了。“并不是被裁员或是被辞退的,我是自愿离开的,”他说。“但是当我再去参加求职面试时,明摆着雇主们不愿聘用已经不在职的人,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他们认为一定是我出了什么问题。我总是听到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到底为什么离开 AT&T 呢?'他们认为雇用我有风险。” 

    虽然高科技行业中技术人才空前紧缺,但是在职者与离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中断工作的时间不论长短,都能使你变得好像恐龙般怪异。艾德丽安•米兹梅彻•罗(Adrienne Mitzmacher Rowe)在离职经营自己的餐饮公司三年之后,重新回到公司工作,担任计算机系统分析员,她说:“计算机领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巨变,对我来说,做出重返公司工作的决定确实犹豫再三。”尽管技术人才普遍短缺,尽管她也曾在麦特-莱夫公司(Met Life)有一段长时间的、成功的职业经历,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她还是苦苦寻觅了五个月,经历了许许多多个不眠之夜。 

    忧虑或许不可避免,绝望却大可不必。即便是在外层空间轨道上转得有点太久,担心回到大气层会自我毁灭的那些人,在就业咨询专家和他们的客户──那些重新找到工作、心情快乐的客户那里能够得到忠告。首先,为重返职员生涯而奋斗的老手们会告诫说,如果你能设法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那会很有帮助──包括追踪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术语,掌握本行业中是谁在为哪些人做些什么。伯纳德•哈尔登公司的玛洛讲了一个令人警醒的故事,一位曾在唱片公司工作过的经理人员,离职后在自己的游艇消磨时间,没有再接触过新的唱片业务。比如,“dating”这个术语,意思是说是否要求唱片商店把最新出版的唱片在货架上摆一段时间,如果要求,那么要摆多久。玛洛说:“结果,这家伙在面试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样看待 dating?'他认为这肯定与性骚扰之类的问题有关,因而十分恼火。面试也就结束了。”唉! 

    如果你没赶上潮流,那就快点跟上去。正式的渠道,如行业协会组织的会议、研讨会或者公司出版的业务通讯等都很有用,但是如果你想真正地了解情况,什么也比不上闲聊天的老办法,达美恩•伯克尔(Damien Birkel)说这是“失业中有趣的一部分。”数年前, 伯克尔从一家大公司被裁下来,现在他是北卡州温斯顿塞勒姆的萨拉-李公司(Sara Lee)的产品经理,他为离职的经理们创立了一个类似嗜酒者互诫协会(Alcoholics Anonymous)的组织,名为“过渡期的专业人员”(Professionals in Transition)。他还写了一本名为《职业反弹!》(Career Bounce-Back!)的书(由阿玛康出版社[Amacom]出版,14.95 美元,平装),书中提供了包括重返管理职位的实用窍门等在内的材料。他和其他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建议,要尽可能多地会见自己的同行──可不是,再说一遍,不是求人家录用或是推荐,而仅仅是为搞清行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旦他们明白你实在只是想要学习他们的知识和想法,他们会提供你意想不到的宝贵材料。”伯克尔说。这些材料是你在参加面试前不能不知道的。如果能和一些知名的业界高手共进午餐,觥筹交错,前面提到的那个不走运的业务人员一定不止能搞清什么是 dating,而且还会因此而形成或者借鉴到一些十分有意思的看法。 

    同时,听起来好像有些矛盾的是,要注意不能太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行业内,使你看不出自己的技能也许还适用于其他领域。总部设在曼哈顿的猎头公司索恩戴克•迪兰德(Thorndike Deland)的合伙人之一霍华德•布莱奇斯(Howard Bratches)说:“过去几年中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是──也是被太多的想找工作的经理们彻底忽略了的──由重视某一专长转向重视通才。”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卖汽车的”或是个“食品推销员”,那你就落后于时代了。布莱奇斯发现:“大多数人事经理已经不再那么狭隘,他们不关心你是否具备诸如怎么卖 Jell-O 牌果冻之类的知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你对销售工作知道多少,在哪些方面对他们有所帮助,仅此而已。” 

    同样道理,布莱奇斯又说,你可能觉得你适合在大公司工作,那也没关系,只是你不要漫不经心地错过中小型公司提供的机会,没准他们正迫不及待地伺机雇用在大公司工作过、而且见过世面的专业人员呢。他说:“我所见的这些在长时间离职后又试图再找工作的人们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们不必要地限制了自己──结果被自己的这种`一管之见'搞得心情沮丧。”他的结论是:“最糟糕的陷阱往往是自己设下的。” 

    在你离职以后有一点可能非同以往:现在最能给招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是你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完成一项工作后很快转向另一个项目的能力,康涅狄格州休伊特联合公司(Hewitt Associates)的顾问鲍勃•坎贝尔(Bob Campbell)这样认为:“重温过去的经验,从中找出自己曾成功运用某种技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出可行的改进并以此又取得了其他成就的例子。在简历中重点突出你了解集体协作、改革创新及快速反应的部分。” 

    靠哗众取宠从所有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这样的事情最好想也别想。霍华德•布莱奇斯曾有一位过于急切的客户,他搞些小把戏,给面试他的人送上小条。这是令人生腻的例子:“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我还在等待/为什么我依然听不到你的消息?” 

    每个求职者都尽力去了解招聘者最关心的问题,想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对这些远离第一线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假设你离职了一年(或两、三年)在家照料子女。从法律上讲,面试你的人没有理由过深地询问你私生活中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或她不会在心里暗暗地嘀咕:如果小山姆发烧 104 华氏度,谁送他去医院呢?如果你在家里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那就讲出来。例如有一位靠得住的按钟点照看孩子的人,而且在发生了突然的变故时有一套应急计划。“你不会愿意主动地说出一大堆个人生活的细节,”鲍勃•坎贝尔提道。“但实话直说,可以消除面试者的思想上的顾虑,而且还能表现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公司需要的意愿。” 

    如果你真的想听到这样动人的话“你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工作?”一个最重要的、往往也是最能由你自己把握的因素就是,你对自己离职这段经历的态度。不管你干了什么,都不必采取一种守势。相反,要强调你通过这段经历获得了什么技能,得到了什么磨练,你认为这段经历有助于使自己成为比过去更为出色的管理者。一定要提到你完成的各种课程,参加诸如募捐、非赢利机构的成员等义务工作,甚至像生重病一类的经历给你的启发──耐心、同情以及如何面对压力。 

    如果曾自己开业,你无疑从中学到了从采购、营销到财务的一系列知识,讲一讲这些。这并不十分简单,因为放弃了自己的企业看起来──对你自己来说,尽管不是对其他任何人──就像是承认了自己犯了个大错误。艾德丽安•罗说:“我的餐饮公司在财务上看是成功的,但是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令人满意,唉,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看我是失败了。”但是,在求职面试中,罗将对自己的疑虑吞进肚里,不仅谈到她在自己的企业里所获得的新本领,而且讲到她开始怀念过去在大公司里的生活──包括不断遇到的知识上的挑战和与一大群同事共处的情谊。最终,她的积极态度令她获得了她想要的工作。这也能帮助你达到同样的目的。 

    不管你可能觉得多么压抑、沮丧,或只是一味地害怕,你始终要记住的是求职面试是一条双行线。试着不要只想着有没有人愿意雇用你,而忽略了你到底想不想为他工作。当银行存款开始减少,你的配偶开始不安,你也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恳求者,这可能会使你急于抓住手边的任何机会。但是,数字设备公司的齐瑞格斯从数十次令人泄气的面试中悟到,有的时候就是某种很微妙的因素还没有搞对,如果你能的话,最好是沉住气,等到有最合适自己的去处。 

    那些头脑僵化的招聘者们怎么也搞不懂他为何离开 AT&T,经过数月辗转煎熬之后,齐瑞格斯遇到了他现在的老板──此人非常清楚他为什么不安于现状,视其企业家的气质为一种可贵的特征,而不是他的污点。“没有两个面试的人或是他们代表的公司是完全相同的,他们要找的并不都是同样的品质和才能,”齐瑞格斯说。“所以要继续找下去,在找到令你满意的工作前,不要勉强。” 

    听起来不现实吗?不是的。路易斯-哈瑞斯联合公司(Louis Harris & Associates)以及过渡服务公司(Interim Services)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被裁下来后中断一段时间工作的管理者中,有 82% 的人确信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将比过去干得更好。显而易见的经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者:戚永翎 徐子健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