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疫情趋缓之际,上海最新的经济数据出炉了

疫情趋缓之际,上海最新的经济数据出炉了

2022-05-26 13:00
随着病例数的下降,上海在近期披露了逐步解封的计划,经济活动也开始恢复正常。3月底开始的疫情一度让上海成为全国疫情“重灾区”,其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也在4月的经济数据中有所显现。根据上海市统计局5月24日数据,4月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91.49亿元,比去年同月下降36.5%。其中,出口695.96亿元,与去年同月下降43.8%;进口1495.53亿元,下降32.5%。前4个月,上海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144家,比去年同期减少46.9%。 | 相关阅读(商业周刊)
45
胡华成

胡华成

财经作家,智和岛创始人董事长

谁也没有想到,疫情的第一年并不是企业面临最大挑战的时刻,今年才是。

我身边有太多的创业者在疫情的第一年受到冲击之后,在2021年得到了缓冲。当他们准备在2022年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却感到有一种无力感,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难让公司扭亏为盈。

其实不仅仅是我身边的这些人如此,大环境也是如此。看了上海最新经济数据出炉,应该就能够感受到,种种数据都已表明,不仅仅是你家的生意难做,其他人的生意也很难做。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创业者选择了躺平,还有的创业者干脆关闭工厂出去打工。不管怎么做,这都是创业者深思熟虑的结果,我都表示支持。不过唯一不要做的就是“怨天尤人”,把所有的错误都推给疫情,并不会让我们真正成长。

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只要有危险出现,一定会有伴随的机会出现。如果我们只看到危险,那么我们就会跟机会无缘。

那么问题来了,疫情之下,危险在哪里?机会又出现在哪里?

最大的危险就出在了逆势而为之上。很多创业者可能是看多了成功人士的传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逆势加仓,最终一举成名。成功人士逆势加仓的底层逻辑在于他们知道某样产品存在稀缺性,价格会随着市场回暖而不断上升。

可是我们理解的逆势加仓就是大规模开店,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疫情结束啊。而且实体店并不是稀缺产品,竞争太充分了。

说白了,我们逆势加仓与成功人士逆势加仓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疫情之下,没有什么比现金流更重要的了,不要主动让现金流紧张。

第二个危险就是抱怨和躺平。这种在心理上反映出的是消极的心态,并不利于我们思考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不管是抱怨还是躺平,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被情绪左右,成为情绪的奴隶。

最大的机会出现在了我们终于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深刻地反思。一个人或者是一家企业只是蒙头狂奔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企业做着做着就会改变了初心。企业在忘掉初心之后,很容易就会陷入到迷茫的漩涡之中。有些企业都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几十年后,我们会发现这家企业并没有什么价值,我们的行为就像是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缺少重点。

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赚点钱,然后去过上隐居的生活,那么只要在合法的范围内赚钱,没有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创立一家伟大的企业,那么就应该不断修正公司的发展轨迹,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情,久而久之,公司肯定会成为一家值钱的公司。

真正创业成功的互联网巨头无一不是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情。阿里巴巴、腾讯、京东都是在赌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忍受长时间的不赚钱,最终他们才成功胜出。

当下也正是各位创业者充电学习的好时机,通过反思与学习,不断精进业务,只要熬过这段寒冬,未来还是很有机会爆发的。

45
王律

王律

2022年是虎年,是上海这个中国百年经济第一城的本命年,每逢虎年不平淡。与1842年开埠时的懵懂和2010年“世博”时的高光相比,同样是本命年的2022年的上海五味杂陈,不但没有虎虎生威反而灰头土脸。从大历史的维度看,标志性的事件恐怕不是封控两个月来在宏大叙事里折叠的“不上海”,或者曾经的全国唯一省级盈余财政也将要靠中央转移支付了,而是上海在2022年将失去中国经济第一城的地位恐怕没有多少悬念。这将意味着:安史之乱以来(也有人认为是更早的魏晋衣冠南渡以来),上千年里,江南第一次失去中国经济第一城。
中国经济第一城北移,为千年以来所仅见。
在2022年之前,恐怕没人会去想"中国经济第一城北移内陆”这么个奇葩问题,投资圈抱怨的更多的是:“投资不过江”。
而2022年,中国经济第一城将会出现在北方内陆,这已经是没有多少悬念的事了。
以京沪目前的差距,停滞一个季度的上海,要把拉下的工赶出来是不可能的。
当然,北京的疫情压力也很大,我们为北京祈福:北京加油!
也许,疫情是偶然一次特殊情况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也许是时代的分水岭,现在,谁敢打保票呢?毕竟看看近几年来北京GDP追赶速度,看看北京独角兽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数量,看看北京的人才实力和科技创新活力,谁敢打保票:过了这个本命年,上海仍能夺回中国经济第一城?再回头再看看青春朝气活力四射的粵港澳大湾区,看看条件优越且已经由乱及治的香港,看看年轻年盛敢作敢为踌躇满志的深圳,看看广州这个曾经的沪港母城还是那么的风彩依然荡气回肠,谁敢拍胸脯:上千年了,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就一定是江南?江东自古冠绝天下供养华夏,这个牛还敢吹吗?
雍容华贵摩登时尚的上海,国际范、有腔调的上海,你是不是太老了?老到带不动中国经济体量赶超美国,老到可以被一件偶然的事件绊倒?
也许,会有很多人会不屑一顾,觉得王律大惊小怪夸大其词制造焦虑,上海不就是遇到一个突然出现的绊脚石嘛,打完这场阻击战上海还是No1!上海毕竟有全球第一海港,长三角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大的生产基地,江南有上千年世界最繁荣区域的传统底蕴,纵贯长江的数千里深厚经济腹地都以上海为龙头。而北京,虽贵为首都,但地处北方内陆,不临江不靠海,且周边地区乏善可陈几近孤城。可是,在未来数字经济时代,港口码头还象传统上那么是经济发展的先决必要条件吗?而北京除了没有海港之外,科技创新活力、金融控制能力、文化影响力、陆空港能极、人才培养和储备能力等等全国乃至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要素禀赋,哪方面比上海弱?北京有什么不可以?
由海到陆、由南到北,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过去,经济学家们观察发现,上海经济是外溢型的,周边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均受益于上海的发展,一座城带起一条龙。北京经济是虹吸式的,北京的发展不光没有带动周边的发展,反而虹吸周边资源形成环京贫困带。
浦东新区开发以来,以浦东为龙眼,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主干,以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侧僚,中国经济一飞冲天扶摇直上,由对全球经济的边缘支流到现在的举足轻重,并直奔全球第一经济体而去。早在十多年前,上海就喊出要做第六个全球性大都市、配置全球资源、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口号,而且隐隐然气象初现。
今后,若北京真的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全方位综合实力中国第一城,会象上海当第一时产生外溢效能,引领全国各地共同发达吗?还是仍然不变虹吸特点,因块头相对变大而虹吸能力更强,开启虹吸全国资源模式呢?
不管怎样说,对于上海而言,2022年是一个本命年,也是一个灾年,我们期待凤凰涅槃后满血复活,上海依旧是“很上海”,重新夺回No.1!对于中国而言,王律期盼:历经疫情重度冲击、国际政治格局重大调整、全球化阻滞加重、国内经济升级换档调整等等多种困难叠加,很快赶上一个大年,驱散近两百年来的阴霾来,更加豪迈地奔向全球第一经济体,并在可见的未来成功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一倍、两

48
聂日明

聂日明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在4月份的经济表现不理想,5月份的表现会和4月份一样。问题在于6月份是否会有一定的恢复。目前看起来并不乐观,原因有三:第一,目前的复工复产要求相当严格,如员工闭环管理等,会导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承担其成本;第二,即使快速的实施深圳、杭州等常态化核酸,并将居民区和社会面放开管制,按现有的一些研究估计,人流也会降低30%左右,对于上海这种高度依赖于人流的商贸和消费城市,经济增速会有较大的抑制;第三,疫情防控带来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家庭和企业的预期,目前居民小区只要有阳性,就会变为封控区(常态化以后会变成中风险地区),小区会封闭若干天,企业也是类似,出现阳性就要停业停产,这势必会进一步抑制人的流动。

现代社会和商业体系高度依赖人的流动,人流动才会有交易,会有订单、商贸、消费,尤其是面对面服务业,没有流动和见面,就没有经济活动,而这些行业恰恰又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不流动不仅在短期影响需求(面对面直接消失了),还会在长期影响需求(劳动力没有收入了,没有能力消费),以此带来恶性循环。

更进一步,我们还要看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很多情况下会呈现:上海的经济,长三角的问题。上海的经济不好,会连带冲击长三角以及全国的贸易市场,在4月份的经济和财政数据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49
胡喜

胡喜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去

预计二季度整个季度的数字都会非常难看,受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各主要经济城市都遭遇了封控手段造成的经济下行,上海的复工复产艰难展开,截至目前媒体报道中大多报道开工数量,而较少报道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复产的效果。

尽管所有的媒体报道都尽可能用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模式来披露上海4月经济数据,但是事实摆在那里,数据(如果是真实的)就不会撒谎,上海在4月份的工业总产值环比下降61%,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和去年唯一正增长的省份,这次上海元气大伤。

只能寄希望于进入6月之后,社会尽快全面恢复正常运作,以保证下半年经济的亡羊补牢。

25
L.Ling

L.Ling

视角的一片拼图,而已。

果然经济是要靠热火朝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维护和促进的。
“经济链”、“产业链”等概念的存在,就让我们知道行行业业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分工细化更使得协作成为必要,所以还不是线性单链,而是系统。
上海疫情所致社会生产生活大面积停摆,一定会影响经济发展,但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不一而足。有的可能致命,有的只是停顿,有的甚至得以新生;有的立竿见影,有的逐渐显现,有的以观后效;大船可能根基厚,小船也许好掉头,但前者可能负荷重,后者可能易倾覆……
危机危机总是有危有机,“不浪费一次危机”,重要的在于首先活下来,然后总结反思活下来的智慧以及如何可以活得更好——于个人于组织于社会都是如此。
暂停,有时也是去泡沫的机会。

撰写或查看更多观点,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