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改变,从现在开始
 作者: 王亦丁    时间: 2010年08月16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历时三年、备受外界关注的李宁品牌创新行动,正在一步步地向外界展示魅力。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消费者最直观地感觉着创新带给产品线的变化。基于消费者的调研,李宁公司开发了全新的产品线Ubran Sports,为都市白领设计随时随地运动的装备。“在专业性之外,我们必须满足普通人群的运动需要。”方世伟说。李宁的设计师发现,中国绝大多数人对运动服装的需求在于:居家、学校或者运动时都能够满足多种需求,服装具备低冲击性,更便于运动,最好还能够防雨,还有个装iPod的口袋。

    不仅如此,创新的李宁品牌还需要“酷”的感觉,与消费者形成沟通。目标定位于青春活力的“90后”年轻人,设计师们选择了讲述平凡英雄的故事,但在实际推广中发现,耀眼的体育明星到底是讲平凡还是讲英雄呢?于是,品牌个性再次被清晰定义。“90后”年轻人的个性是什么呢?可能是自己打进一个乌龙球后的傻笑,或者是口无遮拦的粗暴,或者是意想不到的创新。于是,聪明的幽默、直率、好奇心被提炼出来了。“有个性才容易被记住。”方世伟说。

    一切准备就绪后,2008年6月,李宁启动了新品牌的零售体验的创新(第六代店)。走进位于北京西单君太的李宁第六代旗舰店,吊环式的门手、中国传统的竹文化、中国红等,体现东方文化价值的元素随处可见。目前,已经有50家店分布在国内超大城市的商场内。“商场平台是最残酷的竞争平台,这对李宁新品牌是非常艰巨的考验。”方世伟承认,公司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检验李宁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形象。

    脱胎换骨的变革与创新,需要赢得员工的支持。从2007年开始,李宁成立专门的项目组负责品牌创新的调研、品牌定位及个性、产品线规划等。2008年3月,项目组开始与所有的公司高管就品牌价值观变革进行分享,在随后的七、八个月间,方世伟和他的团队共在内部召开了八场宣讲会,直至2009年9月份,完成了全部项目的内部梳理。

    18个月前,李宁公司就开始尝试运营全新的管理架构,以更扁平化的方式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改变过去以服装、运动鞋为系统的功能型组织,从产品品类切入,成立了羽毛球、篮球、女子健身及网球、跑步、城市健身的运动品类,由相应的总经理负责,确定运动项目的商业目标、运动资源、产品特质。“过去是产品品类驱动,而现在是依靠运动项目品类驱动,因为我们要为每一个专业的体育项目提供专业的产品。”张志勇说。

    这些变革,有赖于公司打造的全新供应链系统。金融危机伊始,李宁公司就开始着力打造与其品牌创新相配套的供应链系统。在湖北荆门设立园区,改变了过去批发物流的形态,将批发物流跟零售物流相结合,直接从工厂运送产品到门店,将大大缩短李宁目前的产品库存周期(50天左右)。“规模越来越大时,后台的效率就很关键。”张志勇说。“品牌的支撑点在于产品结构,我们需要与产品结构相适应的供应链系统”。

    这仅仅是第一步。按照规划,2014年新李宁品牌的营业收入达到180亿时,李宁的供应链系统将支持这个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拓展。事实上,公司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知识和技能、领导力所带来的新挑战。2010年,李宁线上学习将增加53门课程,涉及知识更新、领导力等内容。人力资源部制定了公司战略人才模型,更多国际化的人才被引入团队,品牌规划、运动资源规划等方面的高管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鞋产品的总经理是美国人,这也是李宁首次在总经理级别上聘用外国人。“打造多重文化的平台,积累全球化的经验。”张志勇说。另一方面,他希望传达的更重要讯息是:以开放的心态提升自我洞察的能力,打造公司内部分享知识的文化。

    这一切都根植于李宁所倡导的“我们的文化”——系统利益第一,部分利益第二,个人目标绩效第三。在这家年轻的公司,所有人的精神与能力的自我变革已经开始。让改变发生,正在为这家生机勃勃、满怀雄心壮志的公司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