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硅谷景象
 作者: JEFFREY M.O'BRIEN    时间: 2008年12月0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三十九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当华尔街痛苦挣扎时,技术王国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当华尔街痛苦挣扎时,技术王国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然,也许不能一切如常,但肯定有些地方情况更糟

    作者:JEFFREY M.O'BRIEN

    技术行业里埋头苦干的工程师、充满干劲的创业者及思想自由的金融家通常并不属於那种渴望政府救助的人。但是,在财政部公布了数额高达 7,000 多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计划之后,彼得·蒂尔(Peter Thiel)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他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互联网救援计划上哪儿去了?”


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

    蒂尔并不是认真的,至少不完全是。作为 Clarium Capital 对冲基金和风险资本公司 Founders Fund 的创始人─它们是 Facebook、Slide 和 LinkedIn 等公司的最初投资者─他不需要任何人的施舍。但是说到救援计划,他的意思是,救助硅谷至少可以传达出一条积极的信息。如今,即使是最平淡的网上宠物食品快递公司,看上去也不如那些用来掏空投资银行家口袋的怪异金融工具正常。“这是对我们社会的重点问题的非常认识,”蒂尔说。“我们对金融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技术创新。”

    欢迎来到硅谷!这里的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审视华盛顿(他们为获得更多 H-1B 签证而进行的游说除外),而且这种一致的态度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你们自作自受。在这里,人们认为失败和成功一样,都与发明创造密不可分,而且认为二者都应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但是,华尔街的陷落显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对於硅谷那些希望独善其身的言论来说,这次金融危机清楚地表明,硅谷并非世外桃源。毕竟,信息技术开支的 1/5 来自金融行业。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除一些特殊情况外,技术行业的大公司均有大量国际业务,在美国国内经济陷入衰退时,这些业务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它们的贷款并不多,因此受信贷危机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事实上,硅谷的许多着名公司都是摇钱树。以英特尔公司(Intel)为例:公司有 120 亿美元银行存款,而债务只有 20 亿美元。今年 9 月,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说,他不打算限制资本开支或研发开支。长期以来,微软公司(Microsoft,公司并不在硅谷,但它显然是硅谷的一分子)的最大难题一直是想办法花去所有现金。最近,公司宣布了一项 400 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惠普公司(HP)前不久宣布,由於收购了系统集成公司 EDS,公司将在未来三年内裁员 2.5 万人。这听起来是个坏消息─对於那些即将失业的人来说的确如此─但它并没有真实反映这家公司的运行情况。裁员消息公布一周之后,惠普宣布了自己的回购计划:回购总额为 80 亿美元(大约相当於公司裁去这些员工后所节省的成本)。


甲骨文公司副总裁萨弗拉·凯茨

    多年来,甲骨文公司(Oracle)一直在大肆收购,结果公司背负了 110 亿美元债务,但手中仍有 130 亿美元现金,公司副总裁萨弗拉·凯茨(Safra Catz)对负面消息一概漠然置之。诚然,甲骨文公司的客户很多是内外交困的金融机构,而且由此断定公司将承受打击完全合情合理,但凯茨认为,甲骨文的产品和高利润的服务合同是经营预算中最不可能削减的部分。“公司的发展动力如此充沛,产品线相当广泛,因此如果有客户希望购买产品,那么它们很可能来我们这里。如果它们必须做出决定,不再购买某些产品,那很可能是战略意义不大且不太重要的产品。”凯茨在最近召开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说。谷歌公司(Google)CEO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对这种看法深有同感,他对记者说:“谷歌的业务如常。”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