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恶性循环的威力
 作者: GEOFF COLVIN    时间: 2008年12月0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三十九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金融危机由三个下行循环组成,要小心翼翼地加以阻止。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金融危机由三个下行循环组成,要小心翼翼地加以阻止

    作者:GEOFF COLVIN

    全球金融动荡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所以,我这里给出一个思路。每次金融危机都至少涉及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形势恶化将导致形势更加恶化的过程。在如今的危机中,至少有三个恶性循环,等待政府提议的巨额救助计划加以解决。在我们鉴别每日接二连三的新闻时,问问自己正在看哪个循环以及该循环是将趋向终结还是将加快运行,对我们或许有帮助。

    以下是三个下行循环:

    信心。所有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必须让人们普遍相信,它们处於适於长期运营的良好状态。即使是最健全的公司,也不可能马上偿清所有债务。而只要人们相信它的基础稳固,它永远不必这样做。但是,倘若信心的根基出现哪怕一条细小的裂缝,就能使整个机构垮掉。例如,大萧条时代典型的银行挤兑:仅仅一个谣传,就能启动一次导致银行倒闭、由提款和信心下降构成的恶性循环。

    联邦储蓄保险可以制止对商业银行的挤兑,但并不能制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挤兑。所以,若不是联邦政府插手干预,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美国国际集团(AIG)肯定要毁灭。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麻烦显然很大,但若不是动摇信心的恶性循环将它们的问题转变成危机,救援它们时的痛苦就要轻很多。华盛顿的巨额救援意在根除整个美国金融业的信心危机。当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股价重挫,或是金价和国债飙升时,政府就是这么做的。进入这一领域的资本越少,信心越弱;信心越弱,资本进一步流失,事情就这样持续下去。

    去杠杆化。很多金融机构认为,它们负债过多。这话没错。但诡异之处在於,如果它们都想做正确的事,还掉部分债务,情况将变得更糟。为了筹钱还债,它们都想出售金融资产。供应过多压低了价格,降低了这些机构仍然持有的资产的价值。所以,即便它们降低了债务,它们的负债率也不比从前改善多少。因此,它们不得不出售更多的资产,这又更加压低了价格,事情就这样持续下去。这个恶性循环不同於信心危机,因为它建立在美元而不是心理的基础上,雷曼资产的价值实出现了跳水,而且所有人都看到了。(当然,这一糟糕的现实又加重了信心危机。)

    楼市。楼市是一切混乱的根源,楼市见底之前,形势不会改观。到目前为止,形势仍在恶化,动力来自最糟糕的一种恶性循环─良性循环的逆转。从 2000 年到 2006 年,美国房价因上涨而上涨。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Schiller)预见到了当前楼市的崩盘。他指出,得来容易的贷款启动了楼市繁荣,消费者受到了强烈诱惑,去购买最贵的房产,而且有可能是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额按揭,这一行为将房价抬得更高,又强化了这一诱因,事情就这样持续下去。现在,情况倒过来了,由於房价不断下跌,买方认为应该等等再买,与此同时,卖方在蜂拥出手。这两种行为都促使价格进一步走低,也给两种行为本身带来了更大的诱因。

    什么能打破恶性循环?在经济学界看来,大规模的政府干预看来是唯一一直有效的措施。可以把大萧条看成一个大的恶性循环。新政(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它的矫正。20 世纪 80 年代的储蓄和贷款危机是一个小级别的恶性循环,结算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制止了它。如今,政府制定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干预措施,认为这是制止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所必要的。

    让我们小心行事吧。你敢为美国的贷款提供保险吗?风险可是越来越大了。对美国政府的全球信心危机,是我们实在不愿发生的恶性循环。

    译者:天逸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