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杰米·戴蒙的别动队
 作者: Shawn Tully    时间: 2008年11月14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三十八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J.P.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及其班底摆脱信贷危机之道。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J.P.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及其班底摆脱信贷危机之道

    作者:Shawn Tully

    这是 2006 年 10 月的第二周。时任 J.P. 摩根大通(J.P. Morgan)证券化产品主管的威廉·金(William King)正在卢旺达度假,走访他资助的国外咖啡种植园。一天晚上,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与他联系,告诉他一个紧急警报。“比利,我非常希望你当心次贷问题。”通过酒店的电话,金听到戴蒙声音嘶哑说。“我们必须抛售大量头寸。我已经研究过了。这些东西可能会变得一钱不值!”

不是独角戏 自左至右:戈登•史密斯,信用卡服务;杰斯•斯特利,资产管理;杰米•戴蒙,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温特斯,投资银行;海迪•米勒,资金和证券服务;史蒂夫•布莱克,投资银行;陶德•麦克林,商业银行;查理•沙夫,零售金融服务(摄影:DAVID YELLEN)

    这是一个典型的戴蒙式激动时刻。这次通话非常重要,原因有二。首先,它标志一次伟大战略转移的开始。正是得益于这一转移,大型多元经营银行之中,几乎只有摩根大通在这次历史性信贷危机中躲过了最糟糕的劫难。其次,他展现了戴蒙独特的管理风格─一种结合了笛卡尔式分析和启发领导艺术的风格,它引领摩根大通成为全球银行业务方面的佼佼者,尽管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摩根大通也遭遇了一些投资挫折。

    你很可能对杰米·戴蒙有所了解。他现年 52 岁,年轻的时候即被视为年轻有为,曾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帮助桑迪·韦尔(Sandy Weill)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后遭排挤,现在辉煌地东山再起。他出言直率,标新立异,性格勇敢─拥有如此迷人的风采,你甚至会误认为他是在演出一场独角戏。

    这种独行侠的形象并不属实。事实上,戴蒙依赖一个由卓越助手组成的值得信赖的团队。他们和戴蒙一样,都热衷于在问题出现之前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可疑情况,并敏锐地控制风险,即便这样做会牺牲公司的增长并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摩根大通董事鲍勃·立普(Bob Lipp)说:“这是华尔街最好的团队。”立普曾任旅行者集团(Travelers)董事长,与戴蒙打过 20 年交道。

    戴蒙及其团队如今一支独秀,因为他们在信贷泡沫鼎盛之时采取了一个大胆的举措。摩根大通在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正处于火爆之际几乎全身而退,抛售了手中的 SIV(结构性投资工具)和 CDO(债务抵押债券)等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现在已是臭名昭着。除了一个着名的例外─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忽视了种种危险信号,并大肆疯狂地投资于这些产品,包括花旗集团、瑞银集团(UBS)和美林(Merrill Lynch)。

    请不要误解:摩根大通在这次信贷危机中也吃到了苦头。戴蒙在其他玩家退出住房贷款市场之际却偏偏选择了进入。这一次,他反向操作的本能让他吃了苦头。“我们自己也犯了错误,在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方面一团糟,我们感到遗憾。”戴蒙对《财富》杂志说。随遭受经济下滑打击的消费者拖欠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债务的事例不断增加,他还将遭受进一步的损失。第三季度已经相当严峻了。摩根大通宣布其抵押贷款和杠杆收购贷款业务减记 15 亿美元。另外,因其持有的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优先股价值缩水,它又减记了 6 亿美元。

    尽管如此,摩根大通在这次次贷危机面前的表现还是要远远强于竞争对手。从 2007 年 7 月危机开始时起到今年第二季度结束,摩根大通在高风险的 CDO 和杠杆收购贷款业务方面损失 50 亿美元,而花旗集团这方面的损失数字为 330 亿美元,美林 260 亿美元,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90 亿美元。在这种市况下,少损失即意味大成功。危机前,摩根大通是一个业绩平平的机构,而如今它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首先是股价。2007 年年初以来,摩根大通股价下跌了 24% ,降至 37 美元(8 月 27 日),而美国银行下跌了 44%,花旗集团下跌了 68%。去年,摩根大通股票市值还远远不及花旗和美国银行,如今它与美国银行几乎在银行类企业中并列第一,并且把花旗集团抛在了后头。就后一点而言,戴蒙肯定会感到尤其开心。即便第三季度业绩似乎会比较疲软,摩根大通仍有可能在 2008 年盈利约 80 亿美元。这大大低于 2007 年创下的盈利高点─150 亿美─但相对于多数竞争对手的亏损累累而言,这已经非常难得了。许多竞争对手已经被迫削减派息或开始筹集资金,甚至是双管齐下。

    摩根大通如今成了“最后屹立不倒的银行”。对于这一关键地位的最好写照,莫过于它在援助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中扮演的角色。在美联储寻找一家大型机构收购这家濒临倒闭的投资银行时,摩根大通成了首选。戴蒙几乎未花一分钱就接管了贝尔斯登─看看数字就明白了:贝尔斯登资产负债表上 115 亿美元的现金全额弥补了并购成本。它还获得了价值高达 150 亿美元的业务,更别提战利品公司大楼了。这幢办公楼的重置成本为 20 亿美元(而其负担的抵押贷款只有 6.7 亿美元)。而且,贝尔斯登可能仅仅是个开头。戴蒙现在有能力到处进行低价收购,竞争对手们只有一边看的份儿。摩根大通的下一个收购目标现在还是一个谜,但很可能是一家大型机构:Wachovia 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太阳信托银行(SunTrust),甚至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戴蒙会进行收购吗?”资深银行业分析师汤姆·布朗(Tom Brown)问道。布朗现在经营一家名为 Second Curve Capital 的对冲基金。“那是肯定的!他的全部职业生涯都跟收购深陷困境的公司有关。”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