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饶舌的艾伦
 作者: Allan Sloan    时间: 2008年11月14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三十八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在多年审时度势的缄默之后,格林斯潘为何摇身一变,变得喋喋不休起来?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在多年审时度势的缄默之后,格林斯潘为何摇身一变,变得喋喋不休起来?

    作者:Allan Sloan

    留心换了新形象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可谓是一种奇特的体验。1.0 版的格林斯潘连续担任了四届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那时,他是那么高深莫测,只用我们(以及他本人现在)所谓的“美联储语”说话,除了在精心策划的公开场合表态之外,很少有任何其他言论记录在案。

    但如今,我们看到的却是 2.0 版的格林斯潘。他 2006 年从连任 18 年的美联储主席一职退下来时,头上顶的是“或许堪称金融史上最佳央行行长”的光环。如今,面对驱之不去的全球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竟开始在公开场合喋喋不休,同时还在专栏文章里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辩护─完全换了个人。

    我一向知道,格林斯潘有能力说出条理清晰的英语句子,因为尽管我在撰写有关他的文章时心存疑虑─这或许因为我自己就是个怀疑论者─但是在觉得迫不得已时,我仍然得去采访他,虽然次数很少。交谈时,我不得不同意他不能录音的要求,并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位杰出的舆论导向专家。他成功地影响了像我这种心存疑虑者的思想,却无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他能够做到极具魅力。在一次对《新闻周刊》(Newsweek)─我以前的东家─几位记者的吹风会上,他一再提起他和我同名的事,说他父母拼写这个词时比我的名字少用了一个“l”。这简直令我受宠若惊。几年后,我在与当时担任布什总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艾伦·霍巴德(Allan Hubbard)交谈中得知,格林斯潘也向他提过“Alan/Allan”这个话题。真是个老滑头!

    如今,“神秘高深”的格林斯潘自毁声誉地变成了“普通人中的一员”。我原本以为他离开美联储后只会重复老话,靠自己的声望度过余年。毕竟,历届卸任总统和美联储主席通常都三缄其口,至少会暂时如此。

    恰恰相反,格林斯潘活到 82 岁时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在公开场合频频亮相的人物。他眼下正在经营一项引人瞩目的咨询业务,四处推销即将发行的平装版畅销自传《动荡的年代:新世界的冒险》(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并且就各种话题发表意见:从经济问题到他早年攻击的目标─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两个“由政府支持的”巨型抵押业务机构眼下全靠美国财政部为其债务做担保才免于灭顶之灾。

    格林斯潘在公开场合聒噪不已、撰写专栏文章并不断接受采访,这些行为被某些行业(包括本文作者所在的媒体业)中的人视作是在诋毁他的继任者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我不认为格林斯潘是在诋毁自己钟爱有加的美联储,但他在公开场合风头正健的新形象经常令伯南克相形见绌。这就成了问题,因为伯南克需要借助美联储残存的每一分影响力和信誉来应对世界金融体系中似乎无穷无尽的麻烦。(正如诸位所料,美联储拒绝对其前任首脑的行为加以评论。)

    格林斯潘对此看法如何?“我经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理由是,我有许多(咨询)事情要做,”他跟我说。“我一向很守规矩,不对美联储的所作所为品头论足……我也没参加美联储在杰克逊谷地举办的研讨会(Jackson Hole seminar,我们在 8 月末谈话时,这个每年夏末举办的活动即将举行)。自从退休以来,我就从来没出席过。”格林斯潘告诉我,他拒绝了 95% 以上的采访请求。不过,也许他还应进一步提高这个比率。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另找个日子好好讨论一下,对于这次抵押贷款危机以及接踵而来的影响世界金融体系的麻烦,格林斯潘应承担多大责任(如果他有责任的话)。他对我说,“你在讨论公共政策的时候,重要的是搞清楚出了什么麻烦,责任在谁(如果有人应该承担责任的话)。但是,关键在于对问题的诊断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公共政策改革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这话没错。但是,话说得太多、抢继任者的风头并且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声誉,其结果也会事与愿违。有时候,少就是多。以上就是其中一例。

    译者:夏蓓洁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