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史蒂夫的麻烦
 作者: Peter Elkind    时间: 2008年05月13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二十八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乔布斯身上的那些特质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令他将公司和投资人置于险地。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插图:CHARIS TSEVIS)

    作者:Peter Elkind

    乔布斯喜欢我行我素,不管是对计算机,还是股票期权,甚至胰腺癌。他身上的那些特质使他成为一名杰出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令他将公司和投资人置于险地

    2003 年 10 月,整个计算机界都在热切谈论苹果公司(Apple)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下一步将推出什么新的时尚小玩意。他治理的这家公司起死回生,堪称硅谷历史上最富传奇的一笔,而他此刻却发现自己正面临一个生死抉择。

    在一次常规的腹部扫描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胰腺上长了一个肿瘤。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被诊断为胰腺癌,就相当于立刻被判了死刑,但活组织切片显示,乔布斯得的是罕见的─可治疗的─类型。如果通过手术切除肿瘤,那么乔布斯的预后情况会十分乐观:做过此类手术的绝大部分人都活了十年以上。

    然而,让他周围少数知情的密友震惊的是,乔布斯根本不打算做手术。这位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信仰佛教,而且是个素食主义者,对主流药物持怀疑态度。乔布斯决定采用替代疗法来治疗胰腺癌,希望靠一种特殊的食疗而免受手术之苦─这整个事件的过程直到今天才被披露。

    9 个月以来,乔布斯一直坚持采用这种疗法,而苹果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管层暗地里对形势深感焦虑─而且也在考虑公司是否应该向投资人透露其首席执行官的健康问题。毕竟,乔布斯被看成是苹果公司不可或缺的领导者,从 iPod 的诞生,到公司自助餐厅厨师的挑选,他都亲历亲为。有关他生病的消息,尤其是在病情发展的结果还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必定会影响公司的股价。董事会出于义务,咨询了两位非本公司雇佣的律师,得到的意见是可以保持沉默,因此决定封锁消息。

    2004 年 7 月 31 日是个星期六,乔布斯最终在帕洛阿尔托离家比较近的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做了手术。揭开有关他面对死神事件的过程─一如有关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每件事情一样─是在严格的控制之下进行的。事实上,在乔布斯肿瘤被切除前,外界没有得到一丝风声。手术的第二天,他给员工们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得了危及生命的病,并已“治愈”。这封信后来被透露给了新闻媒体。乔布斯向所有人保证,他将在 9 月回公司上班。在这个消息宣布后的第二天,股市交易显示苹果公司的股价仅下跌了 2.4%。

    苹果公司以这位首席执行官需要隐私为由,不再就有关乔布斯的健康问题作答,因此没人知道乔布斯病了多久,也不知道他曾经完全不考虑做手术。“这件事让我们所有人都很痛苦。”乔布斯身边的一位知情者回忆道。鉴于这个话题的敏感性,他要求在匿名的前提下才愿透露。“我们都很关心史蒂夫,这对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那是段非常艰难的时期,大家都情绪不稳。这是他冒险生涯中重要的一页。”

    史蒂夫•乔布斯历险记:这是迄今为止业界最令人惊叹的传奇之一。1997 年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时─苹果公司随后也经历了濒于破产的时期─他的传奇已经失去了光泽。当然,他曾是个天赋奇才的少年。1976 年,年仅 21 岁的他和史蒂夫•沃齐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父母的屋后车库创立了苹果公司。25 岁时,他的身价就达到 2 亿美元,26 岁成为《时代》(Time)周刊封面人物,但 1985 年 30 岁时被赶出了公司。

    过去十年的成就,不仅重新让乔布斯成为硅谷神人,而且将他提升到了超级巨星的地位。当他重回苹果公司时,公司正濒临破产边缘,而现在苹果的市值已达到 1,080 亿美元─超过默沙东集团(Merck)、麦当劳(McDonald's)和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如果在乔布斯接手那天投资 1,000 美元买入苹果公司的股票,那么到今天它的价值大概能达到 36,000 美元。从乔布斯管理技巧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苹果公司及其投资人。他同时兼任首席执行官的皮克斯公司(Pixar)也已经开始统治整个动画界,倾力制作的大片包括《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和《超人特工队》(The Incredibles),以至于促使迪士尼公司(Disney)在 2006 年以 7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乔布斯现今除手握价值 6.82 亿美元的苹果公司股票外,还拥有迪士尼公司 7.3% 的股份,价值 46 亿美元。)

    就连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这样的权威人物,也曾称乔布斯为“现今最成功的首席执行官”。53 岁的乔布斯甚至成了一位全球文化领袖,影响我们观看的娱乐节目内容、听音乐的方式,以及我们工作和娱乐的对象。他已经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局面。

    乔布斯也是业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总是流露出自鸣得意的优越感,在公开发表评论时奚落苹果公司的对手,比如,说他们平庸、邪恶,以及─最糟的是─没有品味。没有任何一位首席执行官像他那样任性、厚脸皮,任何时候都喜欢自作主张,不管对错。也没有哪位首席执行官像他那样事必躬亲,并控制公司的日常事务。即便是今天,乔布斯更愿意把自己看成艺术家和苹果公司的主设计师,而不是显赫人物。他自称“参与设计”了 103 项独立的苹果公司专利产品,包括从 iPod 的用户界面到苹果公司炫目的专卖店里的玻璃柜支架。

    乔布斯的产品介绍会每半年举办一次,展厅里人头攒动,博客上争相报道,还有名人到场,这是 2 个小时市场营销的行为艺术。还有谁能让整个国家因期盼一款手机而心潮澎湃?看到乔布斯首次展示 iPhone 后,曾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个人电脑前辈阿伦•凯(Alan Kay)如是评价:“史蒂夫懂得人的欲望。”

    乔布斯的个人陋习也是一大传奇:他把自己的梅赛德斯(Mercedes)车停在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上,时不时将下属训哭,还会在盛怒之下开除员工。然而,在苹果公司与他共事多年的许多高级副手(甚至有些离开了公司的人)也承认,尽管乔布斯为人粗野,且独占所有赞誉,但他们自己在当时的工作表现却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

    乔布斯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所有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尽管已经出了十多本写他的书,但这个谜团仍未解开。在涉及他和新闻媒体的关系时,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守口如瓶,并且极具控制力,他总是通过威胁或劝诱尽力制止那些未经他允许的报道面世。

    本篇报道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乔布斯同意接受我的同事贝齐•莫里斯(Betsy Morris)就有关苹果公司被评选为世界最受赞赏公司(见《金苹果是怎样诞生的》)一事进行采访,但他拒绝就已筹划了数月之久的这则故事(本文)发表评论。许多正为乔布斯工作或曾为他工作的人虽然确实同意了接受泛泛的采访,但大多数人都坚持匿名(哪怕是说称赞他的话),怕会惹怒他。

    当然,历史总是充斥这类有关坏脾气的天才人物的传奇故事。令人惊讶的是,乔布斯出色地管理这个庞大的上市公司─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需要协作的企业。关于这个问题,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罗伯特•萨顿(Robert Sutton)在他 2007 年的畅销书《混蛋止步法则:建立文明的工作环境,并在不文明的环境中生存》(The No Asshole Rule: Building a Civilized Workplace and Surviving One That Isn't)中谈到了乔布斯。“人们一得知我正在写本关于混蛋的书,他们就来给我讲关于史蒂夫•乔布斯的段子。”萨顿说道。“硅谷那些人对乔布斯的畏惧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让人难以忍受;他把人弄哭。但他几乎总是对的,而且即使他犯错的时候,他的错也是那么有创意,以致仍然让人称奇。”帕洛阿尔托的风险投资家让-路易•盖斯(Jean-Louis Gasse)说道。他曾在苹果公司担任高管时与乔布斯共事:“靠民主制造不出好的产品。你得有一个能干的暴君。”

    话是说的没错。但要知道,乔布斯也因为总是试图操控一切而给苹果公司─以及它的投资人─带来了风险。这一点在他和音乐及电视公司之间艰难的合作关系中显而易见,他们对于他坚持要给 iTunes 上播放的歌曲和视频统一定价感到十分恼火;现实生活中,他与癌症的斗争也是如此;另外,还有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公司股权的分配问题,让这两家公司遭受了期权回溯丑闻。

    乔布斯本人对世界的评价总是二进制的。在他眼中,产品不是“极其伟大”就是“垃圾”。一个人不是得了癌症就是“治愈”了。属下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痴”,不是不可替代,就是“根本不靠谱”。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他抛离轨道,下一秒钟就会被从一个类别打入另一类,因此苹果公司成立初期的同事称这种现象为他的“英雄-混蛋过山车”。

    乔布斯本人的经历更为复杂。26 年来,在《财富》杂志进行的最受赞赏公司排名中,没有一家位居榜首的公司像苹果这样完全是个人的展示台。去年,Piper Jaffray 公司的分析师基恩•穆恩斯特(Gene Munster)表示,如果乔布斯因为股权回溯丑闻而被赶出公司,那么苹果公司的股价在一夜之间就会下跌 20%。按照苹果公司当前的市值,他的身价能达到 220 亿美元。“对股价来说,史蒂夫•乔布斯在监狱里管理公司,也比他不当首席执行官要好。”萨顿开玩笑说。

    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似乎不大可能被赶下台。相反,他将继续带领苹果─以及它的用户、竞争对手和投资人─踏上狂野之旅,通往超乎想象之外的目的地。

    那么,我们也许应该了解一下史蒂夫•乔布斯历险记背后的驱动力。

    在斯坦福大学存档的 500 箱公司文件中,收录了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乔布斯在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时编写的私人电话薄,揭示了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独特的做事方式。私人列表里,还有琼•贝茨(Joan Baez)和黛安妮•基顿(Diane Keaton)的电话号码(都曾经是他的幻想情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瑞•布朗(Jerry Brown)家里的电话,以及里根总统首席助手理查德•达曼(Richard Darman)的白宫专线电话。那时,乔布斯已经跻身首批名副其实的业界名人之列。

    乔布斯的电话薄也反映出他错综复杂的私人生活。他有禅宗大师千野古文(Kobun Chino)的电话。千野是乔布斯的精神导师,后来还主持了他的婚礼;把他抚养成人的养父母克拉拉(Clara)和保罗•乔布斯(Paul Jobs),是加利福尼亚州的蓝领工人;他的生母乔安妮•辛普森(Joanne Simpson),在他长大后通过一位私人侦探找到了她;他第一个认真交往的女友克里斯安•布伦南(Chrisann Brennan),为他生下私生女丽莎(Lisa)。

    然而,他的叙利亚生父阿卜杜拉法塔赫•“约翰”•钱德里(Abdulfattah “John”Jandali)并不在列─乔布斯从未在公开场合谈论过他。1955 年,钱德里和辛普森生下乔布斯时,他们才 23 岁,二人都是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研究生,而且当时还未结婚。在将乔布斯送给别人收养后,两人成婚,并又生下一女,这次他们决定自己抚养:这就是后来广受赞誉的小说家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后者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自己有个如此出名的哥哥。

    钱德里是位风度迷人、前途无量的学者,他后来抛弃了妻子和 4 岁大的女儿,换过不少工作,在离开学术界之前一直担任政治学教授。他如今已 76 岁,在里诺附近的布姆镇酒店赌场(Boomtown Hotel & Casino)担任餐饮部总监。莫娜•辛普森的小说《失去的父亲》(The Lost Father)就是源于她想要寻找父亲的愿望。

    乔布斯也在 23 岁时有了自己的私生女,他同样企图逃避责任。尽管他已经变得很富有,两年内却不承认自己是父亲,丽莎的母亲只能靠社会救济生活。他甚至在一份签名的法庭文件上发誓说自己“不育,因此不具备生育下一代的身体条件”。不过,后来他承认了与丽莎的父女关系,娶了斯坦福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劳伦•鲍威尔(Laurene Powell)为妻,并又生了三个孩子。丽莎•布伦南-乔布斯现年 29 岁,毕业于哈佛大学(Harvard),是一名作家。

    二十几岁时,乔布斯在苹果公司担任董事会主席和麦金塔电脑(Macintosh)部门主管。但他从未被委以首席执行官的重任。公司聘请了一批资历较深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来管理这一快速崛起的业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百事集团(Pepsi)总裁约翰•史考利(John Sculley)。“那个时候他肆意妄为。”风险投资家阿瑟•洛克(Arthur Rock)是苹果公司创建早期的董事会成员,去年他这样告诉《机构投资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他头脑中一旦有了想法,就根本不管别人想要怎么做。作为公司的创立者之一,他会一意孤行去做,而不顾结果是否对公司有益。”

    苹果公司自身所具有的众多优点,在过去十年中推动其实现了复苏,这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营销的宣传技巧,颇具创意的口号─“改变世界”,以及对人才充满诱惑力的召唤。工程师鲍勃•贝勒维尔(Bob Belleville)回忆当初乔布斯把他从施乐公司(Xerox)挖过来时对他说的话:“我听说你很优秀,但目前为止你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来为我工作吧。”最著名的是乔布斯在劝诱史考利时挑地说道:“你是想终生都卖糖水呢,还是想要有个改变世界的机会?”

    但是,在和乔布斯两年的亲密共事后,史考利开始把他比作俄国革命家列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他在为那段时期所著的回忆录《奥德赛》(Odyssey)中,称乔布斯为“一个狂人,他的想法是如此单纯,根本不会因为这个世界的一些缺陷而相应调整他的想法”。1985 年,史考利经过精心策划,利用一场权力斗争将乔布斯解雇。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否定了乔布斯关于公司的设想。“他想让苹果公司成为一家优秀的消费品公司。”史考利写道。“这简直是个疯狂的计划。高科技不可能被设计成消费品来销售。”

    当然,史考利大错特错了。

    人们开始逐渐了解到在接下来“狂野的 12 年”中发生了什么。乔布斯创立了 Next 计算机公司,并从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那里收购了后来一举成名的皮克斯公司。Next 公司在商业上一败涂地,将投资人数亿美元的资产消耗殆尽。不过,等到苹果公司在 1997 年收购 Next 公司时,重返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显然已经通过多年磨砺,具备了当首席执行官的能力。

    苹果公司正面临困境。乔布斯立刻开始深入钻研复杂的商业细节,行事果断,大刀阔斧地削减苹果公司的产品线,并快速降低批发成本,令公司瘦身后增加利润空间。乔布斯的领导能力大有提高,不再是那个动不动就让人去死、只关心如何制造出漂亮产品的唯美主义者。这个时候,他仍动不动就说让人去死,但他开始想制造出既精美又能赚钱的产品了。不管是工程规格,还是设计上的装饰,他都会仔细审查。“他不再像一个神秘的设计天才,不理会剩下的事,任由公司自己运转。”已退休的杜邦公司(DuPont)董事长埃德•伍拉德(Ed Woolard)说道。伍拉德曾经在苹果公司担任董事,并在将乔布斯召回公司一事上起到了桥梁作用。“这在过去也许的确如此。但当他重回公司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很显然,他完全投入了苹果公司的所有实际运作中。”

    这并不是说他变得平易近人了。乔布斯甚至还会对公司的董事们大喊大叫。当苹果公司前任人力资源总监劳伦斯•克莱维(Laurence Clavere)被问到她与老板的相处之道时,她曾告诉她的同事说,每次要和老板开会前,就把自己想成一个即将进场的斗牛士:“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克莱维现在已经想不起当时打的这个比喻了,但她表示,“跟史蒂夫共事极具挑战性,极其有趣。有些时候也十分困难。”)乔布斯离经叛道的生活态度甚至发展到拒绝为他的梅赛德斯车上牌照。“我只是觉得好玩。”他在 2001 年对《财富》杂志如此解释。

    乔布斯经常会突然“改变主意”,把上一秒钟还在嘲笑的主意(也许是你的)奉若至宝─并且当成是他自己的─甚至没有意识到他的观点已经改变。“他能改变主意并完全忘记原来的看法。”曾和他近距离共事的同事说道(这位同事不愿意透露姓名)。“这十分怪异。比如他会说:`我喜欢白色;白色是最好的。'三个月后,他会说:`黑色是最好的;白色不好。'他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错误就地蒸发了。”乔布斯会简单地解释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做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乔布斯在回到苹果公司后还是网罗了一支一流的队伍。他组建了由他在 Next 公司的智囊团为主的核心团队,包括两名顶尖产品负责人:管理软件的艾维•泰威尼安(Avie Tevanian)和管理硬件团队的乔恩•鲁宾斯坦(Jon Rubinstein)。已在苹果公司就职的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被提拔为产品营销主管,而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Tim Cook,现任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是从康柏(Compaq)挖来的。乔布斯还从 Target 聘来了荣恩•约翰逊(Ron Johnson),负责苹果公司零售商店的开设。

    这个团队还包括两位高管,后来遭受了苹果公司期权回溯丑闻的冲击。一位是法律总顾问南希•海能(Nancy Heinen),他也是从 Next 公司跳槽过来的。据 Next 公司前首席财务官多米尼克•特雷姆彭特(Dominique Trempont)回忆,当时乔布斯考虑是否要聘请海能时,要求查看她起草的一些合同,以便他评估她撰写的文件是否富于“美感”。另一位高管是唯一一位前朝元老─弗莱德•安德森(Fred Anderson),他是首席财务官,实际上也是公司的老二。安德森一直支撑苹果公司,等到乔布斯来施法挽救,因而受到外界广泛的赞誉。他为人冷静,长一张方脸,曾在美国空军服役,善于处理现金流危机、人员调整、应付华尔街那些公司─以及时常情绪变化不定的首席执行官。一位前董事会成员形容,安德森的角色是“灭火队员”。

    为了留住这些人才,乔布斯采用的是硅谷公司典型的方式:他取消了高管补贴中的现金奖励,开始把更多的公司股票发给他们。在这方面,乔布斯又一次自作主张。

    乔布斯在 1997 年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员工手中的潜水期权重新定价,在 6 个月内价格就翻了一番。苹果公司还发放了一笔巨额的期权,看起来像是“装弹簧”的做法,即选在宣布与微软的重大交易前一天发行期权。交易公开后,苹果股价飙升 33%。

    重新定价和“装弹簧”是饱受争议的做法(它们让内部人士享受到投资人得不到的利益(,但这两种做法并不违法。另外,如果进行低于市场价的“实值”期权赠予,只要公司的做法公开并对此作出说明,那么这也不算违法。然而,期权回溯─选择过去某个股价较低的时间,将此价格定为期权的行使价,不作任何调整─是违法的。期权回溯无疑会涉及欺骗投资人、捏造假文件以及规避实值赠予对利润产生的影响。

    2006 年,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进行了后来获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的有关期权回溯系列报道后,苹果公司(当时报道中还没有提到它的名字)也匆忙开始调查自己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公司指定了一个特别的董事委员会来调查,结果是的确存在问题。公司发现,在 1997 至 2001年间的 6,428 项期权赠予都不合法─占那个时期苹果发行的股票的六分之一左右。(自那以后,出台了新的披露要求,这使得期权回溯现象慢慢绝迹了。)公司还发现,自从乔布斯担任首席执行官后,才出现期权回溯问题。苹果公司被要求重新申报利润,税前扣除的报酬开支高达 1.05 亿美元。

    迪士尼公司在 2006 年收购皮克斯公司后,也开始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乔布斯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也存在期权回溯问题。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抢先报道,皮克斯公司的主要高管得到的期权以 1997 年、1998 年、2000 年及 2003 年的年度最低股价来定价。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的分析师认为,发生这种机率的可能性仅为 1.12 亿分之一。(迪士尼公司拒绝对期权回溯问题发表评论。)

    不过,这两家公司发生的事件并不符合传统的期权回溯模式,已有多位高管在这种模式下去职。首先,乔布斯个人并没有从期权回溯中受益─至少没有直接受益。其次,当许多人都在急于下结论的时候,极力维护他的董事会却还在迟疑,这让乔布斯感到十分惬意。

    乔布斯本人涉嫌期权回溯了吗?在苹果公司内部,答案是肯定的:在美国证交会(SEC)的一份文件中,苹果公司承认,乔布斯“对一些有利的赠予时间的选择知情或提出过建议”。但苹果公司的调查结论是,乔布斯在该事件中的参与不足以认定为不正当行为,因为他“并不清楚这在财务上会带来什么影响”。至于皮克斯公司的问题,迪士尼公司对它自己进行的内部调查下的结论只有四句话,表示“皮克斯公司的期权回溯”发生在迪士尼公司收购它之前,因此“公司目前的职员中没有人参与任何有意图或有预谋的不正当行为”。

    美国证交会和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仍在对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公司有关期权回溯进行调查。去年 4 月,证交会宣布,鉴于苹果公司“进行了快速、广泛和积极的配合”,包括它“及时地主动申报,进行了独立的内部调查,并将其调查结果报告给政府,并建立了新的防范制度来预防欺诈行为的再次发生”,它不会对苹果公司采取行动。

    同时,美国证交会对乔布斯核心团队的两位前高管提出了起诉─法律总顾问海能和首席财务官安德森。海能被指控安排了两项期权回溯的赠予,并为此捏造文件。她申请无罪,并正在为官司做准备。安德森的罪名较轻,被指控在一项期权赠予上失职于疏忽,因此在交出了 364 万美元的赃款及罚金后,被允许可以在上市公司担任管理职务或董事(他如今在 eBay 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

    在了结证交会的案子后,安德森公开发表了一项不寻常的声明,对乔布斯的无罪提出质疑。他通过律师表示,当乔布斯还在为那些赠予他身边助手的期权选择一个回溯的日期时,自己就提醒过他由此会带来的财务影响。他还说,乔布斯曾向他确认过该项赠予已经通过了苹果公司董事会的一致批准。

    期权赠予是从 2000 年下半年开始的,那时候对苹果公司来说是个令人恐慌的时期。硅谷的公司都受到了网络泡沫破灭的冲击。苹果公司没能达到它的季度期望,公司的股价在大幅上涨后(公司的市值从 20 亿美元成倍增长至 160 亿美元),市值重又跌回 50 亿美元。乔布斯担心其核心团队面临被挖角的危险。

    2000 年 10 月,乔布斯开始跟董事们商量,赠予高管们大笔期权,给他们戴上金手铐。那时─事实上有 15 个月的时间─苹果公司的董事会没有设立报酬委员会来监督这位首席执行官发放期权的动作,这种情况很少见。(RiskMetrics 公司下属的调研公司 ISS 的研究表明,那个时候 99% 的上市公司都设有报酬委员会。)

    2000 年末,乔布斯跟不止一位他的高级助手说,将按照 2001 年 1 月 2 日的价格给期权定价。但到了 1 月底,乔布斯还在向海能咨询有关期权赠予的问题。当月股价上升,这就意味期权的行使价会比在 1 月 2 日时要高。

    2001 年 1 月 30 日,根据证交会的起诉,海能给乔布斯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里面列出了可将赠予时间回溯的几个日期;安德森也收到了这份单子。其目标是要保证高管人员拿到尽可能接近 1 月 2 日低价的价格。(海能认为,如果采用乔布斯最初提出的时间的话,可能会引来公众的批评,认为他们是在“装弹簧”,因为乔布斯在 Macworld 大会进行产品发布后的几天里,苹果公司的股价就开始上涨。)

    乔布斯选择了 1 月 17 日作为给高管人员期权赠予的时间,这个时间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仍较低。根据证交会的起诉,海能指示一名律师职员温迪•豪威尔(Wendy Howell)准备一份“一致书面同意书”(UWC),让苹果公司每位董事会成员签字,同意将期权回溯至“2001 年 1 月 17 日生效,价格为 [8.41 美元]。”(这一事件中涉及的所有股价和期权数量根据后来公司的股份分割情况进行了调整。)

    董事会成员直到 2 月 7 日才用传真发回签完字的高管人员期权赠予文件─因此证交会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赠予日期。而此时苹果公司的股价比 1 月 17 日的赠予价格已上涨了 23%。这意味六位接受期权的高管每人得到的那张纸是值 160 万美元至 390 万美元的额外收入,根据每人获得的期权大小而不等。根据证交会的说法,这也意味苹果公司涉嫌非法的期权回溯,赠予员工实值期权,却没有披露,而且由于未将这笔 1,890 万美元的花费记录在财务报表中,从而夸大了公司的利润。

    苹果公司的董事们和其公司一样,拒绝就此事件发表任何公开评论。不过,面对股东的控告,苹果公司的律师辩称,董事会按照惯例签署了一致书面同意书,草率地许可了这项期权赠予,而实际上这项权力早已授权给管理层了。同样,律师们辩解说,乔布斯没有理由想到存在问题,因为他的首席财务官和法律总顾问都在赠予书上签了字。

    作为 1997 年回来重新执掌公司的条件,乔布斯解雇了苹果公司大部分的董事,新的董事会只有 6 名成员。他只保留了两位旧董事:埃德加•伍拉德(Edgar Woolard),杜邦公司前任董事长;休斯电子公司(Hughes Electronics)资深副总裁张镇中(Gareth Chang)。董事会其他成员为:甲骨文公司(Oracle)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他是乔布斯的密友;财捷公司(Intuit)首席执行官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20 世纪 80 年代曾在苹果公司任职,当时还是乔布斯的邻居;杰瑞•约克(Jerry York),曾任 IBM 和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首席财务官,后来当过 Micro Warehouse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与苹果公司有广泛业务往来的计算机转售商;剩下就是乔布斯自己。

    苹果公司董事会长期以来招致了来自公司治理专家的众多批评。美国证交会前主席阿瑟•莱维特(Arthur Levitt)在他 2002 年的著作《散户至上》(Take On the Street)中抱怨说,苹果的管理部门根本没有把好“监督的最后一关”。自称为“苹果公司垃圾”的莱维特,实际上曾在 2001 年 2 月受邀加盟苹果公司董事会─但从硅谷访问回来后,就被乔布斯“自行毁约”了。“阿瑟,我认为你来我们董事会不合适,我觉得我们最好还是不邀请你了。”莱维特回忆乔布斯在电话里跟他这么说。莱维特说,乔布斯的解释是在读过他有关公司管理的一份演讲后得出此结论的。乔布斯告诉他,“坦白说,我认为你提出的一些问题尽管对有些公司来说十分恰当,但却不符合苹果公司的文化。”莱维特说,当时他崩溃了。

    毫无疑问,苹果公司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与众不同。乔布斯曾接受过 1 美元的年薪。2000 年 1 月,股市飞涨,公司重振旗鼓的势头也变得明朗,并宣布要给乔布斯购置一架喷气机─注意,这可不是公司供他使用的飞机,而是给他个人的湾流 5 型(Gulfstream V)飞机。这件礼物加上税费,让公司耗资 8,800 万美元。尽管这架飞机一直被认为是董事会对他表达感谢之情的创意之举,然而伍拉德称是乔布斯自己想要飞机。“他提出了这个主意:`我真想有架飞机,可以带我的家人去夏威夷度假,去东海岸。'我说,`好吧。'”拉里•埃里森宣称。“以他所作的贡献,我们给他买五架飞机也不为过 。”

    乔布斯也得到了 4,000 万美元期权的大红包─几乎占公司总股份的 6%,每股价值 21.80 美元。其中一半将立刻归属于他,余下的在 18 个月之内生效。这些奖励很不同寻常,但董事会解释说,这是他 30 个月里只拿 1 美元年薪的应得补偿。

    乔布斯自己拥有的期权也引起了证交会对苹果公司的另一项指控,不过只有海能会因此面临起诉。事情是发生在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导致苹果股价下跌至 10 美元以下之后,公司董事会急于讨乔布斯欢心,于 2001 年 8 月 29 日投票决定给他一笔每股 8.92 美元的期权。但乔布斯─自从因为 2000 年接受大笔潜水期权而遭到媒体批评后就极为谨慎─拒绝了这笔新的奖励,除非公司取消前一笔。由于从财务上说操作十分复杂,因此无法实行─同时公司内部还在为赠送这笔期权的安排争论不休─这件事一直拖到了当年 12 月份。

    这又引起了一个新问题:怎么给乔布斯的奖励定价?自从 8 月份董事会投票以来,股价一直在上涨,如果采用投票的日期,又没法通过严格的审查,因为苹果公司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的财务年度。海能和苹果公司重组后的报酬委员会成员及 Genentech 首席执行官阿瑟•莱文森(Arthur Levinson)在查看了有关近三个月内成交价的数据表后,决定将赠予时间定在 10 月 19 日。

    这笔期权的定价(9.15 美元)没有 8 月份的价格那么理想,但要比 12 月 18 日 10.51 美元的高价要好得多了─根据美国证交会的说法,那才是期权应该定的正确价格。莱文森通过电子邮件将安排告知了董事会,并指出他已经指示海能确保苹果公司“遵守了所有法律 / 规章要求”。

    其实它并没有。证交会声称,海能命令豪威尔伪造必要的文件,使一切看起来像是 10 月 19 日的一场特别会议上全体董事批准了这项赠予─实际上会议根本不存在。海能否认了这一点,将伪造文件的罪责推到了下属身上。

    据证交会的说法,所有这些,让乔布斯通过期权回溯获得了 2,000 万美元的额外收入。不过他从未将期权兑现,到了 2003 年 3 月,由于苹果公司的股价一直在下跌,因此乔布斯将他所有的 5,500 万美元潜水期权换成了 1,000 万美元的限制性股票。而从现在来看,苹果公司自那以后股票价格飞涨,他的这笔交易吃了大亏。乔布斯的限制性股票如今能卖到税前 12 亿美元。但如果他还留着那些期权的话,现在能值 58 亿美元(税前)。

    皮克斯公司确实有报酬委员会,但它从来没开过会。事实上,整个皮克斯公司董事会─也是由乔布斯一手挑选的─一般每年才开 3 次会。乔布斯会亲自和主要的高管商量期权奖励的事。

    引起争议的最大一笔此类期权赠予─200 万美元的期权─是给了《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的导演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他是皮克斯公司的著名创意导演。这笔期权是他与乔布斯在 2001 年协商的十年期合同中的一部分内容。乔布斯自己从未拿过皮克斯公司的期权,但他拥有公司一半以上的股份,并在签下拉塞特后带领迪士尼公司在 2006 年收购了皮克斯公司,这笔利润可观的交易令他成为迪士尼公司最大的股东。

    乔•格拉齐亚诺(Joe Graziano)是苹果公司前首席财务官,从 1995 年起一直在皮克斯公司任职,直至公司被迪士尼收购,他承认拉塞特是“皮克斯最大的资产”。他把所有的期权回溯问题都推到了“行政小故障”上,说批准乔布斯提出的那些期权赠予的文件在完成时间上有延误。“他进来跟董事会说:`这是我们想要进行的报酬奖励。我们有这么两名职员。我们希望能给他们一定的股票,把他们留住。'这很正常。然后董事会说;`那就去做吧。'但不幸的是,文件在几个月后才签。”

    当然,这说明这些赠予的发放是不恰当的。“小故障”并不能解释给公司最重要的职员的期权在 4 年中都分别以股票年最低价发放。

    在期权回溯问题曝光时,皮克斯公司已经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是迪士尼公司的子公司,没有自己的董事会。然而,在苹果公司,股东中的激进分子对公司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感到很惊慌。乔布斯也发表了一份简短的声明,许诺会采取补救措施,“我为在我任职期间发生的这些问题向苹果公司的股东和职员致歉。”但除了这份早期发表的新闻稿和后来在证交会档案中草草的说明之外,苹果公司没有对为何会发生期权回溯作出任何解释,也没有要求任何一名高管退回股票。

    在一份给苹果公司投资人的详细报告中,ISS 批评董事会不够坦诚,指出:“史蒂夫•乔布斯在为股东创造价值方面很有办法;然而,对任何一位首席执行官膜拜式的忠诚,会对股东产生不利的风险。”另一家股东顾问公司 Glass Lewis 把特别委员会对乔布斯免罪的裁决形容为“试图粉饰期权回溯丑闻”。

    去年 5 月,在库比蒂诺召开的苹果公司股东年会上,这两家公司建议股东不给非苹果公司外部董事的改选投票。在其中三名董事的问题上,超过 30% 的股东正是这样做的。像这样例行公事的流程,居然会出现 30% 的股东投票对公司的董事选举有异议─而那时又恰逢 iPhone 即将上市,股价飞涨─这种情况非常值得留意。

    当一位公开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被诊断得了严重的疾病,他是否有责任通知投资人?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证交会要求所有公开上市公司必须向投资人披露资料信息,使投资人在做出买进或卖出股票决定时考虑到这些因素。但它对健康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而且证交会也从未在这个领域内对公司采取过行动。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被诊断得了致命的疾病,它应该披露,当然像手臂骨折这种事就没有必要了。但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就很麻烦─尤其是当首席执行官和公司的运势之间有如此强大的关联时,隐私与股东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就变得尤为突出。

    不同的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当英特尔公司(Intel)首席执行官安迪•葛鲁夫(Andy Grove)在 1995 年被诊断出前列腺癌时,他并没有正式披露结果─葛鲁夫选择在 1996 年为《财富》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此事。另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财富》杂志 500 强企业中少数几位对公司来说像乔布斯对苹果公司一样重要的首席执行官之一─在得知他需要做手术切除一部分结肠及良性息肉后,于 2000 年 6 月进行新闻发布,尽管这一程序是走过场式的。

    有关乔布斯如何应对病情的消息,之前都没有向外界披露过。这篇报道的资料来自了解内情的私人渠道;所有人都坚持匿名。

    乔布斯的肿瘤是在 2003 年 10 月发现的。他由于曾经得过肠病,因此定期进行腹部扫描。他的医生注意到了胰岛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一种罕见、并可治疗的胰腺癌。通过手术,他的远期预后情况会不错。

    但是,乔布斯却通过一种特殊的食谱来治疗肿瘤,同时开始了寻求替代疗法的漫长旅程。“我们可以说他希望能找到一种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不用做手术。”一个了解情况的人说道。“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相信这种可能性。奇怪的是,对我们来说,这看起来是种替代疗法,而对他来说很正常。对史蒂夫而言,这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

    苹果公司的董事莱文森拥有生物化学博士学位,负责为董事会监管形势的发展。他和另一位董事比尔•坎贝尔试图劝说乔布斯做手术。“几位董事会成员非常担忧乔布斯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对他健康最好的方法。”一位知道内情的人说道。“但史蒂夫就是史蒂夫。他有时候很顽固。”

    根据医学的标准,这是件很明白的事:没有哪种正经的替代疗法能代替手术。“手术是唯一能治愈此病的治疗方式。”斯坦福大学的外科肿瘤主任杰弗里•诺顿(Jeffrey Norton)医生在 2006 年的医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这类胰腺癌的文章。《财富》杂志了解到,正是诺顿这位该领域内的一流专家最后给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做了手术。(他拒绝就此发表评论。)

    位于达拉斯的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疗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外科肿瘤主任罗德里克•施瓦兹(Roderich Schwarz)已经做过 150 多次这种手术(但他并未参与乔布斯的治疗)。他说,在做出诊断后等上几个星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不知道会发展或扩散成什么样”。施瓦兹表示,他没听说过有确切的论据证明那种食谱会有帮助。“不过,还是得病人拿主意。如果他们相信草本食谱能创造奇迹,那么他们得自己做决定。你总是能碰到一些人做出你不愿意他们做的那种决定。”

    乔布斯要做的手术被称为“惠普尔手术”(Whipple procedure),是非常残酷和复杂的。手术时间持续 6 个小时或更长,将切除部分胰腺、胆管和肠,然后重组消化管道。不过,它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如果在专门的医疗中心由有经验的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死亡率低于 5%。

    乔布斯将手术推迟了 9 个月之久,这就引起了是否要披露消息的痛苦问题。他告诉董事会,董事会决定保密。帕洛阿尔托的一位律师拉里•桑西尼(Larry Sonsini)长久以来担任公司外聘的法律顾问,他向董事会建议说,首席执行官的隐私权比披露要求更重要,只要他还能继续胜任工作。另外一位非本公司的律师也同意这一观点。因此,苹果公司照常进行业务运作,没有披露任何消息,并让了解内情的一小部分圈内人继续交易苹果公司股票。

    乔布斯任首席执行官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皮克斯的董事会直到他宣布之前都被蒙在鼓里。按照董事格拉齐亚诺的说法,“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他这样跟《财富》杂志记者说。

    最终,乔布斯在 2004 年 7 月做了手术。根据《财富》的资料来源,乔布斯在一次扫描显示肿瘤有所增大后,决定在 7 月早些时候进行手术。不管怎么说,手术成功了。

    很难知道乔布斯推迟手术的决定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癌症复发的风险。在一次接受报社采访中,诺顿预计,像乔布斯这种情况的病人有 80% 到 90% 都至少活了 10 年以上,但要作出确切的预测很难,因为案例的数量太少了。

    乔布斯本人很少主动提及此事─只有一次例外。2005 年 6 月,他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做演讲,这份演讲稿刊登在了《财富》上。他是这样描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的:“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得了癌症。我在一天早上 7:30 作了扫描,它很清晰地显示我的胰腺有个肿瘤……医生告诉我,这几乎可以肯定是无法治愈的一种癌症,我只能指望再活 3 到 6 个月……那天晚上,我接受活组织切片检查,他们将一个内窥镜伸入我的喉咙,通过我的胃进入肠道,用针刺穿我的胰腺,提取了一些肿瘤细胞。我当时被麻醉了,但我的妻子守在那儿。她告诉我,当他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医生大叫了起来,因为他们发现我得的是一种罕见的可手术治愈的胰腺癌。我接受了手术,幸运的是,我现在没事了。”

    这是篇精彩的演讲,简单而动人─尽管它显然给了人们以错误的印象,好像乔布斯是在 2004 年中得知自己的病情并立即接受了手术,而事实上他在 2003 年 10 月就确诊了。

    拉尔夫•惠特沃斯(Ralph Whitworth)是位活跃的机构投资者,曾在 Waste Management 公司首席执行官患致命脑瘤时担任公司董事长。他说,这个问题“很棘手,”但苹果公司应该在评估乔布斯的情况后立刻披露他的病情─不管法律上是否有要求。“好的管理不能与遵守最低标准联系在一起。”惠特沃斯说道。“高管们应该在进行大手术前宣布消息。是的,如果那样做你的股票的确会下跌。(但)如果他死在手术台上,股东们又会怎么想呢?”

    证交会前主席莱维特同意这一观点。“这是个很艰难的个人决定。”莱维特说道。“但很显然,如果一位首席执行官要接受大手术,这是需要披露的一件事。”

    最后,一个好的结局和有关苹果公司得知乔布斯病情已有多长时间的巨大秘密结合起来,将公众批评─或者说对股票的影响─减至最小。“史蒂夫安然度过了这一关,苹果公司也没有因此受损。”一位知情者说。“假如不是这个结局─感谢上帝事情没有发生─会有很多人事后指责苹果公司,如果他们一旦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话。”

    去年,《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的创立者称苹果公司为“美国最不慷慨的公司”之一。乔布斯在 1997 年回苹果公司任职后,在短短数周内就取消了公司长期以来进行的所有慈善项目,声称是为了削减开支,直至利润反弹。但后来,这些项目再也没有恢复实行。

    与比尔•盖茨(Bill Gates)─另一位科技世界里的巨人─不同,乔布斯并没有太多兴趣交出对其公司的统治权,而去创造另一类个人遗产。他的妻子热心于一系列的慈善项目,而他个人所做的唯一一件善事也无疾而终。1987 年 1 月,在创建了 Next 公司后,他事先没有进行任何宣布或公告,就成立了史蒂文•P•乔布斯基金会(Steven P. Jobs Foundation)。“他对食品和健康问题以及素食主义都很感兴趣。”马克•佛米伦(Mark Vermilion)回忆道。佛米伦被乔布斯聘请担任社团事务高管。他劝乔布斯关注“社会企业家精神”。但乔布斯的基金会没干什么实事,只请了著名的平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了会标。(佛米伦解释说:“他希望有个能达到他期望的会标。”)不到 15 个月,他就把基金会给关了。

    乔布斯从未表示过要离开苹果公司,虽然在有关他患胰腺癌的消息披露后,董事会坚持说他们私下讨论过继任计划。很难想象接下来会有更强势的继任者。事实上,乔布斯的强势行为,即便是他本人都难以为继。

    2008 年,乔布斯已经照常揭开了一系列花哨新产品的面纱,尤其是 MacBook Air,被宣传为“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公司最新的季度报表创历史最优:苹果报的利润为 15.8 亿美元,银行存款 180 亿美元,零负债。尽管美国经济有衰退的迹象,公司预计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长依然将达到 29%。

    但这次,所有这些还不够令人惊叹。自 2008 年以来,苹果公司股票从去年 12 月的最高价下跌了 40%(当然市场也不景气)。当你的股票价格高得离谱,让大众失望是你必须要冒的风险。

    即使是苹果公司,要施展魔法也没那么容易了。一家大公司很难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尤其当经济进入了衰退的时候。手机制造商─甚至还有谷歌公司(Google)─正在开发新产品来与 iPhone 竞争。iPod 市场已出现饱和的迹象。亚马逊公司(Amazon)新开的数码音乐商店打算与 iTunes 一比高下,它得到了一些唱片公司的支持,它们想以此摆脱乔布斯坚持要给它们的产品强制统一定价的做法。这也是 NBC 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为什么将它的节目从 iTunes 上撤下来的原因。随后,证交会和司法部还有可能继续调查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公司的未清问题。

    一如既往,苹果公司的时运不仅要依靠外部因素,还得依赖它的首席执行官的力量。他已经将公司带至令人瞠目的高度,也到了巨大风险的边缘。史蒂夫既是个奇迹,同时也是个烦恼。

    译者:陈晔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