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美国待售
 作者: Geoff Colvin    时间: 2008年04月14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二十六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这不仅是在拯救华尔街。外国人正在加速占有美国资产,这是一个值得担心的趋势。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Geoff Colvin

    这不仅是在拯救华尔街。外国人正在加速占有美国资产,这是一个值得担心的趋势

    2008 年的一个趋势是:外部资金大手笔买入花旗(Citigroup)、美林(Merrill Lynch)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股份。外国买家,比如来自科威特、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将会在今年继续攫取美国的重要资产,制造头条新闻。这一趋势比投资需要资本注入的华尔街机构要引人注目得多。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原因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又为什么比表面看上去更加令人担心。

    在银行需要救助前,这类交易就已经很流行了。去年,外国买家创下了纪录,购买了 4,140 亿美元的美国资产,比令人惊奇的 2000 年还要高。通常的解释是,美元便宜了,这当然是重要的因素。但肯定不只是这个原因。许多重大交易中的亚洲和中东买家已经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由于美元贬值,他们并没有买到折扣价。此外,美国股票在去年大多数时间里处于历史高位,所以,很难说美国公司一定便宜。那么,这些外国买家为什么如此积极呢?

    被忽略的一个答案,可以追溯到 10 年前美国在别国购买的资产多于别国在美国购买的资产的时候。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存在贸易逆差,但到了 90 年代末,逆差放大,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我们送给世界的所有美元都回到我们这里来,一些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余下的部分相当于贸易逆差,被用于投资。多年来,这些钱大部分都投在了美国债券上。这是总的情况。但是,一段时间后,拥有别国大量债券的外国人紧张不安起来。他们意识到,该国政府可能会忍不住制造通货膨胀,使外国人持有的资产贬值,减轻它的债务负担。所以,外国债权人开始直接购买负债国的资产,对冲他们的风险。(比如,在阿根廷的历史中就充斥这种情况。)

    如今美国正在发生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基本可以让我们产生这样的预期。首先,美联储降息─自去年 9 月以来已经 5 次降息─将促进通货膨胀,使外国债权人更加惊慌,促使他们买入更多的股份。其次,我们保持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去年可能超过 7,000 亿美元。这些钱肯定会作为投资流回美国。

    外国人买下大量美国公司,不一定是坏事。困境中的华尔街银行肯定需要资本。宏观上说,外国机构每天都有的低调投资表明了他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他们为美国人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工作。

    但这个趋势令人担忧的地方也在这里。根据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统计,外国目前所拥有的美国资产(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超过了美国所拥有的外国资产,两者差距为 2.6 万亿美元(截止 2006 年,2007 年的数字已经统计到 7 月份,将进一步增大)。外国全资企业在迅速增加,在过去 10 年里增长了 4 倍。随公司业绩的增长,我们将送给外国老板更多的分红和权益,让他们更有钱,能够买下更多的美国资产,赚取更多的红利。

    在外国全资企业比例小的时候,这个复合效应还不明显。但以今天的水平,这个效应已十分显著,甚至更难逆转。它导致的前景很不妙:美国最终不再是资本家,而是沦为打工者。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四年前在《财富》杂志一篇预言文章中说道,一个国家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可能会因为收购而不是征服被殖民化。”

    这并非不可避免。我们可以少花钱,多存钱,扭转这个局面。市场的力量,比如日渐疲软的美元,将助我们一臂之力。但我们一天不采取行动,我们给自己挖的坑就越深。

    译者:天逸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