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互为鱼水”
 作者: 李全伟    时间: 2007年03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零六期>>特别报道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 李全伟

    企业与商学院应是什么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说,商学院与企业应是鱼水关系──如果没有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商学院等于是无水之鱼。而诺华中国区总裁李振福则把这种关系更加深入一步,认为双方是“互为鱼水”──企业通过与商学院的合作深化人才培养,而商学院通过贴近企业强化商业研究、开发新课程。

    中国商学院的历史只有十几年,许多教授是从理论性比较强的管理科学甚至经济学专业转过来的,教学中与企业的结合不太紧密。但时至今日,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王方华认为,这跟商学院的性质有关。他说,建立商学院最基本的宗旨,就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商学院通过跟企业的联系,才能了解对方,提供所需人才。对于商学院而言,学生好比产品,企业好比客户,如果企业不欢迎商学院的学生,那么这家商学院肯定是失败的。任何商学院,都必须把企业的需求当成最高目标。

    既担任北大国际 MBA(简称 BiMBA)的美方院长、同时也是美国福坦莫商学院副院长的杨壮,十分了解美国商学院的情况。他说,美国商学院比较强调与企业的互动,每期的第一学年,商学院大概有 50% 以上的学生申请到企业实习。商学院还会广泛邀请企业界人士做讲座;遇到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更会把企业家请到课堂。

    目前,中国商学院的许多做法也是如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介绍,他们主要通过教授、课堂、学生实习这三种途径与企业互动。学院专门有 GCP(Group Consulting Project),这个项目是由四、五位 MBA 学生组成小组,在教授的指导下为企业的战略项目提供咨询。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 EMBA 学生中,70% 以上是企业家,学院请他们做 MBA 学生的导师,这样 MBA 学生在学习中跟企业联系比较直接,既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对就业也有帮助。

    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企业互动的一个独特形式。该学院副院长武常岐说,目前学院与 TCL、三星(中国)、松下(中国)等企业都建立了战略联盟。一方面,要研究和解决这些企业面对的问题,比如 TCL 如何国际化,松下(中国)如何限地化(本地化),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商学院的配合。更深入的战略联盟,则不只是解决企业问题,教授还要深入其中,基于企业情况来撰写讲义案例,引入到 MBA 的教学中。

    一年一度的光华新年论坛已经成了中国最有影响的论坛之一。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认为,这是商学院跟企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他说,“通过这个论坛,既可以把我们研究的最新成果传递给企业界,也可以让商界参与进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教授们今后研究的目标。”

    北大国际 MBA 创办时,基本上是以美国模式为主,接触企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全职 MBA 学生要在第一年学习结束后,利用 7 到 9 个月时间去企业实习,这样的学生比例能达到 60% 以上。”杨壮说。通过企业实习,学生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消化和感悟,也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火花和疑惑,对他们后来的学习帮助很大。

    北大国际 MBA 还跟许多大公司建立了定期联系。其国际顾问团包括了 IBM、微软、LG、西门子、诺华、辉瑞、壳牌等跨国公司,MBA 学生可以到这些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实习,同时这些企业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顾问团的员工还可以到北大国际 MBA 学习,教学中许多研究案例就来自这些企业。

    商学院除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外,还纷纷把企业家引进课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曾把聚众传媒创业期的经历作为教学案例,其 CEO 虞锋在创业 8 个月的时候,经营很艰难。当时面临一项决策,需要把自己所有的资产都投进去,而市场前景并不明朗,这时候还要不要做下去?张维炯把情况介绍给学生后,让他们进行分析,讨论站在虞锋的角度该如何决定。讨论到最后,虞锋从最后排的座位走到前台,讲他自己如何做决策、如何执行。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企业家到 MBA 课堂现身说法,当然很好,但企业家的时间毕竟有限,况且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宜企业家授课。张维炯说,像创业学、战略学、人力资源等课程需要更多的案例,可以请企业家与教授共同上课,但会计、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等课程就会比较困难一些。杨壮也感到,企业家来授课,不应成为商学院的主流,因为商学有系统性和学术性,毕竟不是培训,商学院的教授不能被企业家所代替。

    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教授的努力。张维炯说,教授要多跟企业家交朋友,为他们的企业出谋献策,这样企业家就会把更多的情况告诉教授。教授了解企业的情况越多,在教学中就会越加贴近实际。当然,商学院教授不是咨询师,不能一头扎进企业中,还要保证相当的时间做教学研究工作。

    近来,短期培训和公司特色课程成为商学院联系企业的一条捷径,许多企业也把一些咨询项目投到商学院。TCL 跟法国汤姆逊的家电部门合并时,需要派出一批高管员工,但他们对法国的情况不了解,找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由学院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培训课程。类似的例子在商学院很普遍,像 IBM(中国)、诺华中国区都把一些调查研究项目交给商学院运行。

    有些企业还会主动出击,直接向商学院提供需要培养什么人才的信息,并和商学院一起合作。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制造业领袖”(CLFM)项目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现代技术推动下的制造行业,需要许多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在大学教育中还是空白。于是,许多现代制造企业要求商学院开办这一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就是最早开办这一项目的国内商学院。CLFM 项目由其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由于 CLFM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制造业项目移植到中国,所以 CLFM 经过 MIT 的授权,采用 MIT 制造业领袖项目的教学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吕巍说,CLFM 项目学生不仅要学习 MBA 课程,还要学习工程学。同时,CLFM 与 MIT 制造业领袖项目一样,既由企业推进,又获得他们的强力支持: 目前,有戴尔、霍尼韦尔、英特尔、诺华、中国龙工等 9 家新型制造业企业支持这一项目,不仅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且更深入到其他方面。CLFM 项目副主任朱漫说,这个项目成立有管理委员会,所有重大决策都是由企业、MIT 和上海交通大学一起投票决定,而且是上海交大和 MIT 各一票,合作企业是一家一票。吕巍说,CLFM 项目每三个月都要跟合作企业开会,共同讨论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发展、教学方式、学生实习等工作。与其他 MBA 课程不同,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都是 CLFM 项目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是企业界提出设置的。

    面对企业界强烈的呼声,商学院如何反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觉得,商学院一定不要简单地适应企业的需要,不是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比如,有个别企业需要会做假帐的人员,商学院决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商学院一条重要的使命是创造管理知识,引领企业发展。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企业每天都要面临和处理大量的市场问题,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问题,也就相对缺乏管理理念的创新。

    商学院要创造管理知识,这要从企业实践中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每年都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现象。有些最终变成了企业案例。武常岐到深圳比亚迪公司调研时发现,这家 1995 年才成立的企业发展迅猛,不仅是世界电池大王,而且成功涉足了汽车产业。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中国的比较优势: 人口多、工作勤奋、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国外搞创新,重点研究的是用机器替代人,而比亚迪研究的是怎么用人替代机器。经济学注重可替代性,机器可以取代人,人也可以取代机器,关键看哪种方式最经济。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研究人如何代替机器,在广泛利用人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质量和效率,也是一种创新。比亚迪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中国的比较优势变成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一情况最终被武常岐开发成案例,用于教学中。这种从个别企业中来,通过商学院的提炼,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商业知识,正是商学院引领企业发展的有力例证。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