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推销员之死
 作者: Bethany McLean, Peter Elkind    时间: 2006年10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九十九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这位不光彩的能源推销商的结局多少有些令人震惊

    作者: Bethany McLean, Peter Elkind

    令人震惊啊!7 月 5 日,凌晨 3 点 11 分,安然公司(Enron)前首席执行官肯•莱(Ken Lay)在阿斯蓬死于心脏病。这是人们描述这一消息时使用的第一个词语。但各种词语在此之后便接踵而至: 悲剧、可疑、愤怒。

    所有这些反应都可以理解。莱的死确实令人震惊。去年春天,在审理莱和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的过程中,莱的首席律师迈克•拉姆齐(Mike Ramsey)因为心脏毛病退出法庭,此事当时在媒体轰动一时。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判,5 月下旬陪审团裁定,指控莱的六项欺诈和阴谋罪名成立。观察家们想到过,这肯定让被告承担了极大的压力。别忘了,他们也是人,而不是彻头彻尾的大坏蛋。但是,没有人料到最后竟会如此收场。

    是悲剧吗?莱的死,实际上还有他的生,都是悲剧。莱的父亲是一名浸信会牧师。莱出身贫寒,直到 11 岁时家里才装上室内水管。凭借著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才智,莱成为一度排名全美第七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事实上,安然甚至比数据显示的规模还要大,曾经被赞誉为商业新世界里最好的公司,而莱则被公司奉为上帝。直到安然陷入破产以及充斥公司的欺诈丑闻随后被揭露之前,似乎确实如此。安然一度短暂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创造了股市的一次历史性攀升,也摧毁了公司的退休金账户。毫无疑问,正是这些推动这出戏进入了高潮。如今,安然成了世纪之交所有商业错误的代名词。透过莱的起伏,可以看到一个跨越其时代的故事。“肯•莱?李尔王!”一名《财富》读者这样写道。

    还有很多的怀疑,因为这样的一个结局似乎太轻易了,太像电视剧剧情了。莱本来有可能被判最少 15 年监禁;可现在他不用在牢里服一天刑了。《纽约邮报》的刺眼标题包含了所有这种情绪: “骗子莱的棺木入土时,要确认他真的在里面。”验尸官证实,莱死于动脉堵塞,但这永远也别想堵住各种各样的阴谋猜测──特别是考虑到莱同权力显赫的布什家族广为人知的关系。在今后几年,你或许会听到莱像猫王一样重现人间的消息。

    另外,还有愤怒。“他死了,我很高兴,愿他在地狱遭受火刑。我会在他的坟前跳舞。”一名前安然雇员对《休斯顿记事报》如是说。一些《财富》读者这样回应: “莱的死唯一令人遗憾的是,他死前没有受到任何现世的报应。”“莱应该永世遭受诅咒。”“我希望他家的全部财产被充公,把他的家人扔到大街上去。”“肯 莱是个当场被捉的小偷,一个盗窃人们生计以满足自己膨胀的脆弱自尊的小人。”“他以死来逃避。”“他是一头猪。”

    愤怒源于这样一种情结: 莱成功地通过走向坟墓逃脱了审判,而不是在班房里接受惩罚。法律的技术性更加强了这种愤怒: 因为莱尚未用尽其上诉权,所以他的死废除了有罪判决。这还意味著政府为了莱追讨 4,350 万美元犯罪罚款而作出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在所有这些事当中,有几点值得一提。首先,检察官会援用民事救济方式从莱的遗产中追讨这笔钱。而这或许是一段漫长的过程──事实上,他们将不得不重新证明整个案件。而且,在民事诉讼中,关于可以追还何种资金,还适用不同的规则。不过,民事诉讼中适用较低的证明标准。无论如何,莱的家人想从他的死亡中获得横财,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点是,这 4,350 万美元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并不是一个现实的数字,因为莱没有 4,350 万美元。事实上,他生前声称自己破产了,但政府则声称情况并非如此。准确数字无论是多少,但肯定少于 4,350 万美元。至于对安然欺诈案中受害者的赔偿,莱的钱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直接一点说,民事诉讼中的律师已经从支持安然的华尔街银行追回了 70 亿美元。

    最后,撤销莱的有罪判决,其实只是一个法律技术问题。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 经过漫长公正的审理后,12 名陪审员认定肯 莱欺诈和密谋罪名成立。现在也没什么能改变莱的遗事了;他再不可能像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美国垃圾债券之王,因公司欺诈入狱,出狱后投身慈善业──译注)那样赎罪了。他失去了财富、名誉,现在连命都丢了。他还有什么可丢的呢?

    译者: 郑欢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