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人民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
 作者: Jon Gertner    时间: 2006年09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九十七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1908-2006)

    作者: Jon Gertner

    就 在 9•11 恐怖袭击发生后不久,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还接受了最后几次深度采访,其中的一次是接待《Money》杂志(《财富》的姊妹刊物),而记者正是本人。这次采访是夏末一个闷热的日子里,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他家里楼上书房里进行的。加尔布雷斯的夫人卡特琳娜给我们端来冰水,他 2.03 米的高大身子窝在软软的沙发里,边上一个小筐里是各式各样的药瓶。已有 92 岁高龄的加尔布雷斯口齿仍然很清楚,但说著说著会停下来,而且经常停顿。在离开他家回到哈佛广场饭店的路上,我一直拿不准读者对这次采访的反应会如何。没错,他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从恐怖主义对经济的影响、他担任驻印度大使的经历,到他早年(1943~1948)在本杂志担任编辑和撰稿人的岁月(其间显然谈到了几次非常成功的聚会)。但是,他在回答问题时每每中断。停顿的地方很多。

    后来,我听了一遍采访录音。我听到了长长的句子,措辞华丽、婉转回旋、典雅睿智的话语,尽量把论点放在最后阐述出来──一如其写作文风。那些停顿稍稍影响了他的言谈,但并没有妨碍他表达观点。而且与平时一样,这些论点都离不开强烈的道德理念。自从加尔布雷斯以 97 岁高龄在今年 4 月长辞于世以来,人们纷纷指出,他从来没有被经济学家当作经济学家来看待。在上世纪为数不多的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包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保罗•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和加里•贝克(Gary Becker)──当中,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不过,这种说法有一个谬误,因为加尔布雷斯不属于这个行列。

    他最受传诵的真知灼见,是他所做的社会评论,依据的是他对市场行为、世界历史和个人从政经历的理解。这正是加尔布雷斯的著作值得拜读的地方。有几位同行证明,他对各种经济现象的解释是错误的。不过,他在以下几方面却做得不错: 他引起了人们对现代企业权力、贫富差距以及不受政府管制的市场体制之内在风险的关注。他的论点则通过其精妙的文风和冷峻的智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述。“大家有时会说,经济学家有得到别人理解的特殊义务,因为他们的话题会产生十分重大和普遍的影响。”他在一篇发表在 1962 年 12 月号《财富》杂志上的、维护经济学家写作权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核物理学家说话本该简洁明了。”

    加尔布雷斯是一位坚定的自由派,并且不断地批评我们的企业文化。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关注美国在 20 世纪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对我说,即便在最为乐观的时候,他也从未预见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月里竟然取得了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此外,作为一位坚决与不平等现象做斗争的战士,加尔布雷斯并不反对财富本身。直至耄耋之年,他都一直在关心股市的变化。他在坎布里奇有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宅子,在佛蒙特州拥有一处农庄,而且时常去瑞士度假滑雪。他在其最有名的著作《富足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一书的开头写道,“拥有财富并非没有好处,而其坏处尽管经常有人在提,但从来没能让多数人信服。”

    他从来没有认为财富是邪恶的。他的观点是,在一个拥有不可思议的财富的社会里,贫穷才是应当引起我们忧虑的事情。我在那天问起他对美国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我最大的愿望是: 人民的报酬更加公平。”他再次停顿了一下,紧接著又补充说: “我打心底里希望如此。”

    译者: 王恩冕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