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要花钱买的免费
 作者: John Battelle    时间: 2006年05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九十一期>>商业2.0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斯科特•麦克尼利正通过派送软件来销售硬件,他的“剃刀与刀片”业务策略是否能让Sun公司重回技术前沿呢?

    作者: John Battelle

    它能做到吗?在硅谷,这是人们经常对 Sun 公司(Sun Microsystems)提出的质疑。它的运气先升后降,互联网泡沫到来之后更是一降再降。它曾一度宣称自己是“网络公司中的佼佼者”,但随著网络经济走向正轨并逐渐回暖,Sun 却仍旧受到质疑。即使是和 Google 的协议,也未能刺激其股价上扬。

    那么,作为硅谷任职时间最长的 CEO,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怎样才能再次让他的公司动起来呢?即使是在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他也从未削减过研发经费,每财季用于研发新软件、硬件和微处理器的经费高达 5 亿美元。去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运算需求而设计的新系统,终于使得这些投资得到了回报。

    唯一的问题是: 在开源软件免费和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服务器平台一天比一天便宜的情况下,要怎样才能把这个东西卖出去?麦克尼利精心构思了一个“剃刀与刀片”策略,以期让他这家传统的公司运转起来。2005 年 12 月上旬,他露了第一手。首先,Sun 宣布大部分软件免费(这是剃刀)。随后,Sun 大量生产了一种使用全新技术的 Web 友好服务器(刀片)。麦克尼利相信它比戴尔、惠普或 IBM 所能提供的任何产品都要好。《商业 2.0》采访了麦克尼利,来探寻免费后面的秘密。

    你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开发软件,为什么现在软件却要开始免费呢?

    如果你在 Google 上搜索“麦克尼利免费软件”,你会发现早在六年前我们就开始讨论这个了。一直以来,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所有阻碍软件免费的障碍清理掉。

    是什么样的障碍?

    在你构架产品的时候,有可能需要一个驱动程序或是加密小程序。于是你到外面去购买你软件的这一小段程序。它成了软件的组成部分。等到你想公开软件源码的时候,那一小段程序已经不可或缺。但不能公开供应商的产品源代码。所以你不得不对那段程序进行反向工程。

    那么,有些仍然属于技术保密的顶尖业务呢,比如说 Java?

    我们所有的产品集结了人性化的界面、源码开放策略和团体开发的成果。我们不仅是开放的、易操作的,同时也是技术领域合作最充分的以团体开发为基础的公司。我们与微软完全不同。 不久前你们与微软之间的关系刚刚缓和,可是现在你们又再次在微软眼中揉砂子。

    很明显,微软完全不认同你们的新成果,是吗?

    最近我看到了不少论点,基本上都是说“Sun 是微软真正意义上唯一的替代者,而 Sun 现在免费了”。对我们来说,这些言论不仅是恭维,而且富有挑战性。

    我们并不是在谈论 IBM 的应用服务器软件 WebSphere,它和我们做的东西根本没有可比性。它没有扩展,没有存储量,没有价钱,没有开源的策略,没有其他任何我们所能提供的东西。惠普也没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我所能做的最乐观预测就是: 长期来看,微软势必将成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你怎么看你们对美国存储技术公司(StorageTek)的收购?有分析家认为这就像当初惠普收购康柏一样。

    我们会分解美国存储技术公司作为后备吗?这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惠普和康柏的业务,就像把你的两只手放到一起一样,是 100% 完全重的。那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复杂、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并购,因为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另一个家伙抢了饭碗。而我们与美国存储技术公司之间,不管是在技术还是人员上几乎都没有重的地方。 我们还是回到微软的问题上来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家与微软抗衡的硅谷公司,Sun 确实像一把长矛一样犀利。不过,现在这把矛似乎变成了 Google。

    作为过来人,你对这场新的战争有什么看法?

    微软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大了。它的 MSN 对上了 Google,它的 Xbox 对上了索尼的 PlayStation,它的 .Net 对上了 Java,还有它的 Windows 对上 Solaris(Sun 公司生产的操作系统──译注)。我们对抗微软再也不是孤军作战了。

    Google 上收录的有关你的口号“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条目,比有关 Sun 的条目还多。这种想法又回来了吗?

    嗯,这种想法从未动摇过。就像(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说的,任何不看好网络带宽或是不认同网络即计算机的人,以及那些认为挎著电脑到处跑很明智的人……简直是不可理喻。我们一直在埋头苦干,无论 Sun 的情况是好是坏,我们从未动摇过。

    怎么才知道是好是坏……

    我所得到的所有“公开信”式的建议都来自用户。全世界都在和我一起分享要如何运营 Sun。定期分享。

    对此,你感觉如何?

    每次我都会说: “谢谢你的意见。”现在,我已经很有加利福尼亚人的特质了,我身上中西部人的那部分性格正在消失。不过,有一件事是从未有人对我说过,那就是要我“停止改革”。

    因此,才有了你于上个月宣布的关于服务器的新言论出台吗?

    那是出于竞争的需要……它的出台是以 9.6 千兆赫兹 32 线程的处理器芯片 Ultra Sparc T1 为基础的。

    你能对我们的观众简单解释一下它的好处吗?

    假设你是 Google,希望能够一天做数十亿次搜索。或者假设你是 eBay,一天要进行无数次的模拟拍卖。又或者假设你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希望全面开通 VOIP 电话服务(VOIP,网络通信协议语音服务──译注)。你就会需要一个非常节省空间和能源、也不需要花什么钱的线程。

    什么是线程?

    线程,就是软件应用程序完成动作所需的指令。所以,线程可以运行 VOIP 电话,可以播放视频,可以进行 eBay 的模拟拍卖或是 Google 的搜索。每个功能都是通过一块专门的硬件来实现的。

    那么 Google 转而使用 Sun 的硬件了吗?

    我可能会在这上面遇到一点麻烦。Google 希望保密,而我以与客户分享为荣。

    那么,你最终还是使用了“客户”这个词。请容许我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如何使用廉价且易更替的 Intel-compatible 服务器推动计算格子的经历,已经成了 Google 神话的一部分。为什么那种方法再也行不通了呢?

    鉴于网络用户越来越多和能源价格上涨,首席信息官们很关注数据中心环境,比如能源、制冷和空间等。Google 最大的一笔可自由支配的运营支出就是能源费用。把 32 个硬件线程放在一个处理器里,最有趣的地方就是系统内部有巨大的带宽,而且速度非常快。你不可能把 32 个 Intel Xeons 放到一起与我们抗衡。你无法获得那样的带宽、节能效果和空间。

    四年前,我们告诉我们的工程师,要抛开那些无足轻重的东西,并把我们需要的每一样都加进来。我们要创造出一些非常非常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它们上面,也可以运行 Solaris 和 Java。但是,不管是对 eBay、雅虎、Google,还是对美林投资公司或是花旗集团来说,它们都是非常前卫的。

    也就是说,适用于任何想获得大大优化的网络性能或是运算能力的人。那么你对销售有什么期望呢?

    我们正在创建新集团,所以我们的定价会非常非常大胆,而且富有挑战性。

    那么,没有对股市上涨的预期吗?

    Sun 尚未发布预期。

    哦,显然在意识上 Sun 和 Google 是一样的。这几年来,华尔街对 Sun 的表现感到很失望,很多观察家也完全不看重 Sun。这些现象曾让你感到失望吗?你曾失去过信心吗?

    没有。你知道,我为我第一个孩子所取的名字就是“Maverick”(独行其是者,与众不同的人──译注),而且一直以来我的行事原则就是: 如果你没有一个很有争议性的策略,你就不可能赚钱。

    如果你无法做到与众不同,你就无法改变定价;如果你不能改变定价,那么你就没有市场权力,你也就无法创造任何利润。所以,你必须有一些不同的策略,而我们的策略在过去的四到五年里颇受争议。我们确实犯了一些错误,但人们只看到我们犯的错,却没有试著去理解我们的策略。我想,现在情况已经开始好转了。我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们的境遇会比过去五年里好得多。

    译者: 未尧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