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中国为何令石油巨头害怕?
 作者: Nelson D. Schwartz    时间: 2005年10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十三期>>特别报道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在争夺优尼科的战斗中,国有的中海油倚仗的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这公平吗?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在争夺优尼科的战斗中,国有的中海油倚仗的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这公平吗?

    作者: Nelson D. Schwartz

    7月 4 日是美国独立日,当节日焰火在美国各地的天空中绽放的时候,一群美国和中国商人正在策划一场他们自己的革命。在一个从纽约和华盛顿连接到北京和香港的虚拟作战室里,美国的银行家和律师们正在和来自亚洲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以下简称“中海油”─译注)高管人员举行电话会议,为这家中国公司收购设在加州的优尼科公司(Unocal)的战役策划下一步安排。这是该作战室在当天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两个月来,此类会议每隔 12 小时就要举行一次,无论假日还是周末都不例外。由中国政府控制著多数股份的中海油出价 185 亿美元收购优尼科公司,比已经被后者接受的雪佛龙公司(Chevron)的开价高出 20 亿美元,此举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可能威胁美国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也使中海油公司的作战室时刻保持警惕。中海油的一位银行家说,“我们没有一天不接到电话。这是一场策略战,一场行动战,我们每天都在作战。”

    参加战斗的不光是他们。在华盛顿,政客、专家和游说者对一家中国公司以高出美国公司的出价收购美国资产的后果争执不下。在雪佛龙公司发起的一场咄咄逼人的攻势中,美国首都处处都能听到这样的说法: 保住优尼科的能源储备事关美国的国家安全。隐藏在这个论点背后的则是酝酿了多年的恐外情绪: 美国的就业机会外流已经够严重的了; 随之产生的因贸易赤字导致的美元外流更是雪上加霜。可是现在,一家曾经为拥有遍布美国核心地带的 Union 76 加油站而自豪的美国公司,竟然有可能整个被人从老牌美国公司雪佛龙手里夺走。

    这事真的有那么骇人听闻吗?其实,当年 BP 公司─同样也是一家外国公司─买下了阿莫科(Amoco)和阿尔科(Arco)两家石油公司时,几乎没有人抱怨过。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他没曾想会遭到这么猛烈的抨击。他说,尽管他料到美国政界对中国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会有一些反对意见,“但没想到会这么激烈。”在南加州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的傅成玉感叹道: “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反应。”

    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美国能否得到优尼科公司的原油。尽管此事在华盛顿引起了轩然大波,实际上优尼科的全球原油日产量还不够美国每天消耗 15 分钟。中海油看中的是优尼科在亚洲的天然气储备和深海钻探技术。傅成玉乐意撤出对优尼科在美资产的投资,以平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国家安全的任何担忧,使这个政府机构不得不批准中海油的收购申请。他说: “我们很愿意合作。”

    相反,优尼科争夺战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对中国的长期石油野心以及中国人会如何影响雪佛龙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等美国公司前景的担忧。随著中海油和其他得到政府支持的公司逐渐挤入这个行业,上述石油巨头─连同 BP 和皇家荷兰/壳牌(Royal Dutch/Shell)等欧洲巨头─面临著一个更加严峻的局面。原油价格如今达到 60 美元一桶,使石油公司获取了创记录的利润(在今年《财富》世界 500 强中排前 10 位的企业里,有 4 家是石油公司; 参见本刊相关报道),但是,多数西方企业却无法提高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许多公司─其中包括雪佛龙─正在考虑进行收购。可是,像中海油这样手头阔绰的对手也在出手。仅仅在四年前,美国能源部预测中国的日消费量到 2010 年才达到 670 万桶,但中国在今年就会轻松地突破这一数字。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正在改变石油市场的现状,促使油价上扬。同样,中国雄心勃勃的控制能源供应的举动,也在改变石油业的力量平衡。

    怪不得 BP 公司的约翰•布朗(John Browne)等能源高管们正在密切关注优尼科公司争夺战。“问题在于石油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布朗一边在伦敦的办公室里踱步一边说道。“石油业的状况是恰好颠倒的,它和─比方说─电信业不同,因为电信业的生产和储备多半在国营企业手里。私营企业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任何一位西方石油高管如果看到去年某天在遥远的利比亚沙漠里一台钻架旁发生的混乱情景,都会感到惊讶不已。巨大的钻架本应竖得高高的,可是这台钻架却分散著躺在沙漠上。中国的项目经理正在敦促利比亚工人把钻架竖起来,但他们不会说阿拉伯语,而利比亚人又听不懂中文。工程的进度很慢。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Libya's National Oil Co.)董事长阿卜杜拉 萨勒姆 艾尔-巴德里(Abdulla Salem el-Badri)说,“这是中国人过去没做过的事,但他们干得非常、非常卖力。”

    像撒哈拉沙漠中心这样的地方,过去是石油大亨们的领地。可是,过去几年中猛涨的油价,使后起之秀得以买下它们所需的内陆钻探技术,从而使这一行业大为改观。如今,美国和欧洲的巨头们发现,以前几乎没有听说过的对手突然闯进了它们的领地。今年年初利比亚拍卖 15 份开采许可证时,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和阿布扎比的利瓦公司(Liwa)与更为人熟悉的雪佛龙公司和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一起出现在胜出者的名单上。特别是,如今人们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的公司,为首的是中海油、中石化(Sinopec)和中石油(CNPC/PetroChina,见下图的年表)。

    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发生竞争,正是石油巨头新近面临的挑战之一。你如果能花点时间呆在任何一家西方能源公司的董事会议室里,就会听到许多关于所谓“最低预期资本回报率”的讨论,它是指公司开采新油井或建造新输油管后必须从每桶原油上获得的收益。BP 公司的布朗和其他石油企业高管人员都记得,1998 年每桶原油价格跌到 11 美元时,对石油业的打击有多大。他们如今要求新的石油项目必须得到适当的回报,哪怕原油价格跌掉一半─甚至更多。可是,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客户却能接受低得多的投资回收率,部分是因为它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它们能从政府控制的银行那里获得低息贷款,从而能出高价购买石油或公司(中海油正在向银行拆借 70 亿美元的资金来购买优尼科,贷款利息低到了雪佛龙只能做梦才敢想的程度)。在过去三年里,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花 10 亿美元买下了印度尼西亚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资产。石油巨头们痛苦地意识到─并且越来越多地谈论著─它们所面临的不公平竞争。由于竞争对手可以任意拿出更多的资金,雪佛龙之类的公司很难找到能够实现其最低回报率的项目。

    与此同时,石油生产国的政府也纷纷要求获得更多的利润。例如,委内瑞拉国立石油公司 PDVSA 正在把向外国公司征收的税率从 34% 提高到 50%。石油工业研究基金会(Petroleum Industry Research Foundation)的拉里•戈尔茨坦(Larry Goldstein)说,委内瑞拉总统乌戈 查维斯之所以能这样做,原因之一是假如哪个西方石油巨头撤离委内瑞拉以示抗议,中国公司正好可以取而代之。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迫使私有的尤科斯公司(Yukos)解体,并且指定由政府控股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和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作为能源业最大的国有企业。对外国公司开采石油的新限制条件正在实施。“你可以看到,美国私营公司正在一个由各国政府唱主角的行业里展开竞争。”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保罗•丹基(Paul Sankey)说。“但是,石油公司离不开这些政府,因为它们控制著石油。石油公司只能忍受并且笑脸相迎。”

    或者,它们也可以把重点转移到世界上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项目上去,如在墨西哥湾进行深海钻探或是在华氏零下 260 度的低温状态下把液化天然气运到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这些正是雪佛龙、埃克森、英国石油和壳牌公司投资越来越大的项目。“石油业的未来在于是否有能力开展非常庞大的项目。”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范德伟(Jeroen van der Veer)说。这些他称之为“大象”的工程,“正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增值的项目。”

    至于石油巨头们不具有成本或技术优势的那些油田,范德伟说,“可以让别人去干嘛。”壳牌公司正在向液化天然气运输投入数十亿的资金,这些项目要求拥有最先进的高技术,而这些技术是无法光花钱就能从斯伦贝谢公司(Schlumberger,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服务企业─译注)或哈利伯顿石油天然气公司(Halliburton,美国副总统切尼以前所在的企业─译注)那里买到的。这一领域也是中国人至今仍然望尘莫及的。范德伟说,“眼下,我们还是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他是指原油占了壳牌公司能源产量的 60%。“到 2015 年,我们就可能成为一家天然气─石油公司。”

    即使在这个领域里,亚洲的后起之秀也在步步逼近。傅成玉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原因之一是: “使我们能在深海开采方面有足够的开发能力。”由此看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正是中国在追赶西方的长跑中迈出的最新一步。

    中海油出资收购优尼科,也许已经引起了夜以继日的洲际电话会议,但北京在 6 月 22 日晚上最后做出收购决定之前只发生过一点点争议。根据当时在场的银行家的说法,在 J.P. 摩根(J.P. Morgan)、高盛(Goldman Sachs)和戴维斯•波尔克律师事务所(Davis Polk)向中海油董事会做了 90 分钟的陈述之后,中海油董事会只讨论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便批准了收购计划。

    当然,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开场。雪佛龙公司尽管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重大项目上与中海油之间有著长期的合作关系,但这一次却以刀枪相见。八个月前,雪佛龙公司副董事长彼德•罗伯逊(Peter Robertson)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还声称他的公司与中海油的关系“极其之好”,这回却对《财富》杂志说,中海油“显然不是一家商业性公司。依我看,这是不合适的。”为了把事情说得更严重,罗伯逊又说: “我们认为这是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显然是中国政府。”

    雪佛龙公司及其在国会的盟友一直在竭力兜售这个威胁国家安全论─即使这样做会影响它与中海油在今后项目上的合作也在所不惜。“雪佛龙公司太想做成这笔生意了。”贝尔斯登投资银行(Bear Stearns)的弗雷德•勒弗(Fred Leuffer)说。他认为,雪佛龙 2005 年能源产量可能下降,这将是连续第六年下降。尽管中海油宣布它可以多出钱使它的收购条件更加诱人,雪佛龙明白,如果外国投资委员会不批准这笔交易,出钱再多也不会成交。退一步说,外国投资委员会如果推迟批准,也会对雪佛龙有利: 它的标书已局到主管部门的认可,交易已经摆到了桌面上,就等优尼科股东们在 8 月 10 日投票了。如果中海油拿出最终方案所需的时间太久,这些股东们会觉得,为了多拿几块钱不值得等上这么长时间。

    无论结果如何,西方能源巨头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会因此而减轻。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公司会继续获得国家的支持,因为它们的政府把石油视为战略性资产。即便中国人买下优尼科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但得到国家支持的外国公司在世界上四处收购资产,肯定会给美国带来风险。壳牌公司的范德伟说,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把精力集中在竞争对手在技术上无法从事的项目上─并且大力投资以扩大这一技术优势。可是,只是最近才有几家超级企业大幅度增加了勘探与生产预算。石油巨头们也许应该进一步扩大在这方面的投资─否则就有可能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而不是仅仅与后者展开竞争而已。

    译者: 王恩冕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