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未来的制药公司
 作者: John Simons    时间: 2005年05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十八期>>创新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大制药公司将不再花费巨资去搞那些回报甚少的研发。他们将会变得善于在全世界寻找那些已经被证实有效的药品并进行营销。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 John Simons

    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GS)的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威廉•哈塞尔廷(William Haseltine)洞悉制药业的未来。他开出的药方无非就是分解现代制药公司。所谓“分解”,并不是要让这些公司土崩瓦解,而是让它们被拆分、压缩和精简。哈塞尔廷说,“大制药商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太大,公司不得不把极大的精力花在对业务的各个层面(从药物的开发、生产到营销)的控制上,可如此妨碍了创新性研究工作。”

    正如许多背离现状的偏激行为那样,哈塞尔廷的思想源自挫败。他从事癌症与艾滋病研究,热衷于加快艰苦冗长的药品研发过程。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他创办了 HGS 公司,想借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之机,开发出具有突破性的新药。由此,他帮助带动了 90 年代生物技术热潮。可如今,热潮已经消退,新出现的药物却寥寥无几,而现年 60 岁的哈塞尔廷也已于去年秋天退休。他说,问题不是出在科研上,而是出在组织上: “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非常不健全,我们总有机会,但我们赖以争取这些机会的组织结构却很不完善。”他不愿只停留在空想阶段,而是打算创办一家模范企业,展示大型制药业公司和大型生物技术公司会向哪个方向演变。

    每个人都知道制药公司迫切需要新的理念。近几年,药品投放市场的成本已经涨到了近 10 亿美元,新药上市原来有如欢快的溪水,如今却变成了涓涓水滴。行业巨头在药品定价方面受到了心怀不满民众的抗议,来自非专利药对手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默克公司召回风湿药伟克适(Vioxx,该药因导致心脏病和中风而受到起诉─译注)之后,它们还面临著政府更严格管制带来的重重阻碍。为了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经济,制药商的策略一直是合并和收购。几十年来,这种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现在,垂直整合出来的官僚制药机构变得越来越像落后于时代的大而无当的组织。

    哈塞尔廷指出,大公司很快会被规模较小、运作快速的公司所取代。这些小公司由科学家、医生、项目经理组成,将大部分重要工作外包,依靠专利收入和专利权使用费发展壮大。最近几个月,哈塞尔廷成了飞行常客,多次前往东欧、南美、印度和东南亚,以构建他所谓的“半虚拟”新创企业。他说,印度和中国已经借助政府投资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非专利药生产大国,巴西已经成为技术优良而成本低廉的最佳药品生产地。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有的是高质素的科学家,它们正力争在临床试验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科学潮流也证明,哈塞尔廷的远景确实存在可能性。直到前不久,药品研发所需的化合物质库还只能为大公司所拥有,更不要说复杂化学合成所需的高级技术以及对可能有用的分子进行高通量筛选了。而如今,各大学和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已经掌握了类似的知识和技术。哈塞尔廷认为,创建一家几乎将所有工作都外包的公司已经不算太超前。“今天这些技能在全球各地都可以买到,”他说,“活性分子筛选可以包出去,动物试验也可以包出去。流程开发和生产不妨在亚洲做,初次临床试验和早期药品营销可以在药品研发地进行。只有在药效得到证实后,你才必须出资在美国和欧洲搞临床试验。”他表示,这些新药最终需要西方管理部门的审批,但外包会节省大量金钱和时间。

    哈塞尔廷酝酿中的公司还没有名字。尽管有的制药公司已开始将毒物学试验等一些工作分包出去,但还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将外包做到他设想的那种程度。“我想率先做出示范,不指望得到大制药公司的认可。他们只要不反对我所做的事就行。你必须向大公司展示,新的事物卓有成效。然后,他们就会采纳了。”那麽,大制药公司在他预言的世界里还有用吗?有,哈塞尔廷说,就是去当推销员。“大制药公司将不再花费巨资去搞那些回报甚少的研发。他们将会变得善于在全世界寻找那些已经被证实有效的药品并进行营销。”

    译者: 黎源清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