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手机的演变
 作者: Stephanie N. Mehta    时间: 2004年11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七十一期>>技术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移动电话的老技术花了几十年才实现腾飞,但它终于飞起来了,并且改变了世界的通讯方式。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移动电话的老技术花了几十年才实现腾飞,但它终于飞起来了,并且改变了世界的通讯方式

    作者: Stephanie N. Mehta

    1983 年 10 月 13 日,Ameritech 公司 [从前是一家小贝尔公司(Baby Bell)] 的高管鲍伯•巴内特(Bob Barnett)把车停在了芝加哥Soldier Field 体育场外,拨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商用手机电话。巴内特的电话是打给电话发明者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远在柏林的孙子的。这次通话的音质不太好,他们的谈话内容也算不上精彩。

    但是,对于那些为了目睹这一时刻而聚集在此的电信业和商界领袖而言,这却是个历史性时刻。一个辉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富豪们可以把他们的座驾变成办公室,公司员工无论到哪儿都能接听电话,人们走在大街上也能用电话交谈──这些都将同时实现!这可不是影视节目里假造的奇迹。完全不是,手机有著无法抗拒的魅力,它的神奇程度不亚于直升机汽车、代餐药片以及瞬间转移机器等科幻技术。

    革命并未在那时发生,但它终于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还在蓄势待发。无线改变了全世界许多人的沟通乃至行为方式,如今已成为一个3,250 亿美元的产业。然而,我们今日以无线方式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到来的(在 1983 年,有谁能想到衣帽间里会禁止使用“可拍照手机”呢?)。芝加哥开创之日后的近十年里,无线服务的发展并没有进入正轨,到 1992 年,只积累了 750 万不太热心的用户。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手机才真正成为主流。早期的手机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手机的外形笨重,通话质量不稳定,费用高得吓人。

    不过还有别的原因。移动电话这样的复杂技术能够改变世界,但并不是它一出现改变就发生了。改变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有想象力、运气、政府的容忍、大笔资金,以及无数工程师、企业家的艰苦努力。技术变革的进程是不可预料的,即便是由《财富》500 强公司中最具智慧的头脑孕育出的技术也不例外,手机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AT&T 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在 1947 年率先提出了手机的概念,在那个时代,黑白电视机还被认为是一项热门技术。研究人员发现,无线电信号可以重复使用,还能在业务区(即所谓“蜂窝”)之间切换。但是,科学家的想法太超前了,至少是赶在了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前面。打手机要有一段电磁波频谱,而电磁波频谱是由 FCC 分配并管理的公共资源。在 1947 年,FCC 还没有办法分配那种频谱,这使得 AT&T 很难充分利用它的科学家的智慧。

    母贝尔公司(Ma Bell,即 AT&T ──译注)并非急著打破自己惬意的垄断局面。手机行业的人士认为这家公司在很长时间里更偏重自己传统的硬线资产(业内传言,AT&T 曾在 80 年代认定,到 1995 年手机用户不会超过 90 万)。行业人士还始终认为,无线电话合乎万物的自然秩序。“如果马可尼先于贝尔出世,我们今天使用的可能都是无线电话了,因为人是四处移动的。”摩托罗拉公司(Motoroal)前高管马蒂•库珀(Marty Cooper)轻蔑地说。“强迫人们呆在一个地方是不合乎事物本性的。”人们普遍把 1972 年第一部手机的问世归功于马蒂•库珀。

    库珀决心向 FCC 证明手机是可行的,他带领摩托罗拉公司的团队建设了一整套手机系统。这个小组制造出了天线,创建了基站(实际上就是微型计算机)。这些设备可以测量电话信号的强度,同时把较弱的信号传递至下一个蜂窝。当然,库珀还制造了手机,它粗大笨重,人们称之为“鞋机”。1973 年 4 月 3 日,库珀在曼哈顿的试验网络上测试了他的一台电话,他把电话打给了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的一名科学家。这种电话勉强算是便携式的,它重约 1.13 公斤,靠电池运转,体积庞大,用它总共可以通话十分钟。库珀说: “那时根本没有无线电话。甚至连无绳电话都没有。我们当时走在大街上,纽约街头的人们都惊呆了。”

    后来,AT&T 也进行了类似的试验,两家公司的试验自然引起了 FCC 的注意。但是,官僚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决定该如何分发经营执照。每个地方市场有两种执照: 一种发给本地的电话公司,另一种发给申请执照的企业家。无线的放开给电话行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来者,包括有线运营商、媒体公司等。“我觉得格外幸运,”克雷格•麦考(Craig O. McCaw)回忆说。“这可能是财富由公共部门向私营部门最大的一次转移。”克雷格•麦考如今已是一位知名企业家。他透露,FCC 甚至给华盛顿特区一家名为布莱基牛肉屋(Blackie's House of Beef)的餐馆颁发过一张执照。

    麦考发觉了 FCC 在给各个市场发放营业执照时未能发觉的问题: 无线电话是一项全国性的业务,而不是地方性的业务。麦考的公司开发了相关技术,让用户可以在麦考通过收购创建起来的网络里漫游。同时,麦考设法与其他运营商签订了漫游协议,使用户在主网络以外的地方也能轻松地接打电话(最初,到本地网络以外的地方旅行的用户如需用无线电话,必须获得许可并支付大笔费用,才能在另一家运营商的网络中漫游)。

    随著基础技术的准备就绪以及麦考等聪明人加入这场游戏,又冒出了一大堆新问题。首先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手机会导致脑癌”的说法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不过现在这种说法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了。接下来是欺诈。骗子们盗取用户的账户信息,白打数百美元的电话。再有一个问题就是: 傻瓜才用手机。不过,这只是个公众认识的问题。据盖洛普民意调查,直到 1995 年,仍有 53% 的美国人认为有手机的人并不真正需要它们,这些人只想炫耀。

    然而,手机面临的最大难题依然是价格。在最初几年,话费高达每分钟 40 美分,还不包括长途话费和漫游费,后来价格降低了一些,但仍然很贵。改变发生在 1996 年。当时,FCC 放开了更多的无线频谱,使更多的公司得以参与竞争。运营商开始建设数字网络,同时改善通话质量。手机也开始变得更小。也是在 1996 年,摩托罗拉推出了重量仅为约 85 克的 StarTAC 手机。

    但是,无线电话革命开始迅速发展却是在 1998 年。曾经回避无线电话的 AT&T 推出了一系列简明的手机费用包月方案。用户按月支付费用后,就能获得一定的通话时间,包括所有漫游费和长途话费。对手们急忙与 AT&T 展开竞争。没过多久,移动用户的话费价格就降到了每分钟 10 美分,比当时的一些长途话费还便宜。突然间,有手机的不再是傻瓜了,没手机反倒成了傻瓜。汽车里、沙滩上、商场内,到处都有人打手机。实行包月制后,人们甚至在家中也使用手机拨打廉价的长途电话。无线服务的便利使一些人彻底放弃了家里的座机。

    如今,手机就像传送电话信号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美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在过去六年里增长了两倍,超过了 1.58 亿。美国人接受无线电话的速度超过了彩电、有线电视和个人计算机等生活必备品。我们的确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线社会,我们用手机通话和发短信的时间几乎达到了每年一万亿分钟。

    手机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它还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你最后一次使用自动收费公用电话是什么时候?你有多少次因为忘记带电话而调转车头?你是否记得,哪次出差你不是在一个劲儿地查询语音留言,或者往办公室打电话?还有,更衣室里的服务员请注意了: 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首席执行官卡利•菲奥瑞纳(Carly Fiorina)预测,在未来数年内,可拍照手机将成为全世界最普及的数码设备,其销量甚至会超过单纯的数码相机。

    无线服务还重塑了 5,000 亿美元的美国通信业。如今,移动服务占 Verizon 公司年销售总额的 33%,而十年前仅为 6%,正是移动服务使这家地区性的电话公司成了《财富》500 强排行榜上排名第12 位的全国性公司。成立仅 16 年的高通公司(Qualcomm)靠生产数字手机的芯片和软件跻身 500 强排行榜的第 434 位。其他国家的变革甚至更为彻底。在中国、印度等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消费者已经彻底跨过了陆线技术,他们钟爱的是极便宜(几乎是一次性)的“流行”手机。

    无线服务正变得越来越时尚: 你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网络最终将被用于处理电影和电视会议。电视机和 CD 播放器能够与无线网络相连接,从而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快你就能用手机打给你的无线联网的电冰箱,看看你是否需要多买些牛奶。当然,“给冰箱打手机”这种事儿可能要再过几年才会出现。无线的第一次浪潮告诉我们,技术变革不会一蹴而就。但是,企业家、工程师和发明家都在想方设法驾御下一轮无线革命。也许,直升机汽车和代餐药片离我们也不会太远了吧!

    译者: 萧艾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