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世爵登陆中国
 作者: 黄翔    时间: 2004年07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七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与迈巴赫一样,超豪华品牌世爵在停产几十年后再生

    作者:黄翔

    中国的汽车市场成长迅速而且潜力惊人,不仅受到车界巨头们的青睐,也吸引著制造特色产品的豪华订制车厂商。在六月份举行的北京国际车展期间,1998 年重出江湖的荷兰专业跑车生产商世爵(Spyker)携四款展车正式在中国亮相。

    世爵诞生于 1880 年的荷兰,是欧洲大名鼎鼎的超级跑车品牌。世爵的第一辆车就是与奔驰公司的创始人卡尔 本茨合作制造的,它还是第一家制造六缸车和四轮驱动车的厂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爵公司曾经转产飞机,也让它的跑车最终形成与喷气战斗机神似的奇特造型。

    世爵跑车也是多次耐力赛的获奖者,其技术和质量被公认为世界一流。世爵汽车为全手工打造,全铝车身,采用大排量的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性能参数惊人(顶级款最高时速 345 公里,0 100 公里加速低于 3.8 秒)。在欧洲,世爵一直是王公贵族和跑车鉴赏家们的最爱。一辆入门级的世爵售价在 50 万欧元以上,这么高的门槛只有布加迪跑车(Bugatti)能够企及(奔驰 SLR 呢?算了,还是稍差一点)。

    此次车展,世爵的展位不足 100 平方米,但引起了参观者的巨大骚动。世爵的设计──玻璃顶棚,位于车顶和车身两侧的进气孔等──给参观者以兴奋感,688万─968 万元的售价让人惊叹,再加上荷兰王子及公司大股东亲自到场助阵,动静自然不小。世爵公司的中国市场经理马泰(Martyn Schilte)满脸喜气告诉财富(中文版),“我们已经卖了一辆,接受了一辆预订。”

    对匆匆忙忙首次来到中国的厂商而言,这的确是良好的开端。据马泰介绍,事实上,世爵决定参展时,已过了申请展位的时间,最后经过与主办方的多方协调,才勉强得到了八号馆一处不佳的展位。此前,公司不仅没有准备中文的产品介绍,连“世爵”这个中文品牌也是一位中国工作人员急中生智的产物。“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确定将来在中国如何销售,就不得不开始卖车了,”马泰说。

    种种迹象表明,这家欧洲豪华车制造商正在力图改变 100 多年来做事慢悠悠的传统。自 2000 年以来,世爵每年只推出一款车型,总共交付不足 80 辆车,从订车到交车,消费者需要等待少则八个月,多则一年以上。由于产量有限,世爵在欧洲(伦敦)、中南美洲(墨西哥)和亚洲(迪拜)都分别只设一家经销商;世爵在美国的经销商也大都同时代理宾利(Bentley)和林宝坚尼(Lamborghini)。五月份,公司管理层宣布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上市成功,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扩大产能和开拓新市场,“使年产量达到 100 辆左右,其中 20 30 辆将用于中国大陆市场。”

    当被问及为何不优先考虑更富裕的日本和香港时,马泰说,“虽然那里的需求不会小,但我们目前的产能无法应付大量的新订单。再说,中国大陆的潜力更大。” 为适应中国大陆庞大的需求,世爵不惜放下身价,在设计上进行了微调,比如为中国不佳的道路状况,调高了底盘升降的幅度。

    对于中国大陆第一位世爵车主的身份,马泰不愿透露,但也没有像有些豪华车制造商声称的那样“不是谁有钱买就可以买”。马泰说:“我们不会去审核购车人的所谓资格。当然,我们希望我们前几位车主的身份能与世爵跑车相配。”

    世爵引以自豪的一个事实是,100 年前他们就是世界上最棒的马车制造商。但对于缺乏汽车传统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这句话多少有些“无厘头”,他们更愿意让马泰预测一年能在中国卖出多少辆这样的天价跑车。对此,马泰总是指指世爵跑车的徽标,笑而不答──徽标上面刻著拉丁文“Nulla Tenaci Invia Est Via”,意思是“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