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从平房到楼房
 作者: 赵民    时间: 2004年05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五期>>专栏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罪魁祸首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经验主义

    作者:赵民

    给客户做战略咨询的时候,客户的老总经常会悄悄问我一个问题:“公司的战略难道真的一定要专门去规划吗?我开始创业的时候,没有人帮我规划战略,不是也成功了吗?很多企业家请人做了战略规划,亏损的也照样亏损?”

    这是一个企业家应如何管理战略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农民在宅基地上建房子的渐变过程。20 世纪 70 年代末,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农民大多住的是平房。当时,如果农民要盖房子,不会请专业的建筑公司来建造,而是请本村或邻村的青壮劳力,或亲朋好友利用农闲时间,供应他们吃喝,大伙一块儿凭经验挖地基、铺石块和砌砖盖瓦,很快就把房子盖好了。这种房子,大多简单实用,略显粗糙而颇有乡土气息,工期短,见效快,十足的农村特色。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由国家大包干政策的积极成效,大多数农民都开始逐渐富裕起来,手头有了闲钱,就开始琢磨把平房改为楼房,憧憬著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这时的楼房大多为 2-3 层,自家钱多一点的,就请附近的砖瓦匠、木匠等专业人士以个人身份来帮工,工钱当然是要付的;再富裕一点的人家,就会请县里的建筑施工队或公司,来承建新楼。此时的楼房,房子的样式和功能基本一样,大同小异,优点一样,缺点也一样。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在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村地区,开始建别墅和楼房,典型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周围的农村村庄。此时,由于有了更多的资金,由于追求更多的回报,由于追求个性化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有一部分人开始请专业的设计师或设计院进行专业的前期规划。此时,就要讲求适应周围环境,以求达到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就要充分考虑主人资金的多少和建房土地面积的大小,以求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就要从本地区的文化特点出发,同时兼顾主人个人的兴趣爱好,以求楼房有特色,有个性;就要不仅考虑功能实用, 而且要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就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追求细节的品味和档次。而此时有一部分人仍沿著“节省成本”和“过去我这样做不也一样挺好”的老思路,自己设计或和几个非专业人士一块设计。这部分人带著这种思路建成的别墅和楼房,和第一部分人建起来的楼房的差距越来越大,水平相差也越来越远。

    进入 2000 年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企业发展如同建楼,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平房到楼房,从 2 层、3 层到 6 层,一直到几十层的高楼大厦。

    创业初期的企业,就像平房,企业的建设很简单──取决于创业者个人的水平、能力和努力程度。此时的确不太需要花钱请专业的人员做企业规划设计,因为就这么几个人,就这么点客户和业务,你自己掰著指头也数得过来。创业者只要有点本事,房子就不会塌,企业就能成功创业。所以,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巨大。

    创业 5 年以上的企业,就会开始经历一个平房变楼房的过程:企业持续发展,业务不断增长。此时,由于企业规模依然有限,进一步发展对它来说就如同要把平房改造成一座矮楼,所以,有些天资聪颖的企业家,自己 顺利实现了翻建;而有些基础一般、水平有限、能力不高的企业家,就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阶段,企业发展成了烂尾楼,总也不能竣工,实现不了目标;更有些基础差、心胸狭、视野短、眼高手低的企业家,徒有雄心壮志,弄得企业不是分家了,就是不死不活,陷入泥潭,直到最终悄然消失。第一种企业家成功了,成长了,是少数,第二种企业家和第三种企业家没有成功,是多数,而媒体大量报道的多是第一种企业家。这样就给了想创业的人一种误导:企业从平房到楼房的持续发展,可以自己去设计完成。媒体为了抓读者眼球,大搞“注意力竞争”,从本质上决定了它们 报道的一定是少数突出的人和事。媒体相互间的这种注意力竞争,把多数创办 5 年左右、正在力求从平房变楼房的企业的思维引向一个错误的定式。作为企业的创办人,如果不看到这一点,就是缺乏“企业家的洞察力”。

    对于创业 10 年以上的企业,再继续发展就像一个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即建成一个大企业。摩天大楼不仅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院来设计,而且它的电力、电梯、消防等子系统还要有专业的机构来参与建设,这都说明摩天大楼的建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随便哪一个业主凭个人能力就可能建成建好的。这个例子说出来,几乎每个企业家都接受,但是,如果把建摩天大楼的例子延用到大企业的战略管理上,就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认可了,不少人仍自作主张。这就是中国的企业家很少能 10 年、15 年地保持增长的一个原因:以“中国国情特殊”为理由,为借口,为情结,不愿正视和承认《财富》世界 500 强企业普遍请专业外脑的事实,不愿正视和承认大企业管理与众不同的复杂性,迷信个人能力,沉溺于过去成功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主义者”,注定是昙花一现的大企业家。

    中国媒体上报道的著名企业家,三年一拨五年一茬,过了十年基本换光,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经验主义”。

    从平房到楼房,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怎么才能生活得更好,是需要每个人好好琢磨的。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