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渡尽劫波 立于不败
 作者: Julia Boorstin    时间: 2004年05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六十五期>>特写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过去的一年,快餐业险象环生:在美国首次出现了疯牛病,碳水化合物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禽流感席卷亚洲,上百万只鸡被屠宰。尽管如此,作为一家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拥有 33,000 多家快餐店的餐饮集团,百胜(Yum Brands)仍然实现了 6% 的年利润增长。自从 1997 年被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剥离以来,公司的主打品牌阵容不断壮大,不仅包括肯德基(KFC)、塔可钟(Taco Bell)和必胜客(Pizza Hut),还有艾德熊(A&W)的汉堡和 LJS(Long John Silver)的海鲜。首席执行官大卫•诺瓦克(David Novak)向《财富》的 Julia Boorstin 讲述了公司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多品牌的好处,以及如何在面对阿特金斯(Robert Atkins,提出吃肉减肥法的美国医生──译注)的高蛋白食谱和善待动物者协会(PETA,一个提倡素食的组织──译注)的压力下,保持对工作的热爱。

    百胜在海外的经营状况如何?

    我们在美国以外的业务极为庞大。7 年前我们在美国以外赚了 1.7 亿美元(税前营业利润),2003 年为 4.4 亿美元。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遇,我们在那儿已经有了 1,000 家肯德基店和 120 家必胜客店。在中国我们是老大,现在我们在那里赚的钱和在美国几乎一样多,排在麦当劳前 面。我们在所有方面都占有优势。

    中国的业务会超过美国吗?

    我们认为在未来 5 年内可以把规模扩大一倍。中国有 4.5 亿城市消费者,我们认为其中至少有 2 亿买得起我们的食品。中国的顾客爱吃洋品牌。

    中国的快餐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有什么不同?

    他们特别爱吃鸡。连麦当劳的鸡肉销量也比汉堡多很多。在中国还有一样也很独特:他们喜欢香辣味食品。

    你们在美国的策略是什么?

    我们实行多品牌经营(在一家店里提供两种以上品牌的食品),增加了单份套餐的平均量。我们大约有 15% 的餐厅实行多品牌经营,比从前一贯的经营方式提供的食物量要大,利润很不错。我们觉得一家店里出售两种品 牌可行。这是一种极好的方式,能让我们同时以很独特的方式宣传两种品牌。我们发现顾客喜欢同时出售两种品牌食品的想法,这些顾客与喜欢单一品牌的顾客的人数之比是六比一。

    你是否因食品的营养结构受到严厉批评?

    确实存在专门针对营养结构的批评。我们觉得可以增加选择余地,这样将会给我们的业务带来增长。我们在必胜客里已经这么做了,我们刚推出了“健康美味比萨饼”,要是有人想要低脂肪、低热量的,他就可以少来点奶酪,多要些配料。肯德基正推出系列烘烤食品。我想如果我们做到这 点,我们就更能适应顾客的要求。我想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消费者完全不认为营养结构问题有吸烟问题那样严重。

    你曾打广告说炸鸡比汉堡的脂肪含量更低,为什么又把它拿掉了?广告说错了吗?

    我认为没错。我们的宣传让顾客感到太难以置信,所以他们不会相信。顾客以为两块鸡柳要比一个巨无霸的热量高出很多,实际并不是这样。我们的广告宣传绝对是真实的,两块鸡柳去掉鸡皮只有 3 克脂肪。广告不再连续播放,是因为我们每四周就要更改一次广告形式。

    对善待动物者协会的指责有什么看法?

    我喜欢我们的工作。我可不喜欢 PETA 的疯子们向我身上泼假血,不喜欢他们趁我外出的时候在我的私人车道上来来回回示威。我爱公司,我妻子也爱公司,她百分之百地支持我。

    隔多久在自己的餐厅里吃一回饭?

    我每周肯定要去塔可钟至少三次,肯德基一次。我去必胜客不那么频繁,因为我女儿上大学去了。但比萨饼酱和墨西哥脆饼酱仍是我们的最爱。

    译者:无言子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