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隧道有尽头
 作者: Justin Fox    时间: 2003年03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五十一期>>前沿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被负面经济前景所困扰?别这样。2003 年乐观主义者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作者:贾斯汀•福克斯(Justin Fox)

    啊,2003 年会出问题!对伊拉克的战争会波及到美国国内。恐怖分子可能再次大举进攻。房屋价格会下跌。油价则会飙升。美国的消费者可能最终将停止过度消费的行为。这些只不过是些已知的风险。其它无法预料的灾害和瘟疫可能正在酝酿之中。

    我们并不否认糟糕的事情可能发生。但是就像在 90 年代末人们不顾风险、一味沉浸在狂喜之中一样,在 21 世纪初人们又完全被厄兆所困扰。这太糟糕了,因为尽管那些令人恐惧的预言,未来一年的经济形势最有可能让我们适度乐观而非恐惧。

    经过两年的艰难时光和虚幻的黎明,一个坚实的复苏基础已经建立。生产力迅速增长,公司整理好了财务报表,并且 人们也不担心通货膨胀会引起美联储踩货币的刹车。总有一天美国经济将重新满负荷向前运行。

    经济预测者的共识是,这神奇的时刻会在下半年来临。部分原因是人们认为在夏季前,对伊拉克的战争将告结束。同样,和所有的预测一样,这不过是一个猜测而已。事实上我们可能必须等到 2004 年或 2005 年,经济情景才会明朗地转向健康。等待的时间或者会更长。在 1990 年到 1991 年的经济衰退后长达 5 年之久,人们才一致认为美国经济正在疾速发展。

    但是就算我们必须等一阵才能看到经济复苏的明显标志,美国经济在 21 世纪初期显示出了不起的排除困难的能力。尽管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事件,股市崩溃,公司支出大幅下滑,以及一批扼杀我们智商的基于现实的电视节目的出笼,这个国家在 2001 年最终熬过了最轻度的经济衰退,而在 2002 年 GDP 则上升了 2.5%。简而言之,美国经济有办法让绝对乐观主义者和绝对悲观主义者看上去都像是傻瓜。

    认为强劲增长会继续下去的乐观主义者之所以弄错的原因是在 90 年代末股市狂热的时候,美国和世界上的企业在各种投资上浪费了几万亿美元(从软件到工厂设备),没有获得任何回报。很多公司大量借贷以偿还花出去的冤枉钱。

    但是有关经济彻底垮台的悲观预测也没有成为现实,因为消费者支出在 2001 年和 2002 年几乎没有让人失望过。90 年代发展起来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债务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很强的市场,这意味著消费者无需像过去的经济衰退那样遭受同样的“信贷紧缩”,从而导致停止消费。事实上,低利率使购房更为容易承担,重新贷款也更有吸引力,也让汽车制造商可以提供零利率的贷款。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 2003 年。我们尚有很多没有用过的光纤电缆,还有很多工厂没有满负荷运作。但是美国公司基本上把自己从债务问题中解救了出来,并且如果需要,他们有能力开始花钱。《财富》对 CEO 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人最终开始愿意花钱了。虽然没有办法保证公司会高速发展,但是起码企业界不应该继续拖整个经济的后腿。同时住房贷款的利率不会大幅下跌,这些零利率的汽车贷款也不可能更低了。因此消费应该会在 2003 年有所行动,最起码在公司重新开始雇人以前。但即使失业率在 6% 左右,支出也不会崩溃。2002 年重新房屋贷款的现金还在消费者的口袋里,而减税措施也正在酝酿之中。还有一个历史的因素在这里需要考虑:自 1942 年起,美国消费者的支出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倒退(一年内超过 1%)。

    归纳起来,2003 年美国经济部分表现良好,部分艰难挣扎,总体增长率在 2% 到 4% 之间。这有点像 2002 年。但是,2002 年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丑闻和随之引发的股市大跌。2003 年可能也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许多事情都已经走上了正轨。

    译者:顾蔚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