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泰森食品遭遇挑战
 作者: Nicholas Stein    时间: 2002年08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四十四期>>人物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约翰•泰森在争取把家传的鸡肉加工业重新建成一个销售收入 240 亿美元的巨型肉类公司的同时,还得证明自己除了拥有家族的姓氏之外,也有其他的本事

    作者:尼古拉斯•斯坦(Nicholas Stein)

    约翰•泰森(John Tyson)喜欢讲述自己在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最早的一次经历。那是在 1969 年,当时他父亲唐(Don)担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是阿肯色州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父亲安排刚刚十多岁的儿子夏天去公司在阿肯色州格林福里斯特的一家鸡肉加工厂干活。一天早晨,厂里派一位老工人教老板的儿子卸鸡笼。“他对我说:‘瞧好了,看我是怎麽干这活儿的,’”泰森带着浓重的阿肯色口音说道。“当然喽,一个 16 岁的孩子有时会对该做的事情心不在焉。”那位工人爬上一辆卡车后部,搬起一只笼子放在传送带上。泰森说:“我心里想:‘这有什麽难的。’”他边想边爬上卡车,抓住一只鸡笼子抬了起来。结果笼子倾斜的方向不对,他眼睁睁地看着笼子底部的一层鸡粪朝着自己滑了过来。“鸡粪一下子洒在我脸上,”他说,“随后又流到衬衣前襟上。”

    约翰说起自己少年时代干的这件蠢事时觉得很有趣,那只是成功者才会有的感觉。如今,他终于当上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的年收入为 240 亿美元,每年要向沃尔玛(Wal-Mart)和麦当劳(McDonald's)以及大部分美国大型超市和连锁餐馆提供 250 亿磅鸡肉、牛肉和猪肉;所以他才有闲情逸致笑谈往事,只不过这件鸡笼趣事还算不上出格。事实上,约翰年轻时所干的蠢事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他在公司里不断地被父亲从一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上,到了 80 年代后期,居然开始酗酒并且染上了毒瘾,成天迷迷糊糊的,弄得父亲和他的关系十分紧张,最后使他被放逐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虽然谁都知道他在 1990 年代初改邪归正、和父亲重归于好,但没几个人会想到他竟然还能子承父业,接替赫赫有名的父亲当上了首席执行官。“公司以前只是把他放在一个位置上、给他一个头衔了事,”泰森公司一位前高级经理提起约翰担任过的一连串管理职务时说,“可他从未真正管理过什麽事情。”

    如今,泰森必须证明自己除了拥有家族的姓氏之外,还有别的本事。他担任首席执行官还不到两年,却要对付公司成立 67 年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去年秋天,他想并购大型牛肉和猪肉生产企业 IBP 公司,随后把公司重新定位为多元化肉类生产企业,但这项宏伟计划遇到了麻烦。泰森公司原本是一家鸡肉加工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去年收益下降了 42%,只有 8,800 万美元;在过去的叁年里,公司的净利润率从 3% 跌到了不足 1%。为了买下 IBP,公司不得不把债务扩大到叁倍以上。况且,这次交易的所谓强强联合效应至今还是个未知数。其结果是,泰森公司股票目前的价格跌到了 13 美元左右,大大低于 1999 年的 23 美元。

    与此同时,泰森公司的劳动力雇用措施正在受到审查。去年 12 月,美国司法部在进行了长时间的秘密调查之后,控告泰森食品公司及其六位高级经理合谋把非法移民偷渡进美国。一旦罪名成立,该公司将面临高达一亿美元的罚款。尽管泰森公司否认这些指控,但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它越来越多地依赖移民工人。随着美国政府在 9•11 事件后采取了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政策,这项起诉使得泰森公司难以为其工厂找到足够的低成本非熟练劳动力。

    约翰•泰森承认这家由他爷爷创立、在他父亲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公司正面临着一个艰难时期,但他坚持说自己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我必须在公司里重塑自我,真正努力地建立起自己的信誉,”他说。“如果我做不到这些,说实话,父亲……就会直盯我说:‘喂,你该走人了。’”

    如果你是老板的儿子,尤其当你父亲建立的不仅是一家公司而是整个行业时,你要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52 年,约翰的父亲唐•泰森在 22 岁那年进入他爷爷的公司时,那里只有一座养鸡场和几辆送货卡车。当时美国人很少吃鸡肉──人均年消费量才区区九磅。在以后的 40 年里,唐改变了这一切。他是首先认识到这一事实的人之一:你如果拥有整个鸡肉生产过程──从养鸡到进入零售柜台──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利润率。唐预见到美国人对方便食品的兴趣会不断增长,便与麦当劳公司合作,开发快餐鸡块,并且通过在超市销售自有品牌的去骨鸡胸和蘸有面包屑的鸡肉饼,从而使大批妇女得以摆脱家务,加入劳动大军。这些产品帮助泰森公司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以高出他人的价格销售其产品,并且降低了变幻不定的商品市场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其结果是,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当唐在 1966 年成为泰森公司总裁时,公司的年收入已达 3,800 万美元;而 2001 年他因年事已高从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休时,公司的年收入已增长到了 74 亿美元──使泰森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鸡肉生产商,占据了 23% 的市场份额。在那些年里,鸡肉成为最受美国人欢迎的高蛋白食品。2000 年,美国人均消费鸡肉 78 磅,比 1953 年增加了 770%。

    然而,两年前当他的独生子约翰接管公司时,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他们的竞争对手──如柏杜(Perdue)──用生产自有品牌的优质产品和降低价格的方法赶了上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鸡肉进入市场,零售柜台里的鸡块卖不出去,价格陡然下降。在此同时,用来喂鸡的谷物价格却猛涨不已。

    唐在 1990 年代初期曾试图把公司的鸡肉加工方面的专长应用到牛肉、猪肉和海产品加工上,以此来维持泰森公司的增长速度。但是,这个在理论上完全可行的想法付诸实践后,结果却是灾难性的。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给鸡喂上数量精确的饲料,肉鸡的个头和重量就能达到基本一致的水平,而养牛和喂猪就不是这麽回事了。加工牛肉或猪肉的机器的制造难度要远远大于加工鸡肉的机器──因而销售经过加工的牛肉和猪肉制品的成本也高得多。“‘增值’这个字眼的意思是,泰森公司是在为顾客干活,”公司的一位前任经理说。“但是,你每次用刀割一下肉,就给一磅肉增加了好几分钱的成本。我们过去开发的许多产品都是因为价格过高而失去市场。”泰森公司尝试开发海产品的结果也令人失望。到 1999 年,泰森食品公司不得不承认,它在鸡肉加工之外的所有尝试都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唐在 1993 年让约翰负责肉类和海产品业务,这对年近四十的约翰来说不啻为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他当时在商界还没有做出什麽成就来。尽管约翰在公司里担任过各种职务,如饲养、销售和采购等等,并且从 1984 年起进入董事会,但他在八十年代后期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酗酒和吸毒上了。“工资单上保留我的名字的唯一原因是,我是老板的儿子,”约翰在 1998 年的一次法律诉讼中 悔道。“换了别的公司,我早就给扔出去喂狼了。”1990 年,约翰洗心革面,皈依上帝,重新投身于公司的事业中。当父亲让他出任肉类分公司总裁时,他把这一任命看作是对他投下的信任票。他说:“他们把我放在了一个必须做出艰难决策的位置上。”

    可是,约翰却说自己在 1998 年被擢升为总裁、18 个月后又升任首席执行官的事完全出乎其意料。他说:“人人都认为那(决定)还要再等叁、四年才会做出。”有人认为唐让约翰担任首席执行官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我觉得完全对约翰抱有信心的人不会很多,”一位前任高级经理说。“他从来没有干过任何特立独行的事情。他向来只是他父亲的儿子而已。”

    约翰当上首席执行官之后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他决定重新审视父亲在十年前采取过的归于失败的战略:进军牛肉和猪肉加工业。2000 年,年销售额超出泰森公司一倍以上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 IBP 公司为他提供了一个机会。2001 年 1 月,泰森公司在与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的竞标中获胜,同意用 46 亿美元现金和股票并购 IBP 公司。为什麽约翰认为自己能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父亲没有做成的事情上取得成功呢?约翰的回答只有一个词:规模。他说:“我们上一回接受的教训是,你如果没有规模,就不能有效地为你的顾客服务。”他指出,因为实行了合并,五家食品零售商如今才得以控制将近 50% 的市场;而 IBP 公司拥有美国牛肉市场最大的份额(27%)和猪肉市场第二大份额(19%),当然具备这个规模。

    同样重要的是,IBP 公司已经确定了肉类加工战略,泰森公司可以以此为基础来发展业务。过去,IBP 公司通过向快餐连锁店和超市大批量让利销售肉类制品,在市场上开辟出一个领先的地位,但近几年来,它转而开始逐步生产利润更高的产品。2000 年,IBP 公司投资数百万美元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生肉和经过加工的熟肉制品,用的是新品牌:托马斯•威尔逊(Thomas E. Wilson)。在这场肉类加工制品的革新活动中扮演主角的是 IBP 公司设在爱荷华州康瑟尔布拉夫斯的工厂,它原先是一家猪肉加工厂,如今却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幻小说家虚构的通身发光的神灵一样,在偏僻的乡间崛起。每星期有多达 350 万磅刚刚屠宰完毕的整牛和整猪运进这家工厂,出厂时则变成了摆得整整齐齐的牛排、肉丁和做烤肉用的肉块。这些生肉制品被称为“开包即烹”(case ready)产品,密封包装后送到超市,直接从送货卡车里卸下来摆到货架上──就像一盒盒薯片那样。这些添加了调味品的制品(如 牛肉块和柠檬胡椒烤猪肉块)可以放在冰箱里保存 90 天,只需在微波炉里加工五分钟就能上桌了。

    托马斯•威尔逊(Thomas E. Wilson)这个品牌是约翰•泰森并购 IBP 公司的主要理由,由于它的地位十分重要,他请 IBP 公司前任总裁迪克•邦德(Dick Bond)主管合并后的公司的肉食部。邦德计划在 2002 年仅“威尔逊”牌产品一项的销售额就达到 13 亿美元,他说,这个销售额“将在品牌产品销售史上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新品种。”“开包即烹”这个理念早就博得了泰森公司最大的客户沃尔玛公司的青睐。康瑟尔布拉夫斯工厂的肉制品大都是为这家零售巨头加工的,该公司在 2000 年就宣布,它下属的超市只销售开包即烹的牛肉和猪肉。如今,沃尔玛公司可以把自家商店后面的屠宰车间改做仓库,用理货工来取代高工资的肉类分割工。“我们过去要花每小时 15 美元的工资雇八到十名屠宰工,”沃尔玛佛罗里达分公司前任经理格蕾琴•亚当斯(Gretchen Adams)说。“(有了开包即烹制品后)用一个屠宰工和一个每小时挣 5美元的理货工就能管理好肉制品柜台了。”

    和全国最大的连锁超市公司签约是关键性的第一步。但是,泰森公司还得说服其他的主要食品零售商,这谈何容易。肉类加工业谈论“开包即烹”制品这个话题已经快 30 年了,可是劝说零售商们接受它的过程却很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工会一直在竭力反对解雇高工资的屠宰工。更为重要的是,零售商们必须彻底改变评估肉食部的方式,他们一般算的是毛利,即买肉付出的价钱和卖出的价钱之间的差额。“开包即烹”式肉制品的进价是每镑 80 多美分,而消费者付出的价钱大体与之相仿。所以在短时期内,销售业绩似乎只会变差。只有从长期来看,当零售商们看到劳动力成本降低、浪费现象减少以及仓库面积增加所带来的好处后,才会发现“开包即烹”有利可图。“泰森公司所面临的困难是,怎样去说服零售商必须改变定价机制,”史蒂夫•凯(Steve Kay)说,此人是肉类加工行业通讯《买牛人周刊》(Cattle Buyers Weekly)的主编兼发行人。

    迄今为止,康瑟尔布拉夫斯工厂的开工量远远未达到生产能力,而公司在德克萨斯州建第叁家工厂的工期也推迟了。凯说:“开包即烹式肉类加工厂的资本支出数额巨大。”他又说,而且 1990 年代使泰森公司的实验以失败告终的肉食加工上的生产问题依然存在:“人们不由得怀疑能否看到它有朝一日扭亏为盈。”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泰森公司的竞争对手 ConAgra 公司决定不开发“开包即烹”式肉制品。

    泰森食品公司在 2001 年 1 月宣布并购 IBP 公司之际,约翰•泰森已经做好准备,置这些难题和公司过去的失败经历于不顾。这项交易对他来说毕竟是一次机遇──采取一个大胆的行动──再创公司往日的辉煌。可是,约翰的父亲对这件事的看法却不完全一样。

    唐•泰森担心儿子在并购 IBP 公司一事上花太多的钱。眼下的形势是,华尔街一片慌乱,泰森和 IBP 两家公司连续几个季度经营业绩惨不忍睹,再加上近来疯牛病和口蹄疫肆虐,老百姓对牛肉退避叁舍。此外,尽管老泰森已经有好几年不过问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但他依然拥有 80% 以上的有表决权的股份,并且是董事会成员。2001 年 3 月 28 日,唐召开了一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全体会议,讨论即将发生的并购行动。唐讲完自己的担心之后,离开会场同董事会成员巴迪•雷(Buddy Wray)和莱伦•托莱特(Leland Tollett)──这两人是他当年掌管公司时的主要助手──私下会晤,而公司现任的管理人员(自然包括他儿子在内)没有一个人受到邀请参会。过了一会儿,唐回到会场,要求公司管理班子找出一个退出交易的办法来。第二天,泰森食品公司公布了一份新闻稿,宣布终止执行与 IBP 公司达成的协议,尽管约翰两天前还要求处理合并事务的人员“全速前进”。于是,约翰•泰森非但没有摆脱他父亲的影响,反而再次发现自己被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中。

    叁月的一个下午,约翰•泰森坐在公司在阿肯色州总部的首席执行官办公套间里,泰然自若地谈起他父亲干预与 IBP 交易的事。宽敞的椭圆形办公室是唐•泰森模仿美国总统办公室的式样装修的,里面摆满了骑马牛仔的雕像、铜铸的大鸡以及公司创建人、约翰的爷爷怀抱一只毛茸茸的白母鸡的黑白照片。唯一一件能令人想起约翰放纵往事的是他当年在 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 的一场音乐会上照的相片。如今已经 48 岁的约翰身穿他父亲最喜欢的土黄色工作服:衬衣左侧口袋上方印着红黄两色的泰森公司饰章;他的名字则用红线绣在右侧口袋上方。“这件事的过程,和[沃尔特•休利特(Walter Hewlett)过问]康柏(Compaq)与惠普(HP)两家合并一事,或者在可口可乐公司打算买下佳得乐(Gatorade)饮料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阻拦道格•达夫特(Doug Daft)的做法毫无二致,”他说。“我们作为管理团队不得不听一位大股东的话……。而这个人恰好是我父亲。”

    泰森公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易于接受的决定,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泰森食品公司退出交易后,IBP 公司提出了诉讼,特拉华州的法官下令泰森公司履行合并协议。所以,约翰毕竟得到了这个能实现其愿望的机会,即把公司发展成一家“多种蛋白质提供商”──同时挽回自己的名誉。但是,他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为公司找到一个解决劳动力匮乏问题的方法。

    简而言之,泰森公司正在努力寻找足够的廉价非熟练工人为它的加工厂干活。工人的流动性极大,每年都在 40% 至 100% 之间,这意味着公司的 83 家工厂每家每年需要 400 至 2,000 名新工人。“寻找足够的劳动力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泰森公司两位首席营运官之一格雷格•李(Greg Lee)承认道。肉类和禽类加工不是什麽吸引人的工作,既脏又累,而且不安全;动作重复(每班工人有时要重复同一个动作叁万遍);工人们手握快刀一个挨一个地站着,为了拼命跟上生产线的速度,很容易出现事故。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发布的 2000 年工伤统计数据表明,禽肉加工工人每七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出过工伤,是所有私营行业平均数字的两倍多。他们因重复性动作而患身体劳损──如“爪形手”症(手指僵曲、无法伸直)和腱鞘囊肿(体液在皮下淤积)──的几率也比其他行业的工人高出 14 倍。肉类加工的危险性甚至更大。

    由于肉类加工厂大都建在农村地区,远离劳动力集中的大城市,招募新工人很成问题。另外,1990 年代的经济繁荣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几十年未遇的供大于求现象,这使泰森公司更加难以找到宁可放弃麦当劳快餐店里每小时 7 美元以上的工作、去它的工厂干每小时也不过 7 美元的苦力活的人。泰森和 IBP 这两家公司越来越依赖于移民工人──主要来自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它们开始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地区四处搜罗这类工人,IBP 公司还在墨西哥几座城市里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募活动。截止 1990 年代后期,在泰森公司的劳动力当中,拉美裔工人占了很大的比例,根据泰森公司的说法是 40%,工会官员面则认为在 60% 以上。

    司法部去年 12 月在起诉书中控告泰森公司不仅仅雇用拉美裔工人。起诉书列举了该公司 36 条罪状,认为它及几名高级经理──包括总部的一名副总裁和一家工厂经理──合谋偷渡非法移民越境,把他们送往公司设在九个州里的 15 家工厂,并向他们提供假身份证明。[4 月 18 日,人们发现公司一位前任高级经理吉米•罗兰(Jimmy Rowland)死于非命,显然是自己朝胸口开了一枪。]如果该公司的罪名成立,它可能要“交出因所列违法行为而获得的财务收入”。检察官们拒绝说出准确的罚款数字,但他们在交给泰森公司的一封信中说:“几家工厂因非法雇工行为所获财务收入……超过一亿美元。”

    这次起诉是联邦政府两年半来对泰森公司雇工行为展开调查的高潮部分,该公司的这种做法始于它设在田纳西州谢尔比维尔的一家禽肉加工厂,厂里六名经理当中有四名受到了起诉。谢尔比维尔和许多开办肉类或禽类加工厂的乡间小城镇一样,当地的拉美裔居民数量在过去几年里急剧增加,从 1990 年的几百人增加到目前的 3,000 多人。“1994 年以前,在谢尔比维尔看到一个拉美人就像看到独角兽一样稀罕,” 该城的一位警官比尔•洛格(Bill Logue)说。据他估计,拉美裔居民的实际人数已接近 6,000。洛格和另一位警官唐•巴伯(Don Barber)发现,在他们抓到的轻微违反交通规则的拉美人当中,许多人持有的外国人居留证是伪造的,于是便对泰森公司展开了调查。“我们每次截住一个人,”洛格说,“总是发现他在为泰森公司干活。”他们在追查假证件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地的一个店主阿马多•安琼多─拉斯孔(Amador Anchondo-Rascon),此人曾经在泰森公司里干过。用谢尔比维尔一位拉美裔居民的话来说,拉斯孔能把你弄进泰森公司,如果需要假身份证也得去找他。联邦调查局(FBI)和移民归化局(INS)的官员暗中设下圈套抓到拉斯孔之后,他同意出庭作证,以换取宽大处理。

    泰森公司矢口否认自己有过组织偷渡的行为,说是一切非法活动都是由少数几名经理违反公司规章所为。约翰说:“我们每天都在检查是不是每个为公司工作的人都有合法证件。”他说他的公司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制度,怎麽做都不对:不是每个来找工作的拉美人都是非法移民,而且公司过去曾被起诉过,说它对求职者身份证明文件的要求过严。况且,即便它有许多拉美裔工人的身份不合法,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公司把他们偷渡进来的。

    但是,泰森公司的批评者──其中有一部分是泰森公司雇用的工人──指责它蓄意使用移民劳动力来榨取经济利益。堪萨斯大学一位专门研究肉类加工业的教授唐纳德•斯塔尔(Donald Stull)说:“这个行业把目标对准妇女和移民,因为这些人自己很少参加工会组织,不太容易更换工作,并且更容易受人摆布。”有十几个泰森公司的拉美裔雇员──有的已经离开,有的还在公司里──向《财富》杂志记者谈了他们在公司设在谢尔比维尔和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的禽肉加工厂里干活的经历。他们认为,工人在那种环境里因为害怕报复,不敢奋起抗争维护自己的权力“工头们知道谁有绿卡,谁没有绿卡,”一位在谢尔比维尔工厂干活的非法居留者(她要求我们不使用她的真实姓名)露西说。“他们用这一点来控制我们。如果我们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他们就威胁说要向移民局举报。”这些工人说,结果是拉美裔工人被迫比其美国本土的工人干得更卖力,而且总是干最苦最危险的活。

    工人们说,这些压力加上对美国雇工制度缺乏了解,也使得他们出了工伤后很少报告或要求补偿。“我经常看到工人严重割伤后往医务室跑,”在兰卡斯特工厂干了叁年的贝尔纳多•德•阿森西奥(Bernardo de Asencio)说。“医生给他们包上邦迪胶布后,立即又把他们送回生产线上。有些工头甚至开始在衣兜里揣着邦迪胶布,这样工人就不用因为去医务室而浪费时间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署 1990 年代的统计数据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在 1990 年至 1994 年间,禽肉加工厂的工伤和患病率介于 22% 至 27% 之间;自 1995 年拉美移民开始大批涌入以来,这一比率稳步下降到现在 14% 的水平。工伤和患病率的下降节省了公司数百万美元的工伤补偿金和保险赔偿金。泰森公司把工伤发生率的下降归功于安全措施的改善。可是,该公司一位负责劳资关系的副总裁蒂莫西•麦科伊(Timothy McCoy)写的内部备忘录表明,工人们的话也许是对的。根据宾夕法尼亚州一桩诉讼案的原告律师提交法院的文件,这份备忘录显然是在鼓励雇用拉美裔工人,因为他们不懂英语,也不了解自己的权利,这意味着他们不太可能针对公司采取法律或其他方式的行动。

    工人们说,几年前的情况甚至更糟,当时泰森公司加快了生产线的速度,以此来逐步提高产量。“生产线的速度忽快忽慢,”贝尔纳多的妻子梅拉尼娅(Melania)说。她在兰卡斯特工厂工作了四年,现在是一桩集体起诉泰森公司案件的原告之一。“有时转得很正常,但有时转得太快,我们根本赶不上。如果他们不让它慢下来的话,我们最后就不干了。”工人们还说,工厂老板利用工作有危险这一点来谋私利,尤其是以此来占女工的便宜。“工头们会说:‘你如果想找一个轻松点儿的活干,就得跟我出去玩玩,’”现在还在兰卡斯特工厂干活的罗伯特说(他也要求我们不透露他的名字)。“有两个女工向上级告发有人骚扰她们,甚至还打电话给堪萨斯州(雇员热线),可还是拿那人没办法。”露西说,同样的事在谢尔比维尔工厂也经常发生。她说:“这和卖淫没什麽两样。”

    不足为怪的是,泰森公司对在其加工厂里发生的事情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说我们在剥削移民劳工,这种说法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也不是我们的经营之道 ──就这麽回事,”联合首席营运官李说。“工人是我们公司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我们根本不可能虐待工人,给整个肉类加工业抹黑。”李提到了免费热线电话,工人只要遭到骚扰,随时可以打那个电话。他也驳斥了泰森公司故意让拉美裔工人干最危险的活的说法。“我们的生产线体现了质量、生产率和可行性叁者的最佳结合,”他说。“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有人受伤。”

    泰森食品公司在 1970 年代后期开始生产名牌鸡肉制品以来,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来做切割、剔骨和蘸面包屑的活。在 1980 年至 1990 年之间,该公司的工人数量从 8,000 增加到 44,000 人。由于约翰•泰森准备让 IBP 公司也走同样的路子,逐步扩大“托马斯•威尔逊”等品牌产品,泰森公司今后需要的劳动力完全可能超过它现在竭力维持的数量。同时,司法部的起诉导致有关方面加大了对泰森公司工人状况的调查力度。谢尔比维尔工厂的工人说,公司最近要求他们统统提供外籍居民卡,身份证明不符合规定的一律被解雇。据露西估计,从去年 12 月以来,仅在谢尔比维尔工厂一处就有 200 到 300 人被解雇──这还不包括日班工人。兰卡斯特工厂的工人也报告了类似的大批裁员现象。

    有人问起泰森公司如何解决由来已久的劳工问题时,公司高级经理们全都说用自动化来解决,并且说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用自动化设备来代替以往最艰苦最危险的手工操作。“我们今年的资本开支将达到四亿美元,”李说。“其中许多开支将花在自动化设备上……旨在节省劳动力,这样能少花钱、多出活。当年如果不坚持上自动化设备,我们现在需要的劳动力可能会更多。”美国最大的猪肉加工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卢特(Joe Luter)提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法:提高工资,这样能使肉类加工工作对美国工人更有吸引力。劳动力成本只占整个生产成本的 10% 左右,也就是说,把工资提高到能吸引美国工人的水平,对消费者来说只需多掏一点点钱就行了。但是,在一个每磅差两分钱就能在争夺零售商的竞争中决出胜负的行业里,似乎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迈出第一步。

    在此同时,泰森公司一直在针对司法部的起诉激烈地为自己辩护。该案目前正处于交换证据阶段,审判定于明年 2 月开始。受到应诉和并购 IBP 公司这两件事夹击的约翰•泰森日子不好过。尽管他实际上每天还要向父亲汇报公司的事,他最终正在形成自己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风格 ──即做一名任务的分配者。“我有一些自己的管理理念,其中的一个理念是,让手下自己去做决定,”他说。“我的职责是,当好公司及其新的企业文化的首席啦啦队长。”实际上,他对手下的管理班子确实十分放心,最近居然放手让他们去掌管一切,自己却同老朋友们 Crosby,Stills,Nash & Young 乘旅游车频频出游,一走就是叁、四天。当年他父亲掌管公司时,公司显然是唐•泰森的天下。而现在还没人称它是约翰•泰森的天下呢。

    译者:夏蓓洁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