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这对鲁莽的兄弟还能重振雄风吗?
 作者: David Kirkpatrick    时间: 2002年08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四十四期>>I T企业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不管他们说什麽,Sun 的斯科特•麦克尼利和 Oracle 的拉里•埃利森都无法让客户购买更多的产品。这一点使得他们的未来变得不那麽乐观

    作者:戴维•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

    对于一家技术公司来说现在日子是多麽难熬啊!经济不景气,企业客户缺少预算,即便有的话,他们又有什麽理由要用去这笔钱?在网络和千年虫风靡的时期,他们不假思索地买下了大批硬件和软件。这对于任何一家技术公司都不是什麽好消息,但 Oracle 和 Sun 尤其深受其害:名声受损、财务数字令人难堪、股价跌至最高位的不到 20%,而且没有任何迅速反弹的迹象。Oracle 因为对加州政府的一笔销量较大的业务而被卷入一桩政治丑闻,更为重要的是,一项颇为引人注目的调查显示,这家在数据库市场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的公司已经首次落后于 IBM。同时,立志要在管理水平上与通用电气(GE)一较高下的 Sun 公司似乎正在大量流失管理人员,五位高级经理已经宣布离职,这其中包括总裁埃德•赞德(Ed Zander)。

    这两家公司都有一位聪明、意志坚定、雷厉风行的创始者,他们始终坚信并声称公司的未来一定会取得成功。“Oracle 无疑是信息管理技术最大的供应商,而这一技术仍然是信息时代的希望,”Oracle 的首席执行官埃利森(Larry Ellison)吹嘘说。Sun 的首席执行官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也对最近的批评意见进行反驳:“每个人都想给这家公司贴上一个标签。但它是由一群管理有素、非常富有创见的人组成的,大家共同致力于向全世界提供网络计算服务这一异常艰巨的任务。”一位认识埃利森和麦克尼利的技术管理人员说:“他们都是企业计算领域的坏男孩,就像是一对难兄难弟。”现在的问题很简单:这对鲁莽的兄弟还能卷土重来吗?

    Sun 和 Oracle 的共同点不只是都有一个喜欢说大话的首席执行官。顾客们总是会先后购买他们的产品:Oracle 的多功能数据库软件在 Sun 的超动力计算机上运行。它们的技术都被认为是第一流的,绝对值得信赖。这两家公司的运行轨迹十分相似。在网络时代它们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那时看上去似乎每个人都需要它们的产品。接下来它们都垮掉了。而目前在迅速商品化的技术将价格无情地压低时,它们的产品被视作过分昂贵。

    埃利森和麦克尼利也都仇视微软(Microsoft)。由于微软的低价软件变得更可信赖,它正在缓慢而稳定地从落后于Oracle 的数据库和 Sun 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位置向上攀升。微软负责企业服务器软件的弗莱斯纳(Paul Flessner)乐于从他的视角来解释这一变化。“Sun 和 Oracle 有着非常类似的商业模式──它们产品的价格通常较高,这是由于它们的产品‘特殊及专业化’,而实际上整个行业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已经赶上了它们的水平。”再有就是 IBM,它看上去似乎更像是名竞争者,而非合作伙伴。IBM 目前已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行动小组,计划用 DB2 数据库来发起针对 Oracle 的战役,另一个小组则致力于与 Sun 的计算机产品争夺市场份额。夹在世界上最富有的技术公司和最大的技术公司之间的确是一件令人畏惧的事情。

    尽管存在这些相似之处, Sun 和Oracle 在试图开辟各自的出路时,仍将依赖各自的优势。Sun 是一家管理良好、遵守纪律的公司,它可以坦然承受高层领导的离职。赞德之所以辞职是因为他已经 55 岁了,而且他已握有价值不菲的 Sun 股票,另外一个原因是,46 岁的首席执行官麦克尼利一直大权在手。和所有其他离开 Sun 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样,赞德将逐步淡出。事实上,针对公司最高叁个级别的重要管理人员,公司有一个合适的继任策略。Sun 利用最近的一次裁员行动 ──去年它在首次裁员时解雇了 3,900 名员工──来进行机构重组,并使公司变得更为有序。负责制造和供应链运营的彼得森(Marissa Peterson)说:“在过去一年半内,我们大大的成熟了。”

    相反,年收入为 100 亿美元的 Oracle则是一个专制的王国。即便是埃里森的首席财务官亨里(Jeff Henley)也将他形容为“善变”之人。两年前埃里森失去了一个可能的继任者──总裁莱恩(Ray Lane)。莱恩现在是一位风险投资家。接替他成为二号热门人选的布洛姆(Gary Bloom)在五个月后也离开了公司,成为了迅速成长的存储器软件公司 Veritas 的首席执行官。布洛姆说他和埃里森曾讨论过他最终成为首席执行官的可能性。但是埃里森在网络泡沫的巅峰期重又忙于各种事务。在那段时间 Oracle 推出了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导向的商务软件。布洛姆对此解释说,“那时 Oracle 的市值刚刚超过IBM,埃里森认为不但有机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软件公司,而且还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他相信电子商务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司运营的方式。”现在公司已经没有足以胜任的继承人了。而其他几位高级管理人员也在过去两年内相继离开。“Sun 公司的所有那些高级经理仍然在为公司的顺利过渡而努力,”布洛姆说。“但是 Oracle 的人员离职却迫在眉睫。”当布洛姆描述 Oracle 公司内的情况时,他常用的一个字是“混乱”。(像是为了强调这些机构差异一样,硅谷传出一则谣言:麦克尼利与莱恩协商准备接手赞德原先的工作。莱恩说这一谣言毫无根据。)

    Oracle 内部的混乱是显而易见的。举例来说,当谈到数据库的定价时,埃里森声称,认为 Oracle 的产品比微软的昂贵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信任微软模式的低成本、高容量的软件,而且我们已经在向着那一方向努力。”他说。但是在前一天的采访中,首席财务官亨里却说,“我不认为我们在向着高容量,低成本的方向前进。”像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在 Sun 公司发生,在那里纪律严明的管理者总是与公司的步调保持一致。(另外,只有埃里森一个人认为,Oracle 的数据库从总体上来说比微软或 IBM 的数据库便宜。)

    Oracle 公司也许功能有些紊乱,但是它的产品仍在帮助美国公司运转。这也可以解释 Oracle 为什麽从财务上比其他公司更好地承受了网络泡沫破灭的冲击。在过去叁个季度公司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降低了 10%,但是 Oracle 的税前净利润实际上却增长了,目前更高达 35%。埃里森夸口说:“我们比其他经营企业软件的公司加起来创造的利润还要多。”(他忽略了盈利高得多的微软公司)埃里森高兴地指出 Oracle 是互联网四骑士中──思科、EMC、Oracle 和 Sun ──唯一一家最近未亏损的公司。他讽刺说,其他叁家现在都在“步行”了。

    然而,Oracle 还是面临着一个严重的产品问题,四月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一个用户团体对 502 位 Oracle 的客户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了这一点。87% 左右的客户承认 Oracle 有最好的数据库技术。但是他们对此并不太需要,而且他们担心数据库的价格过于昂贵。只有 6% 的客户计划在近期内购买更多 Oracle 的产品,而 43% 的客户则表示会考虑选择一家价格更为便宜的供应商。

    Oracle 乐于将利润增长依赖于埃里森为之激动的电子商务软件上。可是这些软件存在着质量问题,销售不佳。目前任西贝尔系统公司(Siebel Systems)首席执行官的 Oracle 前高级经理汤姆•西贝尔(Tom Siebel)补充说,“Oracle 宣称你会从他们那里购买所需的全部软件。但是这一策略使他们与世界上的每家 IT 公司都形成了竞争关系。它失败了。这个想法太疯狂了。”西贝尔预测 Oracle 将减少开支,把它的研究重点放在数据库产品上,并重新获得领先地位。而目前,埃里森仍然深深地沉迷于他的电子商务软件上。

    在年收入 130 亿美元的 Sun 公司,产品问题更为严重。以某些标准来衡量,Sun 已经在其核心市场──互联网服务器上将市场份额丢失给了戴尔(Dell)、IBM 和惠普(HP)。Sun 是一家垂直业务的公司:Sun 的机器使用 Sun 的微处理器设计和它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对于计算领域的其他所有人来说,英特尔(Intel)才是计算机制造商。英特尔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芯片上,并将成本分摊在每年出售的 1 亿多个芯片上。而 Sun 每年只销售有大约 100 万个 Sparc 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当英特尔去年将 38 亿美元用于研发项目时,Sun 则花费了 20 亿美元,这其中的大部分资金并非用于芯片开发。英特尔的电脑目前在性能上领先于 Sun。咨询公司凯捷安永(Cap Gemini Ernst & Young)的美国首席技术专家帕金森(John Parkinson)说:“Sun 比 Oracle 的情况更糟,因为它对硬件过于依赖。在你没有太多销量的情况下想在技术水平上保持竞争地位的确很难。”

    麦克尼利坚持说 Sun 的计算机并没有丧失市场份额,仍然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并且运行成本也相对较低。他指出 Sun 最高级的电脑有 72 个微处理器,可靠性极高,在性能上几乎没有什麽缺陷。是英特尔的机器所无法比拟的。英特尔的首席运营官欧德宁(Paul Otellini)并未反驳,而是平静地说,“想做到这一点没有什麽难的。它需要的只是在设计方面的人力和时间罢了。”英特尔在这两点上都更有优势,而且它还与每家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合作,以保证它的产品在英特尔的电脑上运行良好。

    英特尔正在逐步使用 Linux,即开放源代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它与 Sun 的Solaris 软件类似,是 Unix 操作系统的一个变体。几乎每家大的计算机公司都在推广“Lintel”系统──安装在英特尔机器上的 Linux 系统。IBM 已经投资 10 亿美元为企业打造各种耐用的 Linux 系统。甚至连麦克尼利的重要同盟埃里森都对这一想法情有独钟。“有了 Linux 系统,你的机器就可以具备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当然,成本也会降低很多。”这一点会对Sun 公司高利润的操作系统业务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对于客户来说,将他们的软件应用程序从 Solaris 转为 Linux 并非十分困难。在其客户需求的驱动下,Sun 也开始提供它自己的 Linux 机器──但是这一产品的利润较低,并不足以弥补 Sun 的高额研发成本。 Sun 以前也经历过艰难的时期,但是它都靠销售、推广和创新度过了难关。这次的策略是通过将不同的成分整合成为我称之为 Webtone 交换机的完整系统,从而给客户带来便利。麦克尼利说:“我们的研发部门现在想做的是将所有可升级的系统、操作系统、存储器和网络都放到一起,构成一个 Webtone 环境中的转换装置,然后再把它移交给客户。”这对于首席信息官们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如果Sun 过度整合的话,它就会与 Oracle 面临同样的风险:与长期合作伙伴疏远。

    麦克尼利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将会使得客户继续支持 Sun 公司:Sun 既不是 IBM,也不是微软。他说:“IBM 参与进来,在一两年里为你提供服务,直到你的大脑萎缩为止,然后它再试图帮助你恢复自主能力。而我们进来以后是帮助你建立一个你可以自己执行的策略。这需要一点先期投资,尽管在今天的市场上 IBM 的方法看上去似乎更有吸引力。微软的方法则完全不同:一开始的甜头并非免费的 ──他们实际上是在替你付费。你只要看一看他们对于像 AT&T 这样的客户所进行的股票投资就知道了。”对于 Sun 的忠诚度的原因之一是媒体、电信、个人金融服务公司这些行业的客户会抵制微软的技术,因为他们惧怕这家公司。Sun 新上任的软件业务主管施瓦茨( Jonathan Schwartz)说:“我们随时准备帮助客户经营他们的业务。他们的一个优先目标已经变成了与微软竞争。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回答是,‘欢迎光临俱乐部。’”Sun 和微软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在网络服务这一新兴业务领域展开。这两家公司都具备一系列技术,使得任何一个软件应用程序都可以和其他程序兼容。Sun 希望它的 Java 软件和衍生产品 J2EE 能在各家公司抵制微软的“.net”方案的时候促进硬件销售。

    然而,麦克尼利不能安之若素地靠在椅子里,只依靠他的关键客户。在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负责技术和服务部门的麦金利(John McKinley)是 Sun 的大客户,他已经对 Linux 系统入迷了。“我希望 Sun 公司能够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因为它给了我选择的机会。但是我不一定非得付出高额的费用来维持这个选择机会。”大幅削减价格对于 Sun 公司来说的确非常困难,因为它作为一家硬件制造商需要花费相当高的资金成本。而对于 Oracle 来说,降低价格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目前这一被 Oracle 的首席财务官亨里称作是自 1973-1974 年以来 IT 业最不景气的时期,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可能。

    即便将所有这些情况计算在内,Sun 或是 Oracle 也不会在短期内面临危机。Sun 在银行里还有 60 亿美元的储备金,它的电脑是驱动企业信息技术的值得信赖的硬件。Oracle 有 56 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它的数据库软件掌握并组织着信息经济的核心信息。他们为之服务的企业今后依然需要他们。但是你不能指望不久之后他们就能重新恢复到快速增长的时期。让我们用 Sun 的长期客户麦金利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他说,现在 Sun 和 Oracle 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乎“生存”,而非“发展”。

    译者:徐梅珊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