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创业: 一个美国人在上海
 作者: Jesse Wong    时间: 2002年06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四十二期>>中国报导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杰西•王(Jesse Wong)

    美国人埃里克•荣格雷(Eric Rongley)是上海一家初创软件公司的老板。他了解中国人为了面子会竭尽全力。但是他并没有想到一名雇员在搞砸了一项设计后会冲出大门从此消失。在中国,企业家的生活几乎是无法预料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没有任何指南可以告诉我们接下来该做的十件事情是什麽。”

    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长期以来,除了一些海外华人,很少有外国人愿意尝试在中国创业。但最近,当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后,情形有了改观。几个月前,美国青年企业家协会(Young Entrepreneurs' Organization of the U.S.)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家分会。它估计将会有上千名西方人在中国的商业中心上海经营企业,或试图开创小型企业。34 岁、身体健壮的荣格雷是经验比较老道的一位企业家。他过去十年一直在印度和台湾经营技术创业公司。但是即便对于他来说,上海仍是个充满了惊奇的地方。

    荣格雷 1999 年来到中国,为 Capital One Financial 工作,这是一家发行消费信用卡的美国公司。作为上海公司软件开发部门的主管,他看到了自己创业的机会。于是,他在去年四月挥别了年薪 15 万美元的工作,创立了 Bleum 公司(他自己创造的名字),为财务和电信公司设计软件。

    情形并非一帆风顺。“看上去我为建立公司所做出的每一步努力都可能遭遇障碍,”荣格雷说。原因何在?尽管这里到处高楼林立,酒店大堂金碧辉煌,大家都在谈论现代化,但是现代经济体系所需的构件在中国仍然供应不足。其中一个原因是,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程序员的流失造成了经验丰富的员工的短缺。用来处理数据的先进的软件便是荣格雷的公司的产品之一,由于缺乏足够的专利保护措施,这项产品迟迟不能面市。(许多供应商不愿意向中国经销商品,就是害怕他们的产品会被仿制。)再有就是官僚主义作风。荣格雷对一项经营许可权的竞标在第一轮便遭淘汰,因为没有人告诉过他,Bleum 的中国名称必须和它所从事的软件行业挂钩。

    有些麻烦对于在中国的商人来说早就见怪不怪了,但是外国人在关键的一点上却遇到了更大的障碍:他们在获取经营许可时被要求投入的资金比中国人要多得多 ──通常是 20 到 30 倍。(这些是法律要求的款项,而不是贿赂;荣格雷说他从未被要求行贿,尽管在中国官方的腐败非常普遍。)当许多外国人与那些名义上的中国股东合作建立公司以逃避这些财务负担时,荣格雷则选择在此体系内寻求灰色区域。

    要使 Bleum 获得经营许可,荣格雷必须拿出 20 万美元的资金,而这笔资金远远超出了实际需要。他在上海找到了一个急需投资的区域,在那里他只需拿出 14.4 万美元。由于他只有 10 万美元,他通过谈判赢得了一年的宽限期。为了不和外企服务中心打交道(这家政府机构每个月向外国公司收取高额费用,以处理聘用员工的档案管理等工作),他选择了另一家收费较低的代理机构。在中国你很难知道这些程序是否能通过官方审查,但是荣格雷却很达观:“每个人对你说的话都不一样。你能指望的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目前荣格雷带叁间卧室的公寓同时也是他的办公室。坐在一间放满了计算机零部件的房间里,荣格雷谈起了他希望从美国公司源源不断涌来的软件定单。虽然这一天也许还很遥远,因为中国的经济更多是靠服装和玩具支撑,而非高科技。

    那麽这与在印度创业有什麽不同呢?他说,中国有着更好的基础设施,但是印度的官僚作风不像中国的那麽烦人。在那里开一家公司可能只需用几天,但是在中国却要二叁个月。

    然而,他毕竟还是开了头,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有 13 位中国雇员,经营许可的申请仍在办理之中,公司已经有了五家客户,他的第一个项目已经为他带来了大约 1,000 美元的收入,他还在为一家中国证券公司开发股票交易软件。就像美国人伯恩斯坦(他以前曾是麦肯锡的咨询师,现在在上海拥有一家物流公司,并且协助创办了青年企业家协会上海分会)所说的那样,“生存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

    译者:徐梅珊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