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安然的谜底?
 作者: Bethany McLean    时间: 2002年04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四十期>>特别报导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安然崩溃着之谜才刚刚开始显露。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所有问题中最大的那个问题的答案:谁将被送进监狱?

    作者:巴萨尼•麦克莱恩(Bethany McLean)

    * 杰弗里(Jeffrey H. Bimbaum)和杰里米•卡恩(Jeremy Kahn)对本文亦有贡献

    每当股票市场的泡沫崩溃时,集中体现这一特殊时期无节制行为的商业丑闻就会随之出现。喧嚣的 20 年代有 Teapot Dome。70 年代初期牛市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Equity Funding Corp. 的破产。80 年代的丑闻代表当然就是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了。

    直到最近为止,我们还难以挑选出代表 90 年代泡沫的丑闻。这不是因为缺少丑闻的素材,而是因为这样的素材实在太多了。华尔街越演越烈的利益冲突;过度具有“创造性”的会计方法;忘记了本职工作的审计师;玩忽职守的基金经理;监管者令人吃惊的失职。我们还可以列举出一大堆类似的行为。

    但是现在,等待结束了:安然的破产无疑成了 20 世纪最后 10 年重要的结束曲。这家公司兴衰的原因竟然是蓄意忽视──有时甚至是鼓励对问题的忽视。

    接下来就该谈到政治了。由于安然事件可能牵涉政府最高层人士的不正当行为,这一事实巩固了这家能源巨擘在历史上的地位,并由此制造出了一系列能使阿富汗战争相形见绌的报纸头条新闻。以当今奇特的迂回逻辑学来判断,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使政府不可能不予回答。

    但是政治却几乎不是我们这里要谈论的主要问题。作为金融丑闻,安然事件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更为重要的是,那些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仍然存在。“系统的利益冲突比国会、立法者、投资者或新闻媒体的估计更加普遍及有害,”独立调研公司 Precursor Group 的首席执行官斯考特•克莱兰(Scott Cleland)在国会听证会上说。“令人震惊的安然公司的迅速破产不是一次独立的事件,不可以被看作是特殊的案例而忽略。”真正的问题不是安然的崩溃将会改变什麽,而是这种改变将达到何种程度及何时进行?

    安然丑闻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正从国会山(Capitol Hill)一些不起眼的房间里浮现出来。这些房间里堆放着 40 箱安然公司及其审计者──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Andersen)的文件。在过去的几个星期内,有 10 个人(其中四个是全职工作人员)对这些箱子进行了整理。在其中一间屋的墙上挂着一幅图,上面详细列举了安然公司引人争议的种种合作关系。调查由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主持,路易斯安纳州的比利•托赞(Billy Tauzin)任该委员会主席。他们的工作使得安然公司的财务 丑闻难以被其本身的复杂性或 附属的政治事件所掩盖。

    委员会究竟发现了什麽?随着对安然事件调查的逐渐深入,可以确定的是,先前给人对安然的问题毫不知情印象的安然公司创立者兼董事长肯•莱(Ken Lay)其实难辞其咎。别的不提,莱纵容了违规行为的泛滥,而且他显然误导了投资者。安然“富有创造性的会计方法”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早在 1995 年中期,时任安然全球电力管道公司(Enron Global Power & Pipelines)首席财务官的吉姆•亚力山大(Jim Alexander)走进了莱的办公室,向他报告对于安然海外项目财务数字的担忧。“我告诉他我听说安然的国际项目(的帐目)存在着许多问题,”亚力山大回忆说。莱当时的反应?无动于衷!

    这并不是唯一的一次警告。能源和商业委员会发现的一份最值得注意的文件是一封未署名的长达七页的信,它是安然副总裁谢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在 2001 年 8 月 15 日写给莱的。她在信里告诉莱,安然的经理们“持续不断地”向包括前首席执行官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士就公司的会计方法提出质疑。“我非常担心我们会爆发出一系列财务丑闻,”她写道。而同一时间,莱正在对华尔街宣称,公司不存在任何“帐目、交易或储备金问题。”两个月后,当安然宣布其季度财务状况时,莱是这麽说的:“这些业务长久的光辉前景以及安然公司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使得我们对于良好的赢利前景信心十足。”

    事实上,安然事件却毫无疑问是超出最苛刻的观察家的想象力的财务丑闻。沃特金斯的信清楚地彰显出,安然创建的伙伴关系和帐外经济实体不只是用来“降低风险”的──公司去年夏天屡次重复了这一目的。显而易见,它们是用来伪造帐目的。“这实在太糟了,简直是明显的欺诈,安达信肯定不会让他们这麽做的,”沃特金斯这样写道。她预测外部审计公司开始审计时会做出以上反应。

    假如安达信公司真的没有“让他们那麽做”的话,安然所报告的盈利结果将是怎样的呢?安然在 2000 年报告的 1,010 亿美元的收入中有多少是与并非独立第叁方的经济实体间的多起交易创造出来的呢?而这些合作关系仅仅是故事的一个部分而已。另一个问题是安然对按市场核算(mark-to-market)的会计方法过度滥用。这种记帐方法本身没有什麽问题,它以合理的价值为证券定价,并通过收入报告来计算收益或亏损。但是在无流动资金的市场,例如长期能源合约市场,却无法衡量出合理的价值。因此安然通常依赖内部的模式──这就产生了滥用记帐方法的潜在可能。而且由于斯基林和莱已经建立了以盈利增长为核心的文化,经理们就有了很大的动力去涉险了。

    安然曾被大肆宣传的北美交易业务曾占了公司所报告的盈利及 700 亿美元市值的大部分,而现在却变得几乎分文不值了。当安然公司宣布破产后,它开始寻找资金状况良好的第叁方,以期建立合资企业重新开展其交易业务。只有两家公司 ──瑞银华宝(UBS Warburg)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对此表示了兴趣[尽管 BP 阿莫科石油公司(BP Amoco)也曾出价 2,500 万美元收购安然的某些技术]。瑞银华宝在竞标中胜出,它将在 10 年内将税前利润的叁分之一付给安然,并有权以头几年的累积利润收购其所有业务──但是瑞银华宝并不承担公司的任何债务。换句话说,它基本上是免费取得了公司业务的处置权。

    所有这些使得安然事件成为了政治问题,但这些并不是最明显的原因。安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士在公司的垂危期内曾给政府官员打过很多电话──这些官员包括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l)、美联储(Fed)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商务部长唐•伊文思(Don Evans)、负责国内财政的财政部副部长彼得•费舍尔(Peter Fisher)。但是尽管安然在各色人等身上都花了钱,却没有人出面挽救它。不管安然对于能源政策具有如何重大的影响力[一位前雇员说,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在 2001 年上半年仅与莱会晤过一次,他在一些重大问题如京都议定书(Kyoto Accord)和核能问题上反对安然公司],它却无法从中受益。

    更大的政治问题不是安然在能源问题上投入的精力,而是它早期对金融政策施加的影响。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安然曾为 2000 年通过的立法游说,这使得它的许多能源交易业务都得以逃脱监管。该法规是由参议院银行委员会(Senate Banking Committee)通过的。它的主席是安然基金的主要接受者之一菲尔•格拉姆(Phil Gramm)。他的太太温迪(Wendy)是安然的董事会成员。安然还为按市场核算的记帐方法进行游说;1998 年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 FASB)支持的新问题特别工作组(E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宣布,能源交易合约应该在此基础上记帐。但是该机构却基本上未提供为非现金合约估价的指导方法。

    显然,安然事件的附带后果才刚刚开始显示出来。它将引起的变化之一可能是会计业的变革。安然只是该行业长期以来一系列灾难的最新一起──还记得 Waste Management,Sunbeam 和 Cendant 公司吗?──但是到目前为止它是最为严重的。而安达信公司所面对的不仅是象征性的惩罚,更是一场生死之战。考虑到安达信是此次事件中唯一一家大捞一笔后没有倒下的公司──而且安然对付法律诉讼的策略将是对外宣称公司的那些复杂交易全部依赖于其会计师事务所的判断──这将是一场颇为艰巨的战争。前任会计法规咨询师及 Accountingmalpractice.com 网站现任首席执行官马克•L•谢费尔斯(Mark L. Cheffers)估计,安达信的责任可能涉及 100 亿到 200 亿美元之巨。在这之前涉及金额最大的会计案是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付给 Cendant 公司 3.35 亿美元解决的法律诉讼。就算不考虑法律责任,安达信可能也没有多少经营余地了。“对信用造成的严重伤害将使它很难再吸引到业务,”美国证监会(SEC)前首席会计师林恩•特纳(Lynn Turner)说。一位投资经理人说,假如哪家公司是由安达信来审计的话,他肯定不会向这家公司投资。

    所以这些最终将足以规 会计师们的行为。即使连外行现在都意识到了这一行业的混乱,这一事实也许将赋予立法者们前所未有的权利。而这一权利正是 SEC 前任主席莱维特(Arthur Levitt)几年前试图推行改革时所缺少的。那时行家们清醒地认识到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冲突 ──但是没有人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促使其改革。SEC 主席哈维•皮特(Harvey Pitt)现在已经呼吁成立一个组织,以规 会计师们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但是尽管安达信需对此事负很大责任,当前的会计准则事实上也给了安然很大程度上的行动自由。在一些人看来,适用的条款太多了,因而不可避免地遗留了可供利用的漏洞,并且滋生了一种认为形式比内容更为重要的思想。与之相比,英国的会计师们则拥有“公平及真实”的否决权利,当他们遇到尽管表面上依法执行了会计条款但却不完全符合商业交易的经济规则的财务处理行为时就可以行使该权利。

    另外一个可能引发变革的是退休金计划。有传闻说国会将限制该计划的资金总额在公司股票中所占的比例──也许是 20%──并且使普通员工出售股份变得更为方便。奇怪的是,关于股票期权的讨论却相对较少,尽管在过去 10 年内,安然的经理们得以出售 10 亿美元的股票正是因为他们被赋予了如此慷慨的期权。假如会计法规强制规定这些期权的价值需在报告的收益中反映出来的话,对报告收益极为重视的安然还会如此厚待它的经理们吗?

    但是最需要变革的领域却又是最不可能发生变革的领域──华尔街。虽然安然并不详实的财务报告使得它无法确知公司的真正状况,那些费心研读公司文件的人还是看到了足够的事实──包括早在 2000 年便莫名其妙提及的合作关系 ──并足以引起他们的怀疑。尽管 CFO 杂志在 1999 年关于安然前首席财务官安迪•法斯托(Andy Fastow)的文章“对于资本机构管理的优良报酬”里对安然随意利用帐外经济实体的做法表示出震惊,但分析师和评级机构却对其富于创造力地使用如此“独特”的财务方法大加赞赏。而安然公司的管理人员大量倾销股票的事实也是尽人皆知的。抱怀疑态度的人最终也通过减持股票赚了钱。可为什麽其他人对此都不在乎呢?也许是因为每个人 ──基金经理、分析师、银行、管理人士──都从股票的上扬中获了利,没有人愿意提出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华尔街许多有见地的人不是遭到了愚弄,就是毫不在乎,或是有意纵容事态的发展,并在损害数千人利益的情况下从中渔利,”密歇根州参议员卡尔•莱文(Carl Levin)说。

    你只要看看花旗集团,就会发现华尔街在今天所能扮演的多种角色。所罗门美邦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为花旗集团所有)的分析师雷•奈尔斯(Ray Niles)就是安然公司最大的支持者之一。花旗集团(与 J.P. 摩根集团一起)牵头完成了安然公司 90 年代的大部分融资活动,而且该集团大约有 10 亿美元的股票为安然所有。为什麽这些拥有股票投资者无法获知的信息的银行还在持续管理安然的资金呢?而且花旗集团还是 LJM2 的投资者,后者是安然的合作伙伴之一,由安迪•法斯托管理。在安然危机时拨出的所有电话中最不恰当的一个是由前财政部长、现任花旗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罗伯特•罗宾(Robert Robin)打给财政部副部长费舍尔的。这一举动显示出他有可能代表安然公司对评级机构进行了干涉。

    到目前为止这一事件的主要参与者都想尽办法逃避责任。休斯顿大学管理专业教授 J. 蒂莫西•麦克马洪(J. Timothy McMahon)说,“莱、斯科林、法斯托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要规避自己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假如事件的结局不是这麽悲惨的话,它很可能会引人发笑:在斯科林自去年 8 月以未透露的“个人原因”突然辞职后的首次公开亮相中,他说,“我只知道公司的运营状况相当良好,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而沃特金斯的信暗示的情形却正相反:斯科林“知道这种状况已无法补救了,他宁愿现在弃船而去,也好过在两年后蒙羞而退。”她写道。所有这些故事不可能永远自相矛盾,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所有问题中最大一个问题的答案:谁将被关进监狱?

    译者:徐梅珊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