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美国国际集团:格林伯格咄咄逼人高深莫测
 作者: Carol J. Loomis    时间: 1998年06月07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期>>封面专题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Carol J. Loomis

    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以下简称 AIG)董事长莫里斯•雷蒙德•汉克•格林伯格(Maurice Raymond “Hank” Greenberg),今年 5 月份就 73 岁了。他常常听到别人问及他退休的打算,问得如此频繁真让他觉得烦恼。2 月的一天,在他纽约办公室的接待间里,墙壁上镶嵌着雅致的中国朱红色木板墙围。他坐在宽大的皮椅上,看坐在旁边的客人,对刚刚提起的有关退休的问题闪烁其辞:“我感觉很好,我喜欢我所做的工作,也没人请我去做其他工作。” 

    咱们还是歇口气,让物色高级经理人员的猎头公司去忙活吧。几十年来,格林伯格就像美国电视剧人物杰克•本尼(Jack Benny)那样年轻不老,但要是让他认真地考虑去另谋他职,无异于要他卖掉精心收藏的中国艺术珍品。在最出色的金融服务企业中,格林伯格高超的管理才能以及 AIG 长久不衰的非凡业绩受到了人们普遍和热情的赞赏。 

    认真地想一想长久以来的情况吧。今年是格林伯格担任首席执行官的第31个年头。他在1968年初刚刚出任此职时,AIG还是一个私人公司,而1969年还没有过完,他就使公司公开上市了。当时,AIG的市场价值约为三亿美元,主要是靠内部发展,而不是发行股票。如今,AIG的市场价值已达880亿美元。请记住,AIG的增长来自于竞争极其激烈、利润菲薄的保险行业,而在近年来,像AIG这样的“多种经营”企业,都是在艰难中展业的。这些既卖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也卖人寿保险的公司的确是在困顿中求生存的。山迪-维尔公司(Sandy Weill)已经吞掉了旅行者公司(Travelers)的全部和安泰保险公司(Aetna)的大部分业务;信诺环球保险公司(Cigna)也因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所困而步履维艰。 

    上述情况或许可以说明,要经营这样的大企业是多么的困难。而在这里,AIG这样一家业务结构最为复杂的公司,却蒸蒸日上。它的业务遍及130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着300多个保险业务分支机构。在过去的十年中,它还忙于──有时不顾别人非议地──收购其他业务,诸如飞机租赁,这是它根本不在行的业务。 

    所有这些完全归功于有汉克•格林伯格的领导,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总能运筹帷幄,令公司获利甚丰。他掌管公司31年以来,公司股票价格只有一年往下跌过(1984年是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最艰难的一年);在除此之外的整个31年中,AIG的股票以年复合增长率19%的高速度攀升。这一增长率在过去十年放慢到12%。但是,AIG现在是一家大型企业,名列 1997年《财富》杂志美国最大500家公司排名榜第26位,的确很难再以赛马般的速度猛奔了。 

    不过,这并没有使骑手格林伯格不再扬鞭催马。人们应该知道,格林伯格有一种魅力,但他很严厉、严格、急躁、说一不二、不知疲倦、不屈不挠,几乎所有形容魄力和决心的词汇都不足以尽述。这样的性格与低于12%的增长率是不相容的。格林伯格全力以赴,至少要实现15%的增长率。去年,他把增长率拉到了15.9%(AIG利润收入为33亿美元)。 

    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因为1997年受到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强烈干扰。对AIG而言,亚洲非同一般:那是它的发祥之地。AIG是《财富》杂志美国最大500家公司中唯一诞生在亚洲的公司。1919年,一位名叫科尼利厄斯•范•德•斯塔尔(Cornelius Van Der Starr)的加利福尼亚人在上海创建了AIG ,当时他资金不足,年仅 27 岁。斯塔尔经营了49年之后,传给了当时已经在AIG工作了八年的格林伯格。(请注意这个非同一般的事实,在 AIG漫长的历史中,它只有过两名董事长。) 

    今天,AIG在亚洲仍有巨大的财产和意外伤害险和寿险业务。去年,它在远东获得的税前利润为17亿美元,占公司总利润的三分之一以上。远远超过了花旗银行(Citicorp)在这一地区的利润收入(12 亿美元),也超过了可口可乐在远东和中东两个地区赚取的利润总和(15 亿美元)。 

    AIG 去年在远东获得了巨额利润,这表明这一地区的业务为保持总公司的经营业绩作出了贡献。但是,和以前相比,它对公司发展所作的贡献有所减少。由于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紧缩,AIG 在近期乃至较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在这一地区展业就成了问题。股票市场也为此担忧:最近几个月里,由于亚洲的经济坏消息,AIG股票数度下跌。去年12月,格林伯格甚至专门同股市分析家们促膝相谈,以消除他们的担心。 

    但是,能真正使股市消除疑虑,使AIG的股价连创新高的,还是AIG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利润收入照旧不断增长,而且取得了特别良好的业绩。总之,格林伯格再一次证明他有自己的经营之道。这一次他是以他在过去十年中在金融服务业取得的骄人成绩和他在公司的各个边角旮旯扣出来的利润,如在波兰的寿险业务,在英国的财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 这里所叙述的只是细节──只是格林伯格把公司经营得井然有序的一部分。事实上,许多华尔街人士已经放弃对这家公司进行分析,认为它太复杂,甚至神秘莫测。不过,他们信心很足,认为格林伯格会继续获利。 

    这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格林伯格之后,将由谁来使公司继续赢利。也许,格林伯格会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那样,巴菲特曾开玩笑说:在他百年之后,他将以自己的灵魂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但是,在 AIG ,另有一种可能的做法,即是以另一位格林伯格继续经营。去年,公司董事会让董事会成员、60岁的托马斯•蒂泽奥(Thomas R. Tizzio)辞去 AIG 总裁的职务,以便让位给格林伯格的二儿子、今年 43 岁的埃文•格林•格林伯格(Evan Glenn Greenberg)──后来又加上首席经营官一职。(蒂泽奥作为财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的元老,担任公司高级副董事长)。埃文在AIG工作了23 年,在许多不同的部门任过职,还曾全面负责日本业务。在公司内部,普遍认为埃文会接替格林伯格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 

    在公司外的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任人唯亲”。上市大公司子承父业的事例毕竟还是有一些的。例如,IBM 的托马斯•沃特森斯父子(Thomas Watson)、第一银行(Banc One)的约翰•麦科伊父子(John McCoy)和摩托罗拉的加尔文父子(Galvin)、罗伯特(Robert)和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但是,在管理人员专业化的世界,这种父授子位的事还是让人惊讶。例如,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后代去经营通用电气公司(GE)或约翰•里德(John Reed)的孩子去接管花旗银行该是怎样的情景? 

    AIG 的内部情况更为错综复杂,因为格林伯格的长子、今年 46 岁的杰弗里(Jeffrey),在 1995 年前一直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显然也是他父亲接班人选的竞争者。不过,杰弗里在几年前已经离开AIG ,并很快成为美国最大的保险代理行、与AIG 有极大业务往来的马什•麦克莱楠公司(Marsh & McLennan)风险投资部的负责人。杰弗里和他父亲都不愿解释他离开公司的原因;就连《财富》杂志仅仅提起这件事,也使格林伯格十分恼火。 

    倒是埃文最近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他说:“杰弗里就是想做些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局外人认为,杰弗里是想离开 AIG 那种紧张、专断和公司高于一切的环境。不管怎么说,杰弗里跟他老子一样,正往最高位子爬呢。在马什•麦克莱楠公司,杰弗里被人们认为是一位精明、善于分析的管理人员,很可能接替 64 岁的“伊恩”•史密斯(A.J.C. “Ian”Smith)担任首席执行官。 

    留在公司并已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埃文,往往被认为比其兄精明不及,而“直率”有余(也就是说他遇事能很快地拿出主意,并随即采取行动)。埃文更像他父亲的固执,甚至还有点“粗钝”,一位保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说。另一位见过埃文工作作风的保险公司高级经理人员说,埃文并非“工具箱里最得力的一把工具”,但很多人认为他非常聪敏。还有一点要知道的是,埃文从小就桀傲不驯,是少数敢于坚持己见、顶撞格林伯格的人之一(参见14页另文)。 虽然很勉强,父子俩最近还是出面回答了为什么埃文有资格担任总裁的问题。埃文说:“我父亲是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建起了这个公司;他热爱这个公司。他为了公司的发展,尽心竭力,作出有力的决定。如果他心里没有绝对的把握,就不会作出让我出任这一职务的决定──在这一点他可能比我更有把握。”接着,他又说,AIG 董事会和一批在职的、退休的经理们的意见也起了作用,他们看起来意见一致 。 

    在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时,格林伯格回忆说,AIG 历来是个“以家庭为方向的公司”,雇用了“几代”的家庭成员。“但是,我不会只那么办事。我将提出和挑选最佳的人才,”──不管他是谁──“我认为有能力管理、有能力领导公司的最佳人才。”那么,埃文是不是这样的人才呢?格林伯格回答说:“绝对是。” 

    从某种程度上讲,家族管理还合 AIG 的风格,因为在历史上它看起来就像是个由私家掌权的上市公司。现在,它拥有位于纽约市北面莫尔法的私人高尔夫球场和曼斯费尔德山公司(Mt. Mansfield Corp.),该公司拥有位于弗蒙特的斯多维滑雪场。更重要的是,AIG的所有制结构最为奇特。这在今年甚至引出了它和桑当特公司(Cendant)谁该支付30亿美元,购买迈阿密一家信用保险公司──美国银行家保险公司(American Bankers Insurance)之争。AIG中途退出了这场价格战,获得了一亿美元的抚慰金,算是桑当特公司赢得了这场收购战。价格战期间,两家公司相互攻击。桑当特指责AIG 被“模糊不清的集团外公司”所操纵。 

    我们不妨来解析指责的原由,确实,AIG的29%的股份为管理层所有,而对这些股份的一部分控制权是通过一些私人公司来实施的,这些私人公司的特点仅仅在AIG的代理人声明中含糊其辞地描述过。至于形容词是否恰当,可以说,“模糊不清”还不如“近亲繁衍”更达意些。 

    对股份的控制大多源自对员工的奖励计划。首先,公司40,000名员工中,约有1,000名有优先购股权──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次,这1,000名员工中约有300名被集团视为特别宝贵的人才得到──有可能每年都会得到──集团奖励的一种奇特形式的限制性股份,如果他们留在公司直到65岁,他们将一直拿到这样的奖励,(这家公司真是一个给人带上金手铐的行家里手)。这种限制性的股票计划,使这300名持有者得以参与入股在巴拿马成立的斯塔尔国际公司(Starr International Co.,SICO)。这家公司,也就是桑当特所说的“模糊不清的公司”。斯塔尔国际公司拥有AIG股份的16.2%(最近价值140多亿美元),它是AIG最大股东。这笔股份数目太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人会提起收购AIG的原因。 

    第三,也是最后一点,还有另外一个叫做C.V.斯塔尔公司(C. V. Starr & Co.)的怪东西;大约40名AIG最最宝贵的人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斯塔尔公司有这样几个特点:它是一家私人控股公司,控制了AIG的2.4%的股票,从而强化了对被收购的防范性;它是一家与AIG有业务往来的保险代理行的集合体;斯塔尔公司也是每一位有雄心的AIG管理人员希望被邀参加的“成功者”俱乐部。管理人员参加这个俱乐部,需要交纳一笔入门费,也就是购买分配给他的斯塔尔公司股票的费用。可是,谁还在乎这点钱?很多公司管理人员清楚地记得他们被告知有资格加入这个俱乐部时的快乐心情。埃文说,接下来的高兴时刻就是成为斯塔尔公司的董事了(他自己就是一名董事),再接下来就是该接替格林伯格了──格林伯格持有斯塔尔公司25% 的股票。 

    所有这些表明,持有斯塔尔公司股票不仅仅意味着金钱了。当然,金钱还是少不了的。斯塔尔公司所拥有的AIG股份价值不断上涨──至今已涨到21亿美元,还分过红利。此外,它还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这让我们有机会从近亲繁衍的角度来观察这家公司。这家由AIG高级经理人员拥有的私人公司,为AIG制定政策、收取保费,从中获取酬报。去年,AIG给斯塔尔公司的净报酬为3,200万美元。这不是斯塔尔公司的全部利润,因为它还得支付一些开支。 付清开支后,余额就归这40个人了。 

    唯一的问题是,斯塔尔公司股票的持有者,在他们65岁之前不能出售全部的股票。这副金手铐,再加上斯塔尔国际公司,就把高级人才牢牢地捆在了AIG的身上了。一位业内人士还记得,在90年代初,他试图把 AIG 当时的首席财务官、现在的首席投资官兼金融服务负责人爱德华•马修斯(Edward E. Matthews)挖走的情形。谈何容易,因为马修斯说,如果他要离开AIG ,那就得交出3,500万美元。这还是几年前的事,那时AIG 的股票价值和眼下相比,有点小巫见大巫。 

    就格林伯格而言,他拥有斯塔尔股份的25%,在斯塔尔国际公司里也得有价值好几百万美金的股份(尽管没有透露过);在AIG有1,620万股的股票,近来价值高达20亿美元。如果想证明:格林伯格并非是因为想赚钱而不离开AIG的话,这就是证据。 

    在过去几十年里,格林伯格积聚了这么多的财产;这期间AIG有40个人(真的,全部是男人)也都上升到了斯塔尔公司的最高层。与此同时,AIG 的管理层,由于许多人员的流失,也逐渐缩小。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AIG的情况。《财富》杂志还了解到了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因为我们对 1987 年和 1988 年公司年报上登载照片的经理人员的情况作了核校。(1988 年以后的年报中,AIG刊载的照片减少了)。在 60位年报上登过照片的人员中,23位还在公司服务,21位已退休或去世,有16位之多已辞职离开公司。 

    这些离开公司的人中间,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因为不是姓格林伯格而觉得晋升无望,从而另谋高就。许多保险公司,就因为吸收了这些原来的AIG的管理人才,而使业务得到发展。但是,在这批离开的管理人员中间,也有不少人的能力,就是无法达到格林伯格的要求。AIG 里有人就说过,“他(格林伯格)对能力差的人一点也不客气”。 

    实际上,对偶然向他视为要紧的事情提出异议  如何使他的公司正确运作,即使挑战者很有能力,格林伯格也毫不客气。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霍华德•索森(Howard Sosin)了。索森在1987年由德莱克赛尔公司(Drexel)来到AIG ,带来了那种以后成为AIG打进金融服务业的核心手段的复杂的金融产品销售业务。到1992年时,索森所在的部门──AIG金融产品部已经获得税前利润约1.72亿美元。 

    然而,困难在於索森打算全力出击,加快利润回收(他自己能得到一大部分),这带来了金融保守派格林伯格不能容忍的风险。实话直说,更深层的问题是,索森和格林伯格两人都热衷于控制别人,但是一山不容二虎。1993年初格林伯格宣布说,索森将因“意见相左”而离开公司。那年AIG还特别将索森上报的业务利润扣减。与此同时,格林伯格挑选新的经理,并按自己的思路恢复业务。此举看来已有成效:去年金融产品部的税前利润达 2.41 亿美元。 格林伯格的经营风格特别重视中央集中制度。的确,谁也无法从纽约总部去管理AIG这样业务范围非常广泛的企业。但是,重要的是要作好预算,常备不懈,还要有一位忘我工作的首席执行官,他不仅精通保险业务,而且异乎寻常地熟悉工作细节。一位熟悉格林伯格多年的华尔街人士说:“就是一块石头落在公司里,他也听得到。” 

    譬如,格林伯格很注重AIG的内部审计工作,有100人在公司各处找毛病。审计人员一旦发现问题,就直接向他和首席财务官霍华德•史密斯(Howard Smith)等高级经理提出书面报告。史密斯说,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已知道自己最好还是及时地阅读送上来的报告,免得格林伯格在电话里问他对报告的意见时,因为没有读过而产生不愉快的情况。最近,格林伯格听到有人说,有的公司把内部审计工作“承包到外面”去做(果真这样的话,真是自相矛盾)。对此,格林伯格双臂向后一举,转起眼珠,意思是说,今后再也别让他的耳朵听到如此糟糕的事。 

    关于另一方面的审核,格林伯格每年秋天都要花费50左右个小时的时间,同至少25个部门开会讨论预算问题。每个部门都要准备好书面计划。史密斯说,格林伯格总会一字不漏的看完这些书面计划,并想好很多问题。史密斯笑道,讨论会是“活泼而紧张的”。那么,是否允许哪个部门预计它不能赢利呢?“那最好得准备个明白的解释,”史密斯回答说,笑容满面。但是,史密斯也回过头来谈到,AIG 会把那些不能创造足够利润的业务坚决地撤掉──譬如,加利福尼亚工人退休金业务就是如此。在这些业务上,预算肯定是要压缩的。 

    总之,格林伯格希望在讨论会上,甚至是他一天中的每一时刻,都能听到创新的意见和对业务发展的超前想法。几年前,格林伯格就使 AIG 从当时很红火的财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抽身,因为他认为财险和意外伤害业务肯定会出现倒退(倒退至今还没有结束),所以公司应该寻找创造利润的其他渠道。就是从当时那一番苦思冥想中,诞生了AIG的金融服务公司:金融衍生业务部;商品和货币交易公司;国际租赁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Lease Finance Corp., ILFC),该公司已经向全世界航空公司出租了约140亿美元的飞机。 

    就当时而言,国际租赁金融公司投资不菲,为 12.5 亿美元。一位华尔街人士记得AIG曾“四处抱怨”,可见它这一回是冒险从事大生意了。但这位人士又说,格林伯格跟马修斯已经谈过,觉得这是一种投资,就跟购买一种利息为 7.5%的债券一样。马修斯肯定没有机会购买那种能够有跟他的金融服务业的回报一样高的债券。去年,它们的收益超出 20%。 

    AIG 另外的业务现在有一个创新,开始在菲律宾从事信用卡业务。长期以来,集团与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合作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办信用卡业务。但是,在菲律宾的业务是AIG单独经营的,希望能真正得到发展。为了给这项刚刚投入运作的业务增添专业人才,集团聘来了原任花旗银行客户部主任的贝加(Pei Chia)担任公司的顾问(格林伯格还让他参加了董事会)。让贝加参与 AIG 业务一事,表明格林伯格希望降低风险程度。他在所有业务上只要有可能,都是这样做的。 

    AIG 在亚洲如此锲而不舍,部分原因是要扩大它的业务范围。它在中国的历史风云变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它撤了出来;战争结束,它又进去;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又撤了出来。格林伯格倾其全力,不懈地大力游说保险业的好处,AIG终于在1992年重返中国市场。现在,公司在中国的上海和广州两地展业,格林伯格还在努力,以求再扩大公司的领地。该公司自1919年以来雇用当地员工,并让他们有责有权的做法 也有助於格林伯格实现他的目标。今天,公司的全球人寿保险业务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公司董事之一)是今年 60 岁的谢仕荣。AIG 保险公司于1961年把他从香港大学聘来,并把他培养成为精算师。 

    AIG 全力以赴地开拓寿险业务,在它看来,亚洲大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那里人口众多,潜在的顾客还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对保险感到厌倦并且十分挑剔,相反,他们乐于购买含大额储蓄成分的保险。这些利润丰厚的保险产品,使AIG的寿险业务利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 

    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是AIG在美国的财险和意外伤害险,过去这是一直面向世界各地的大型企业体客户的业务。现在,这项业务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在近期内还看不到有真正的转机。因此,AIG不得不集中精力开发一些特别的产品,例如,环境保险、人质保险等,还时常勤勤恳恳地做一些以前很不屑的业务。 

    有一个例子:格林伯格拜访他多年的老朋友、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董事长弗兰克•扎布(Frank Zarb),问他 AIG 怎样才能为扎布所掌握的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成员公司“增值”,这些公司中有很多是AIG未曾注意到的小公司。当时的情况是,协会正要求其成员公司应有公司外部人员出任的董事──但人们不愿意担任,说除非他们可以享受董事和高级人员责任保险,谢天谢地。AIG针对这一情况专门设计了一套保险方案,Nasdaq 现在正向其系统内的公司推销(Nasdaq对做成的每笔生意收取费用)。顺便提一提,请不要误以为格林伯格和扎布的交情给 Nasdaq 带来了什么特殊的好处。扎布说:“我早就知道,人们和格林伯格有泾渭分明的两种关系:一种是友谊,另一种是生意。这一回是生意。” 

    现在,在大力推进对未来利润增长至关重要的财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的同时,AIG 正作出努力在美国建立汽车保险公司。汽车保险业务早就令格林伯格心驰神往。巨额的保费──去年为 1,120 亿美元──激起了他的兴趣,但是如果通过通常的渠道,即通过代理人来卖保险的话,推销费用又令他踌躇。直接销售当然可以免去推销费用,80年代初,格林伯格就曾经企图收购汽车保险业的头号企业GEICO公司。但双方谈判未果。 

    到了90年代,格林伯格认定,AIG该采取行动了。一方面,他在两家代理费用较低的汽车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他在公司内组建汽车保险直销业务部。他还利用电视广告,为AIG 树立品牌。负责汽车保险业务的罗伯特•桑德勒(Robert Sandler)说,公司的促销行为已在发挥作用。起码,汽车保险业务在扩大:去年的保费收入增加了11%,利润增加了50%(达7,000万美元)。 

    桑德勒表示,他追求的目标是使保费收入有稳定的两位数的增长。在这类年增长率只有5%的业务中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必须要从竞争对手的营业收入挖出一块。可是,桑德勒觉得没有问题:“这使你成为一个掠夺者,而对 AIG来说,这是一个很舒服的位置。” 

    掠夺者、企业家、严于律己的人、创新者──汉克•格林伯格全都集于一身。此外,他还是个健身迷。他几乎每天早晨都要运动,他还注意饮食,滑雪时显得年轻了 50 岁(《财富》杂志一位也擅长滑雪的摄影记者如是说)。 

    不论如何,AIG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企业的舵轮,总有一天是要由第三任董事长接手的──他也许姓格林伯格,也许不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是无关宏旨的。重要的问题是,除了格林伯格之外,谁还能真正掌管好这个公司。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成功的大公司。但是,公司多年来如此集中地掌握在某一个人手里,大有大的难处。当这个人 30 年来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唯我独尊,完全按照自己的形象经营公司,而有朝一日,他却不在其位了──那就是他所创立的伟大事业将经受考验的时刻。

    译者:陈文炳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