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2014年中国高级经理人压力状况调查报告

2014年中国高级经理人压力状况调查报告

马凯华 安莎莎 2015年02月10日
2014年11月,《财富》(中文版)联合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连续第11年开展全国性的高级经理人压力状况调查工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配合,最终共回收有效数据993份。本报告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试图帮助读者对中国高级经理人群体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更加具体深入的把握和认知。

    “当工作变成一种心理负担”—经理人“成长的烦恼”

    一项对我国1,000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描述了职业人的生活常态:超时工作,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有休闲,健康负债;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经常腰酸背痛,记忆力明显衰退;脾气暴躁、焦虑者占一半。这就是职业枯竭的真实写照。

    职业枯竭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中,它成为了现代职业人的“流行病”。

    改革当前,众多企业都把对人才的需求放在更饱满的工作状态和抗压应变的心理素质上。高级经理人如何摆脱经济环境、体制不全、信任缺失以及自身局限等多重压力造成的职业枯竭,激发工作活力,以更积极的心态应战变革,成为高级经理人现阶段面临的“成长的烦恼”。

    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级经理人在职业枯竭感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降低,在“缺乏工作活力”和“质疑工作价值”两个指标上都有所改善,这与2014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呈现出来的改革热潮和高级经理人的多渠道发展方向不无关系。

    在不同群体的高级经理人中,企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级经理人对工作的投入和价值定位。国有企业的高级经理人职业枯竭感最高,外资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位居第二,而民营企业的高级经理人职业枯竭感最低。教育背景作为“知本”积累最直接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枯竭感,大专学历的高级经理人最缺乏工作活力,本科学历的高级经理人则最质疑自身的工作价值,硕士学历及以上的高级经理人的整体职业枯竭感最低。另外,职业枯竭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35岁以下的高级经理人职业枯竭感最高,而55岁以上的高级经理人职业枯竭感最低。如何帮助不同群体有效地缓解职业枯竭感,不仅是个人的困境,也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心理研究表明,职业枯竭感能够得到积极预防和缓解,而提升心理资本是从个人层面缓解职业枯竭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信、希望、坚韧和乐观。心理资本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本,它是人体自主应对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能够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人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资本越高的高级经理人,其职业枯竭感越低(参见图5)。高级经理人的心理资本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35岁以下的高级经理人,心理资本水平最低,相反,55岁以上的高级经理人,心理资本水平最高。

    人们常说“工作是美丽的,奋斗是幸福的”。也许只有我们能够全心投入、从容应对并真正体验到快乐时,工作才会呈现出最美的模样,我们才能够在职业发展的路上幸福成长。而这条路是否通达顺畅,除了高级经理人自身的努力之外,企业也应该发挥更大的组织功效和管理才能,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层面应对员工职业枯竭感的有效途径。

    路在脚下,相伴前行—职业经理人的明天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像成长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生长痛”,压力是高级经理人在职业生涯中必须经历的苦痛。而这些苦痛是高级经理人通往“罗马圣殿”的必经旅途,也成为了高级经理人和企业攀登高峰的垫脚石。

    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苦痛,那无异于“拔苗助长”。就像心理学家汉斯·塞利说的那样:“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的压力,而仅可以教会自己去享受它”。面对重压,我们应当主动寻求解决之道。身处改革,企业和高级经理人都亟需对各自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以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企业发展和职业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企业和高级经理人能把职业心理健康放到和个人升迁、企业兴衰同等的高度,那么,求解压力之路就不再是高级经理人一个人的精神苦旅,而是一场关乎整个企业群体的荣誉之征。随着企业和个人的相伴前行,求解压力的步伐终究会变得踏实和笃定起来。(财富中文网)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