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搜索结果
 
  • 什么都不做就能挣钱:Uber和Airbnb的故事

    Jeffrey Pfeffer 2014-11-27 02:16 发现相似文章

    打车应用Uber最近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但引发关注的可不是什么好事。该公司一位高管近日威胁称,要对一位给Uber写负面新闻的记者进行调查。另外据称,一位用Uber打车的乘客被司机殴打。在旧金山,一位在Uber上提供服务的司机碾压了行人。而且,Uber的CEO因为据说培养了一种“兄弟会文化”而受人诟...

  • Airbnb与Uber,谁更强?

    Deepak Ravichandran、Jeff Lu、Roger Lee 2017-03-21 05:30 发现相似文章

    2017年年初以来,公关问题一直让叫车服务提供商Uber头疼不已,而这只是一种温和的说法。从网上的卸载Uber运动,到数量猛增的性骚扰索赔,再到该公司躲避执法调查的Greyball软件遭曝光,Uber发现自己一反常态地不稳定。同时,受到批评的不光是Uber的文化。泄露的财务信息显示,该公司2016年...

  • 博客也挣钱

    Jessi Hempel 2008-04-23 06:03 发现相似文章

    博客软件公司将向其用户提供广告网络。作者:Jessi HempelSix Apart公司正在改头换面,周一,这家位于旧金山的博客软件公司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改组计划,其中包括收购一家名为Apperceptive的创意设计公司。由此Six Apart公司将拥有自己的广告发布网络,并能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 跑着挣钱正是时候

    Daniel Roberts 2013-02-06 10:06 发现相似文章

    专注于合作精神的探险式赛跑受欢迎程度大幅提高,并在全国掀起一阵旋风。Ragnar接力系列赛属于众多通宵团体接力赛之一,赛事联合创始人谭纳•贝尔称:“我们把这项比赛想象为一份兼职,而不是我们的正职。我们并不清楚这个比赛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展方向就是向前、向前、向前: Ragnar现在是这个快速发展...

  • 成功人士的9个挣钱习惯

    财富中文网 2016-12-23 05:30 发现相似文章

    成功人士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今日之地位,与他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正是因为恪守某些挣钱的习惯,才积累了今日之财富。下面的这9个习惯来自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最成功的人士。不妨比较一下,看看你离成功还有多远。容易养成的九个挣钱的习惯1.早起几乎每名成功人士都表示他们早上起得很早。原...

  • 为何Uber模式不是各行业都适用

    Boris Wertz 2015-05-18 05:25 发现相似文章

    Uber的成功鼓舞了成百上千家初创公司,它们打出旗号,自称为“XX业的Uber”。如今,帮助你订购生活用品、洗车、寻找法律顾问等的应用纷纷涌现。Uber是按需移动服务这一大类产品的代表。拜智能手机和云计算所赐,需要办事的人现在可以更容易找到那些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兼职挣钱的人士。企业家和投资者为其中蕴含...

  • 桑迪来袭,Uber陷入舆论风暴

    Hunter Walk 2012-11-06 08:15 发现相似文章

    就在我的老家纽约正从飓风桑迪的余波中逐渐恢复过来时,硅谷却掀起了一场完全不同的舆论风暴:大家纷纷发出质疑,电子叫车应用Uber在纽约的“峰时价格”(surge pricing)到底是漫天要价,还是在试图平衡供需。Uber是靠算法立家的公司,善于用数据和事实来回应舆情。不过,尤其是在灾害肆虐的非常时期...

  • 不做白领做蓝领

    Anne Fisher 2009-06-24 06:35 发现相似文章

    在目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蓝领工作——就是你不用坐在桌子旁边——一直被认为是次优选择。不过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变。作者:Anne Fisher亲爱的安妮:我刚读完了马修•克劳福德(Matthew B. Crawford)的新书《作为灵魂记忆的工艺课:探寻工作的价值》(Shop Class as So...

  • 华为造车,不做搅局者

    精选 2021-04-16 05:00 发现相似文章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近日再次强调了华为的立场:不造整车,而是作为一个ICT(信息通信技术)供应者介入行业。这符合华为一直以来的风格,在消费市场真正成熟前,不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小米、Airbnb的假想估值何时成真?

    Adam Lashinsky 2015-12-08 05:25 发现相似文章

    “谁会是下一个接盘侠?”这话似乎正盘旋在中国手机神话小米的头上。这家从上一轮融资后估值100亿美元蹿升到450亿美元的新秀公司,正在遭受估值过高的质疑。无独有偶,这种困惑也在美国科技界。这不禁让人想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新兴企业向老牌公司发起冲击,并且享有比对方更高的估值。当然,它们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