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技术掘金

表层化:互联网公司的“大招”

熊伟 2014年03月10日

熊伟,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现任《中国信息化》杂志执行社长,电子工业出版社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微信公号:蛮夷大熊。
如果你希望大展身手,用互联网技术和方式改变一个行业的格局,不妨考虑表层化“大招”,做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者。

    本土互联网公司正在适应它们的“明星范儿”。小米在2月里上了两次头条,一是来北京访问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获赠两台小米手机,机壳背面烫印着他自己2005年说过的话“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二是小米进军支付领域。小米手机作为礼物很合适,属于两岸企业的合作成果,里面有联发科的四核CPU、友达的4.7吋屏幕、光宝的相机模块,组装生产商是富士康和英华达。

    进军支付领域的消息可能是雷军他们自己放出来的。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但这算不上新闻,因为成立发生在2013年12月——,以及小米和北京银行签了一个移动互联网金融“全面合作协议”。“全面”用在协议前面,意味着笼统和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两家企业的合作将从银行的基本业务贷款开始,让小米手机成为贷款流程中的一个“非充分非必要”工具;更多的合作还停留在探讨阶段,移动支付结算属于探讨的方向之一。

    小米介入支付令人感兴趣的不是它的“重”,而是它的“轻”——和北京银行开启的合作项目并不出奇,而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元,没有所谓的杀手级应用,没有跨过也没有设置特殊的市场准入门槛,没有形成让人津津乐道的“业界标准”。

    “轻”正是重点。雷军们尝试性的投入可以开启移动支付业务,其他人也可以。不难预料未来的景象:很多互联网公司陆续加入到支付服务提供商的行列,先为已有的客户服务,想着吸引大范围的客户,想着做成通用的支付平台。

    尽管法规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壁垒重重,它们有些是政府部门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设置的,有些是银行和各种类型的金融企业出于行业垄断的目的设置的,这两个集合还有交集,尽管如此,互联网企业开展支付和金融业务已经赢得了顾客的心,看看支付宝和余额宝就知道了。成功的关键,我称之为互联网公司的“大招”,就是“表层化”,做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者。和表层化相对的是底层化,有一种新的互联网服务实现了表层化,就有相应的早已存在的服务和它们的供应商被底层化。通过互联网工具完成网购支付的时候,我不在乎从自己哪张卡上转钱给我的网上支付中转站,但我会在意这个中转站是不是方便,是不是安全,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关注的目光焦点偏离了,新的商业结构随之生长出来。

    表层化“大招”堪称必杀技,它的威力随处可见。电信运营商最不喜欢看到的缩写可能是OTT吧。互联网公司用电信运营商的平台提供各种数字业务,取代运营商自己的语音电话业务,取代它们的视频电话业务,取代它们的短信和彩信业务。于是,OTT之后,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表层化,运营商被底层化了,价值体现在基础设施而不是服务上。电信,金融,保险,物流,被互联网公司用表层化的招数突入壁垒的行业的清单,还可以一直列下去,未来这个清单只会变得更长。就连客户端软件都会用同样的招数,360的软件管理界面,把Windows控制面板中的增加和卸载软件功能底层化,各种客户端的新闻弹窗把新闻门户网站底层化。

    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微观的变化导致了宏观的变化?单个用户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屏幕时间的分配、消费心理的变化,每一个细小的移动,都参与了建筑一个共同的基于互联网的新表层,覆盖在全球的商业之上,就像大气层一样。

    如果你希望大展身手,用互联网技术和方式改变一个行业的格局,不妨考虑表层化“大招”,想想在这个行业,此时的供应链上的优势环节是哪个,如何把它底层化。这是供应链的环节之争——“风水轮流转,现在我耀眼”。

    想使出表层化“大招”,只念咒语可不够,空间和时间上的细节必然很多。比如小米支付,天然地借着小米手机的东风;一旦两者结合成功,它们将会体现出某种“市场共轭性”,即在小米手机风靡的二三四线市场,推动支付习惯的改变,在那些市场里把银行变成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如果小米手机卖不好,小米支付也就难以成功。

    表层化的路是分步走的,前期需要尝试,微信的马年红包,就是腾讯在支付表层化方面的一个尝试。(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