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收藏的艺术

艺术无处不在。你怎么看?

李宓 2013年12月23日

李宓,财富中文网特约作者,现为职业艺术品经纪人,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苏富比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商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该专栏关注艺术、收藏投资界的趋势与热点话题,通过专业人士的眼光来解读各种艺术投资现象背后的本质。
艺术品是固定资产里最有趣、特殊的一类。在艺术和金钱相关联的世界,可以一千块钱买到某一天变为一千万的东西,也可以一千万买个转眼间只值一千块的东西。

    前几天去西安访友,在当地某五星级酒店里发现,酒店提供阅读的刊物里有几本国内非常少见的国外高级生活方式类和财务管理类刊物,很是惊喜。翻着里面最新的行业资讯和各类面对高净值人群的服务广告,也顿时感觉到,中国西部的财富人群俨然已经成为了国际最高端金融服务和奢侈品消费的开拓目标。

    其实这是好现象。对于短时间财富迅速积累起来的中国新贵来说,有了钱,懂得怎么花钱和滚动财富的雪球才是更难的问题。目前资产管理和家族信托的概念在国内还很薄弱。谁都懂得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但是真正做到理性分配资产,达到在长中短线上,使不同类别的资产发挥最大效用,获利的获利,避险的避险,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

    杂志里有这样一页广告,让我眼前一亮——UBS瑞银的艺术品资产管理服务的宣传标语“艺术无处不在。有艺术的地方,就总是看起来稍稍深刻那么一点。”(Everywhere is art. Simply look a little deeper.)多么聪明的广告词。我相信很多人会细细阅读完这句话下面继续介绍其业务范围的几行字。其次,在中国,这句话或许还可以接个下半句—— Everywhere is art. Simply a little bit more expensive. 艺术无处不在,有艺术的地方,就总是看起来稍微贵点儿。

    比如,我们眼睁睁可以看到的国内秋拍结果就很满足大家对艺术品“很贵”的想象。苏富比北京公司在国内第一场拍卖中的最高价又落在了赵无极作品上,一位山西藏家花8968万元人民币缔造了这位抽象艺术家作品的新世界纪录。至此,赵无极作品拍卖纪录前6位皆由苏富比保持。中国嘉德的成交价冠军是风格迥异的靳尚谊作品,《塔吉克新娘》,8510万元人民币也是该画家的成交新纪录。艺术专业的人想必都了解靳老在中国画坛的元老地位,但最近这位艺术家被广为周知的原因应该是他早年为“国母”彭丽媛所画的肖像。然而,今秋国内唯一的过亿元拍品,还是要靠近现代书画的。陕西地区的“长安画派”代表艺术家黄胄的作品,《欢腾的草原》在保利拍卖1.288亿元成交,大幅刷新黄胄作品个人拍卖纪录,也是今年全球中国书画拍卖价格的榜首。

    明显可以看到,高价前三位的作品类型相去甚远,有的人觉得现代抽象绘画简直就是胡闹,有人则觉得中国学院油画又土又没艺术含金量,又有人觉得中国书画每件都画的差不多,作品量那么大,怎么会这么贵……在品味的大战上,我觉得永远没有谁胜谁负,艺术欣赏的眼光是非常主观和个人的,无需评判。这些价格现象背后,其实是不同区域市场,艺术市场的不同板块和不同运作模式的战场。

    艺术品是固定资产里最有趣、特殊的一类,有趣就有趣在它定价机制的玄妙。它是实物资产,价值却最虚,几乎是靠人的主观意识定价。它是最贵重的人类精神财富,价值之高让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们在它面前也叫穷。但它也是最没用的东西,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一点价值都没有。撇开纯粹个人欣赏和收藏爱好不谈,在艺术和金钱相关联的世界,可以一千块钱买到某一天变为一千万的东西,也可以一千万买个转眼间只值一千块的东西。所以,艺术品不是乱买的。Everywhere is art. But em… take a second look.艺术无处不在,但是,别急,多看两眼。

    盲目,对于任何投资来说都是最可怕的事。在艺术品投资上更是如此,有时候不仅伤财,还伤投资人的感情。因为艺术品投资总牵连着当事人的“品味”,“对追求美和形而上事物的理想”,一旦发现自己花重金买了一文不值的东西,伤害的真是藏家或艺术爱好者的热情和心。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一个具体对象的价值判断都是严重受整体大环境的趋势和导向影响的。这就是市场信心和群体舆论的重要性。股票、房地产市场如此,艺术品市场更是如此——这是一个极端信息不对称,人云亦云,传奇故事满天飞的怪圈。在这里,好的收藏家是一类人,他们不在乎市场价格,只专注自己对美的标准和收藏的体系。而能灵活运用艺术品实现投资和资产合理配置的高手是另外一类,他们首先要有坚实的艺术专业知识,懂得分辨艺术品最基本的“艺术性”优劣,还要掌握市场内部信息,有广泛的人脉和进退市场的渠道,了解各类艺术品在不同投资时间范畴里所具备的不同流动性和价格周期,然后要懂得基本的金融手段,对应资金需求找到合适的标的。这些素质往往要在兼具专业功底基础上,再有多年的行业实操经验才能实现。

    这听起来就不像是一个人能实现的对吗?确实,到达艺术品金融的层面,往往是一支精巧的团队在这些全球最有钱人的背后,帮助他们玩这场共同下注的游戏。我们也能看到,这个游戏里,最能在巨大的噪音环境中坚守自己的眼光,还能具备胆量,又准、又狠地投注在某类艺术和某个艺术家未来上的全球顶尖玩家组合,大多都是对冲基金大合伙人、金融巨头加艺术市场顶级推手的组合——包括艺术品经纪人,拍卖商,批评家和艺术家。2013年最活跃的大买家之一,对冲基金和PE高手Debra and Leon Black夫妇,2012五月和苏富比合力运作,以1.2亿美金购买蒙克的名作《尖叫》,创下当时全球艺术品全部门类最高拍卖价纪录。然后这个纪录今年刚刚又被俄罗斯的年轻私募投资巨商,切尔西球队的主人Roman Abramovich刷新。这次他是和另一家顶级拍卖行佳士得一起,促成了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创下新的全球拍卖纪录——1.42亿美金。这些数字对这些全球大亨来说只是其资产的九牛一毛,但是单独放到一张画上,就是不可理喻的天文数字。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高古轩画廊的主人Larry Gagosian或者来自洛杉矶的强力经纪人Tim Blum 和Jeff Poe的家庭聚会名单上永远不缺黑石的J. Tomilson Hill III、华尔街传奇Steven Cohen、迈阿密的大传媒业投资人Dennis Scholl,或者各路好莱坞明星以及梦工厂的主人David Geffen……。事实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品味一流,买的是很贵,但出手卖的时候还会赚上一笔。

    Everywhere is art. Including the art of buying art.艺术确实无处不在。包括艺术品买卖本身这门艺术。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