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管理实践课

百度应“不忘初心”,回归科技创新之路

李华东 2016年08月02日

生死循环是自然规律,实体经济的兴衰也是正常的。在自己的实体经济感受到压力时,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大环境,找到解决办法。
百度在成长为互联网巨头之后,如今已经是疾病缠身,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需要仔细诊断,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案。

 

 

百度今年有点烦,丑闻事件频频遭到曝光,诸如百度血友吧事件、魏则西事件、赌博网站推广、中小企业推广账户被盗号等等,每一起事件都引发公共舆论的强烈质疑,直指百度公司的经营管理弊病。如果说一起事件还能称之为偶然,可连续发生多起百度丑闻事件,则就并非偶然了,乃是跟百度的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市场垄断等息息相关。

不能一味赚钱而忽视社会效益

百度由搜索业务起家,并依靠搜索吸引海量级网络流量,进而售卖搜索推广、竞价排名等网络营销广告,收入颇为可观,利润也非常大。虽然百度在进行多元化布局,触角伸进很多领域,但这些业务大多处于投入期,回报并不理想,目前广告收入占比仍然超过九成以上,百度俨然就是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

百度在各地均招收广告代理商,销售网络关键词搜索、竞价排名等业务,每个月均有业绩考核,如果不能达标的话,就会对代理商进行罚款,甚至取消代理商资格。为了冲任务,部分代理商铤而走险,拉非企消费冲业绩,甚至自己垫付消费,或与百度员工合谋,搞虚假点击、盗刷客户账户等。

而且,百度之前开发的部分公益性项目,诸如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在获得名气和流量之后,也逐渐掺杂了商业推广。比如企业需要花钱购买百度百科词条名片,部分贴吧被高价承包,百度知道答案里夹带软文广告等,均严重偏离免费共享原则,沦为商业广告甚至恶意欺诈的温床。

显然,百度过于追求赚钱效应,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利润高速增长的道路上,逐步迷失了自我,导致社会责任感弱化,频频做出有违法律和社会道德的事情。因此,百度要重建企业文化,企业目标要契合社会价值观。同时加强内部管理,约束员工和代理商行为,严格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底线,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百度要回归科技创新之路

百度本身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互联网行业的技术革新非常快,需要企业持续投入研发资金,勇于冒险,探索未知科技领域。百度虽然也做了广泛布局,试图搭建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其对科技研发投入有限,却将大笔资金用于团购、外卖、物流等业务平台烧钱,仍然囿于国内电商平台的诱惑,本质上是想赚快钱,怕冒险,处于低技术层次发展,致使其科技形象弱化,被网友戏称为“送快餐”的百度。

而反观谷歌,同样是依靠搜索业务起家,却在赚大钱的时候,将大量资金投入高科技研发,开发各种黑科技,诸如安卓系统、阿尔法狗、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无人驾驶、谷歌眼镜、小卫星、WiFi气球等。这些技术有的已经成熟,市占率非常高,有的仍在探索阶段,看不到任何回报。但谷歌并不在意是否赚钱,也不被资本市场左右,坚持科技创新研发,心怀改变世界的梦想,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和赞美,被称之为一家伟大的科技公司。

因此,百度要冷静理性分析自身现状,不要过度沉迷于低层次竞争,需加大科技研发创新投入,将眼光放在未来,努力探索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科技产品。诸如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百度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布局,就应该继续走下去,不要计较短期得失,不要惧怕失败。须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百度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

在谷歌退出大陆市场后,百度抓住机会,迅速填补空缺,成为内地搜索领域老大,获得垄断优势地位,一度占有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虽然近年来搜狗、360搜索等加入市场竞争,但均未影响到百度的老大地位,百度依然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可以说,百度现在处于没有实力对手的环境,利润大且轻松,乃是在躺着赚钱,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但长期缺乏外界竞争压力,导致百度患上大公司病,人员庞大、体制臃肿,逐渐失去了进取心、冒险精神,对外界的批评建议听不进,发生危机时反应迟钝、应对失措。百度需居安思危,牢记互联网行业的科技颠覆规律,一旦停滞不前、创新乏力,就随时会被新的科技公司取代。因此,百度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时刻心存危机意识,重视竞争对手,警惕潜在的挑战者,积极向谷歌、苹果、特斯拉等科技领导者学习。(财富中文网)

(作者李华东为连锁村创始人、中国国际商会投融资服务委员会副主席)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