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管理实践课

电信业全流量计费是大势所趋

李华东 2016年07月24日

生死循环是自然规律,实体经济的兴衰也是正常的。在自己的实体经济感受到压力时,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大环境,找到解决办法。
中国电信将迎来全流量经营时代。可以预见,在电信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移动、联通也会相继跟进。

中国电信新任董事长杨杰上任3个多月后有了新举措。7月15日下午,杨杰在中国电信终端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中国电信逐步取消长途漫游费,并将率先推行全流量计费(电话、短信折合为流量,统一计费),这也意味着中国电信将迎来全流量经营时代。可以预见到,在电信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移动、联通也会相继跟进,推出自己的全流量计费套餐,由此国内电信业将逐步进入流量为王的市场格局。

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用户对电话、短信的需求快速下滑,转为使用社交软件沟通,诸如微信、网络电话等不仅体验效果好,用户只需消耗一点流量费就够了,如果在有WiFi的地方,还可以免费使用,能够节省不少电话费。如此一来,随着用户大量迁移到APP里,电话、短信等传统业务对于运营商而言,就如同鸡肋一般,被抛弃也是大势所趋了。

之前运营商在转型提供流量管道服务时,很难割舍掉传统业务,左右摇摆不定,出现很多矛盾冲突,影响到用户的体验,产生许多消费纠纷。但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运营商最终还是面对现实,弃守没有前途的传统业务,开始推行全流量计费,认真做流量运营商。经营模式上的彻底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运营商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也不少。

全流量计费考验网络稳定性

全流量计费是将电话、短信均折合为流量,按照流量标准统一计费,也就是把电话、短信都打包进流量套餐里,不再单独计费了。如此运营商只需销售流量,即可满足用户全部需求,从而实现聚焦流量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流量服务。目前在4G网络下,运营商给出的电话流量换算标准,大约为1M流量折合1—2分钟电话,1G流量即可实现长达18个小时的电话,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何况很多人已习惯使用微信语音聊天,流量消耗也就更低。

而运营商采取全流量计费模式,对网络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需要4G网络保持高速、稳定、不掉线,方可让用户感到满意。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在加大4G网络布局,全国网络覆盖大体完成,但在部分偏远地区、建筑密集区、用户集中度过高的地方,网络稳定性还不够,网络带宽不足,经常出现降速、掉线的情况。

因此,需要运营商继续提高4G网络覆盖率,加大WiFi热点覆盖面,实时切换至最优网络,确保用户网络无虞。同时,加快5G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展,未来实现真正的高速网络,并确保网络的高效稳定。

全流量计费要提高透明度

在电话业务占主要市场的时候,消费纠纷集中于电话资费方面,各地经常曝光“天价话费”案,令用户不堪其扰。而在进入4G时代后,“天价流量”纠纷案则频频出现,部分用户出现流量偷跑、超额计费等现象,诸如“3小时用掉23GB流量”、“200M流量1万6千元”、“一夜上网费7000元”等令人瞠目结舌。难怪有网友调侃,一不小心流量超标,房子就归运营商了。

可见,在进入全流量计费时代后,相关业务全部折算为流量,对计费的精确性和透明度,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运营商要打造可以信任的全流量计费系统,给用户提供更细致的计费标准,更精准的流量核算,不能再出现模糊计费、天价流量的现象。并要严格控制流量顶部,实时监控用户流量消耗情况,当出现流量异常、超额时,就立即暂停服务,并及时与用户联系确认相关情况,以维护用户的通信利益。

压缩套餐种类 拓展增值服务

目前运营商推行的套餐种类繁多,每个地方的运营商,都推出了几十种话费套餐,本意是想用户各取所需,却因种类太多、优惠政策不一,令用户陷入眼花缭乱、难以选择的地步。而且,部分话费套餐的计费方式繁琐,潜藏很多消费陷阱,捆绑的东西太多,用户稍不留神,就会被动支付额外费用,为不必要的业务埋单。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低效率模式,加大运营商的管理费用,亦给用户造成不便,容易诱发消费纠纷,实则是双输局面。

在转为全流量计费模式后,运营商要遵循“奥姆剃刀原则”,重点就放在流量运营,套餐种类要尽力压缩,摆脱套餐繁琐凌乱、计费标准混乱的困扰,通过简单明晰的套餐,让用户摆脱选择烦恼。运营商也可从套餐竞争泥沼走出来,专心经营流量服务,打造更优质的流量管道,提供高速稳定的流量服务。

同时,运营商藉此掌握大量用户信息、流量数据、APP使用习惯等,积累下海量数据库,且都是核心资源,商业价值非常高。可以利用深度分析信息技术,积极挖掘大数据下的商机,为用户、商家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增值服务,从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根据用户使用APP行为,定向精准推荐相关商品、服务;分析用户流量的日常轨迹,结合地理位置服务,推送附近商家和服务。(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