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翔说财富

杠杆猛于虎?

王翔 2014年12月10日

王翔,上海基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投摩根基金市场总监等职。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银行与金融专业MBA,著有《百万理财计划》一书。基玉投资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中介业务平台。
借贷杠杆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控制风险。

《财富》(中文版)-- 融资融券业务近几年广受欢迎,我的很多亲戚朋友都为此被营销过。这也是杠杆的一种形式,杠杆在很多时候能帮人赚大钱,但也是投资的最大风险。

    理论上说只要投资收益高于借贷成本,就可以用借贷来放大收益。

    从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没有借贷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如果一家健康运作的企业的某个项目净资产回报率远在贷款利率之上,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借贷、扩大规模来提高收益,排斥借贷可能会错过做大做强的机会。

    从行业角度来看,银行业本身就是善用借贷的最好范例。对于银行业来说,最大的营业成本就是支付给储户的利息,最大的收入就是贷款收到的利息。假设1年期存款利率是3.5%,而贷款利率是6.5%,银行通过吸收储户存款并放贷出去就能获得3%的毛利。按照巴赛尔协议约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8%计算,银行用8块钱的本金,可以放最多100块钱的贷款,杠杆倍数理论可以到12.5倍,也就是说资本金产生的3%息差可以被放大12.5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对开银行趋之若鹜的原因。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讲,实际上经营银行,尤其是控制银行杠杆风险的技术难度非常高。

    所以无论是索罗斯的对冲基金、全世界的各大企业,还是买房投资的普通百姓,借贷和杠杆都是放大收益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说,现代经济和金融,离开杠杆是无法运转的。

    从传统上来看,以前多数中国人并不太愿意借贷,崇尚“无债一身轻”,即使是买房子也往往希望提前还贷甚至不借贷。而反观国内外的各大成功企业家,不用借贷杠杆而发展起来的例子少之又少。其实只要投资收益能大于贷款利率,适度杠杆是能带来一定收益的。

    现在杠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不过就像所有的硬币都有两面,杠杆也有它的麻烦。

    著名的例子就是泡沫破裂时的日本。鉴于资产泡沫,1989年5月起日本开始提高运行多时的银行低利率,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日本分五次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上调至6%,挑破了股市的泡沫。原来一个人如果从银行按2.5%的利率借5倍杠杆投入股市,投资收益假设超过5%,可以赚12.5%;但是如果利率提高到6%,投资收益为-10%的话,5倍的杠杆会让本金亏80%。而当年股市的下跌是40%,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的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无论是1998年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还是2007年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很多都是折损在自己放出20多倍的杠杆倍率下。

    对金融机构如此,对个人更是如此。日本的民间股神邱永汉,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当时都号称排名世界前几的富人,在泡沫时代有的倒下了,有的进了监狱。他之所以能够把财产保留下来,就是因为没有过度借贷。从世界各地的历次股灾情况来看,投资失败后破产或自杀的人几乎都是因为借钱投资。

    1998年,海外某只著名对冲基金做空香港股市时,投资者透支率(Margin Debt Ratio)是其跟踪的最重要的两个经济指标之一。投资者透支率指投资者透支额/投资者投资总额,可显示股票市场的亢奋程度。1997年上半年香港股市高峰期时投资者透支率很高。蓝筹股的这一比率大约是70%至80%,红筹国企股甚至三四线股的比率也有50%至60%。一般来说,当透支率达到超乎寻常的时候,股市的调整可能为时不远了。因此,透支比率是一个股市风险的反向指标。

    而巧合的是,很多次股市泡沫的高点,都是投资者抵押房产用于炒股的最高峰。所以如果你不是炒股高手,就要控制住借钱炒股的冲动。

    炒股如此,炒房亦然。2004年我有位老师去香港,与出租车司机聊天时发现此人受过极好教育,气质非凡,询问才知道他原来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公司的副总经理。亚洲金融危机时贷款炒房,为了还债,所以连续几年一直白天在生物公司做高管,晚上出来开车赚钱。

    借贷杠杆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控制好它的关键在于:一是不要用借贷做过高风险的投资,二是不要把借贷规模扩大到过高的程度。(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