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给国际化“上保险”

企业“走出去”前应穿上“商业犯罪防护衣”

郑艺 2011年06月29日

郑艺(Eric Zheng),财富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现任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上海美国商会理事。曾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领事,普华永道管理咨询顾问。参与过众多国际咨询项目。具有美国乔治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上海复旦大学学士学位。
近来不时听到有关中国赴美上市概念股企业遭遇集体诉讼的新闻。随着中国企业相继以各种方式“走出去”,它们能否 “走得好”和“走得远”开始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知名咨询机构Kroll 2010年7月发布的《全球反欺诈调查》对全球各行业800多名高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88%的回答者称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受到过一次欺诈的侵害。可见商业欺诈,或者说商业犯罪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现象。根据同一份调查,中国企业在当年受到欺诈行为影响的比例则高达98%,而且欺诈种类五花八门,包括有形资产或库存盗窃、财务管理疏漏导致员工欺诈风险上升、卖方或供应商采购欺诈、市场勾结等。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企业的反欺诈动力不足,反欺诈方面的投入较少。

    虽然有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商业犯罪风险的统计数据不全,但根据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还较薄弱的现状以及笔者所在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多年服务跨国企业客户的经验,不难推测,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遥控不易、对海外政策法律、文化语言及经商环境不熟悉等种种因素,在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面临商业犯罪或欺诈的风险更大。

    说到这里,我有一个小测试与大家分享。通过它,读者或许可以看出自己的企业现阶段是否充分意识到潜在的欺诈风险。

    笔者所在的保险公司之前也给客户做过相应测试,结果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很快,但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因此建议企业要先“勤练内功”,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和控制流程的建设和落实,唯有“胆大心细”,才能“走得远”。

    具体来说,当企业在国外经营时,需认真核查当地商业伙伴守法合规和道德诚信的记录;当聘用当地员工时,应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其之前没有不良记录,包括犯罪记录;对于地处偏远的分支机构,建议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内外部审计,使其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另外,与当地政府及监管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此外,建议中国企业可参考海外的做法,穿上“商业犯罪防护衣”,通过购买商业犯罪防护方面的保险来转嫁风险,以避免或减轻舞弊欺诈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有些保险机构也有类似的“雇员忠诚险”产品供企业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雇员忠诚险的保险金额多在100万到2000万人民币不等,而且一般承保范围以国内风险为限。如果企业要“走出去”,还应考虑保险机构是否在国际上有足够的网点,不仅可以覆盖足够的风险敞口,而且一旦出险,可以在当地享受到快捷、公道、贴心的理赔服务。

    选择向保险机构购买“商业犯罪防护保险”来转嫁风险时,需要注意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不仅是“防护衣”,即产品本身,更重要的还是后续的专业服务。例如:利用技术优势和专业防损顾问公司为企业进行舞弊欺诈的风险诊断,包括检查企业的内控流程、措施和疏漏、提供企业员工舞弊欺诈风险意识专业培训、建立舞弊欺诈的举报热线等,做到事前预防,事后将损失降到最低。

    鉴于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意识较薄弱和投保覆盖率不高的现况,更有必要在“走出去”时穿上“防护衣”。这对于健全企业内部防范舞弊欺诈机制、协助企业更好地适应海外营商环境和监管条例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