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商业史话

小心!“成功”自带陷阱

杜博奇 2015年04月29日

秉承写史笔法,记录当代中国商界变迁。作者杜博奇,财经作者,长期观察本土商业史和公司史,著有《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合著,中信出版社)、《中国首富报告》等作品。
当下,机场书店摆满了成堆的成功学书籍,各色企业家走上电视公然宣讲生财之道,语出惊人的90后一族被推上神坛……似乎成功唾手可得。但多少人知道,个人的成功和企业繁荣之中蕴藏着自我毁灭的种子。看待既有成功的方式影响着领导者和企业的前程。

    成功,是通往更大成功的阶梯,还是引发衰败的火种?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C先生都可以算得上一位成功者,阳光帅气、朋友众多,白手起家、事业有成,年纪轻轻就成为集团副总裁。然而,因为经济问题,去年他被免职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C先生是市场销售出身,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奋斗,30岁成为这家民营企业最年轻的副总裁。他的上位,有自身努力的原因,也有集团培植新人的考虑。然而,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后一点,或者过多归因于自身能力。在谦虚客气的表象下,他习惯用咄咄逼人的语气交谈,享受那种征服的霸气。这种自负的行事风格行得通吗?

    C先生还没有学会如何领导他人,很快就被撤离领导岗位,他被无所适从的成功坑害了。

    这个时代毫不掩饰对名利的推崇,机场书店摆满了成堆的成功学书籍,各种成色的企业家走上电视台公然宣讲生财之道,语出惊人的90后一族被推上神坛,化妆品商人凭借疯狂的广告赚取惊人财富,一夜之间,成功变得如此唾手可得,似乎诚恳、创造等美好的品质不再重要。

    而初次品尝成功滋味的年轻人一旦变得骄纵,便会暴露身上的缺点,自负导致了组织的损失和个人的悲剧。而那些将成功视为理所当然的商界老手,随着一次次市场胜利而对周遭环境变化变得麻痹大意,如果没有完善的决策机制,则面临将整个企业引入歧途的风险。

    G先生是农民出身的江苏企业家,1970年代末期,以几张缝纫机起家,创办了中国最大的服装企业之一,故而享有盛名。几年前,G先生受邀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大型论坛,临时起意打算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出行,那是一架耗资3亿人民币的私人飞机,平时停泊在上海浦东机场,由新加坡机组人员维护。这一次,G先生热情邀请几位江苏企业家一同乘机。起飞前一天,G先生变卦了,担心私人飞机过于张扬改乘民航客机,几位江苏企业家被放了鸽子。

    到了论坛,G先生不希望自己被认出来,特意带上一副墨镜,低调地走到前排,坐下。

    出人意料的是,讨论到高潮的时候,G先生抑制不住兴奋,主动走到台上,畅谈自己的感想。透过那副墨镜,G先生看到台下坐着若干声名财富远过自己的企业家,脸不由地绿了。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G先生在自己创建的商业帝国中一人独大,行止自由,他就是这个小世界的中心,其他所有人围着他环绕不停,也许他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换来他的一个点头。

    这样的环境中,他无异于了一个任性的孩子,身上的缺点被无限包容,乃至无视。这不禁令人生疑:在他的私人企业中有不同的声音吗,有值得信任的人吗,有逆耳忠言吗?高处不胜寒,当一个出身底层的生意人,一步步走向事业高峰的时候,当他的周围开始环绕着迎合、赞同乃至吹捧的时候,他还能看见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世界,还能爬上更高的山峰吗?

    成功产生自满,自满导致自负,蒙蔽领导者的双眼,使之对影响企业的变化视而不见,因为贪图更大的成功变得好高骛远,问题和陷阱被丢到一边,等到企业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已为时已晚。

    如今,G先生的企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紧急关停数千家门店,为过去的失误付出代价。

    企业家是一家企业最大的天花板,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则可以穿透这层天花板。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华为公司,任正非自身的“危机意识”发人深省,但在这家企业从平凡走向领先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这已经融入华为的企业文化,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怎么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中欧商业学院杨国安教授有一套传播甚广的“杨三角”理论,大意是说,“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企业成功取决于把战略落实为行动的能力,这与两个要素相关:一是战略的正确性,二是组织的执行力,连接战略与组织的则是企业文化。

    反观当下,那些缺乏企业文化、但是却在“风口”上方飘扬的大红大紫的企业,又有多少能够挺过寒冬?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