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商业史话

县域经济样本(1):温岭行纪

杜博奇 2014年12月08日

秉承写史笔法,记录当代中国商界变迁。作者杜博奇,财经作者,长期观察本土商业史和公司史,著有《中国高层经济智囊》(合著,中信出版社)、《中国首富报告》等作品。
编者按:温岭是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但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这个小城的住宅均价徘徊在1.5万元左右,甚至超出许多省会城市。是什么在支撑着温岭的高房价?作者杜博奇对当地经济进行了一番实地探访,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理解中国县域经济的样本。

关于温岭的最初记忆,来自2014年春节期间的一则新闻,互联网上流传的消息说,这个海滨小城的房价冲到十几万元一平米。这当然是个别楼盘。温岭住宅均价则徘徊在1.5万元左右,甚至超出许多省会城市。这不禁令人愕然:小小一个县级市,房价何以如此之高?

2013年10至2014年9月温岭住房均价走势图(摘自吉屋网)

2014年的秋天,我带着疑问,从杭州火车东站出发,到东南一隅的温岭一探究竟。

从温岭火车站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杂乱的城郊景象:马路两侧商店低矮,兜售本地特产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贴满花花绿绿广告的公交车在沥青路面上起伏;新建成的高层住宅突兀地耸立在山丘之间,来自东海的阵阵海风从棕榈树叶间穿过,云彩低回,天际辽阔。

搭公交,穿城而过,往海边行去,丘陵起伏,路途颠簸,一路所见,工厂密布、高楼林立,制鞋厂、零件厂数不胜数,一派热火朝天气象,繁华路口竖立着写有“安全生产”的大字报,路边即是污水沟,皮革厂、制鞋厂排出的工业污水暗自涌动,不时有刺鼻的气味从车窗飘入。

同车的当地人告诉我,“楼市回暖,(市区)房价已有所回升,大概到了2万元左右”。

在行政上,温岭是浙江台州下属的县级市,在房价上,温岭却不逊色于台州。浙江有“浙南房价看台温,台州房价看温岭”的说法。高房价,是温岭的主要特征,也是理解这个城市经济的突破口。

(摘自搜房网)

一般认为,房价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风向标。单从房价上看,就不难得出结论:温岭是一个富裕的城市。温岭居民收入水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当地人极少外出,留在本地从事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开工厂、做生意,打工者以外地人居多。《温岭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人均生产总值达61930元,按现行汇率超过10000美元,对比《2013年世界各种人均收入排行榜》,大概与墨西哥、黎巴嫩相当。同期,中国人均收入仅5414美元。

渔业、建筑业和制造业,构成温岭经济的支柱,也成为当地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温岭位于台州湾以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00余公里,拥有160多个岛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然,渔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攀升到65%以上。每年的捕鱼季节,温岭渔民鱼贯而出,远航东海,将捕捞的新鲜海产送入松门镇的集散中心,经由公路运输,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

秋季刚好是封渔季节,渔民则转而做起旅游生意,将渔船清扫一新,招揽游客,出海去海岛游玩,一来不使渔船闲置,二来兜售船票,每人数百元,积少成多,也是一笔收入。

温岭多山,交通不便,外地人来此游玩,需乘电动三轮。三轮车司机,领有牌照,载着客人穿街过巷,在夹缝中谋一份生计,正应了那句民谚:“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生意”。

载客的渔船、电动三轮,与餐馆、兜售贝壳等海产品的小店,构成了温岭渔业之外的另一条经济带。

事虽不起眼,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世人均羡“藏富于民”,却忽略了勤劳的重要。

温岭农业产业结构图(摘自温岭统计调查网)

发达的建筑业是温岭经济的另一特色。温岭有“建筑之乡”的称号,并非说这里的建筑有多么著名,而是特指建筑行业的蓬勃态势。建筑业属于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温岭建筑业的起点,始于乡间鳞次栉比的民居,得益于中国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渐成气候。如今,这座130万人口的城市,分布着上百家的建筑企业,其中拥有二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就高达55家,华太、曙光、天颂等建筑集团更是早早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建筑业为房地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建筑公司从单纯劳动力驱动的建筑施工,向上游的地产开发、城市改造、房屋装饰、物业租赁、酒店投资挺进,极大助长了当地楼市繁荣与房价上涨。

建筑业属于强周期行业,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并且与钢铁、水泥、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高度相关,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否则就将沦为“空中楼阁”。

建筑商、开发商建造了大量楼盘,如果没有旺盛的需求,楼价也不可能居高不下。需求来自哪里?居民的刚需、改善性的需求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房地产投资的热情。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此消彼长的房地产投资热情,正是以抽调制造业的资金为代价换来的。温岭房地产高度繁荣的背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和转型风险。

温岭制造业以制鞋、电器和水泵制造为龙头,围绕这三大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汇聚了皮革、塑料、金属、零件、仪表仪器、通用设备、电器机械等上下游产业,并孕育出“利欧股份”(国内最大的水泵制造商和出口商)、“钱江摩托”、“爱仕达”(炊具制造商)三家上市公司。由于产业链完善,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成为温岭制造业最突出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货币增发、竞争加剧、房租高企、人工成本抬升背景下,“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为了对冲货币贬值的风险,制造业的资金纷纷涌入房地产领域避险,催高房价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地租和人工成本,整体经济被房地产“绑架”。

制造业的寒潮也波及到了温岭。据《温岭日报》报道,温岭制鞋业用工成本以每年10%-20%的幅度增加。仅2014年上半年,制鞋业采购成本就上涨10%、厂房租金更是上涨50%。70%的小型鞋厂处于亏损状态,48%的制鞋厂关闭,温岭制鞋业引以为傲的完善产业链开始出现缺口。

(摘自温岭统计调查网)

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是:温岭数千家制鞋厂,经数十年发展,依旧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缺乏品牌和知名度,低端竞争,靠数量拼市场,一名流水线工人,平均每天生产50双鞋子,出厂价20-70元不等,扣除生产成本,利润所剩无几,当地人戏称“刀片利润”。

一面是高企的成本,一面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这样的产业状况,明天又在哪里呢?(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