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生活廖理

星座大数据

廖敏 2013年07月25日

廖敏,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时尚传媒集团全媒体总编辑、《时尚旅游》主编。长期关注生活时尚、商业潮流、健康养生及休闲旅游文化,是国内时尚领域的领军媒体人之一。
如果再有人在你名片上记下你的生日,不要以为他是要送你生日礼物,人家在收集大数据呢。

    前不久饭局上一个刚认识的朋友得知我星座后,振奋的拍桌子大叫一声:太好了,木星降临了!在四座讶异的打量下,我小声问了句:什么意思啊?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象征着幸运的木星上次惠顾鄙座那还是12年前,而再次光临又将遥遥无期,难怪她替我喜形于色,唯恐我错失良机。

    作为破冰神器、人际宝典,星座实在是茶余饭后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入门级讨论太阳星座时,提高班已经在讨论上升星座,而高阶版早已在聊冥王星又落在了第几宫。曾几何时,星座早已不再是女同胞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妇女之友也在星际迷航中寻找快乐。

    不谈论星座的人生是如此不完整,就连我们HR总监现在点评面试人选时最后都会加一句:他/她是xx座的,跟你 A.还挺合适 B.恐怕不合呢。

    早年间被人不屑一顾的迷信现在居然成了例牌,还真是风水轮流转。

    对于星座,我至今还是稀里糊涂,经常后知后觉、张冠李戴,好在身边个个精通、日日辅导,估计要不了多久,我也可以混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地步了。

    据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单位来说,理想的配置是这样的:做事务性工作的最好是土象星座,踏实;做创意工作的最好是风象星座,有才;做产品和销售的优先火象星座,有冲劲;做组织和人事工作的最好是水相星座,自适应。

    这还只是一般情况泛泛而言,每一个深信星座的上司还会结合自己的星座看看相生相克的情况,且各个自有心得。有人就告诫我,逢双请绕行。后来我还真问了一个双子AB血型的同事是不是有分裂倾向,答曰:有时确实如此。做每个决定都不容易,各种天人交战,大练空明拳。

    老板挑员工,员工其实也在挑老板,我就听说过有人拿了录用通知后,多方打听老板的星座,打听明白了就不去了,说是“面对极品星座,要果断止损”。唉,这老板听了该有多么黯然神伤。

    关于星座的是是非非听多了,自然要想,星座到底可信吗?

    直到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本书名为《大数据的人类面孔》(The Human Face of Big Data), 不仅图片编辑手法有趣,更好玩的是提供了一个大数据的背景框架(作者Rick Smolan认为大数据有成为“人性仪表盘”的潜力)。看书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星座不也是大数据吗?

    要说大数据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980年,托夫勒便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近年来随着在商业上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当下更是炙手可热。

    今天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迷恋跟几个世纪以前人们对于显微镜的惊讶如出一辙。显微镜能让人们看到以前从来都无法看到的事物并对其进行测量,因而带来测量领域中的一场革命。MIT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Erik Brynjolfsson就说,数据测量就相当于是现代版的显微镜。凡走过的都会留下痕迹。今天,谷歌、微博、微信要对你的行为和情绪进行细节化测量,只是弹指一挥间。

    想想大数据的几个特点。

    不要精确性:在大数据时代,少量数据的错误和误差相对于海量数据显得微不足道。再怎样各种三妈巫婆的论述中总有几句话直击你心坎。

    不要因果/只求相关:大数据时代,只要构建的模型能够和历史数据相吻合且预测未来,那么这个模型就有理由一直用下去,并不需要对其进行解释。比如,豆瓣通过你看什么书就能猜你喜欢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甚至参加什么同城活动。看星座也要抱着这种心态。

    当然,正如我对“大数据无所不能”持保留态度一样,大数据不能准确预测,星座也一样。在每天都要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今天,星座能帮你把事情简单化,但这些条条框框反过来又会束缚你,显微镜里自有乾坤,但真实的世界更重要。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讨论星座时,请抱持娱乐的精神参与科学的讨论。顺便提醒,如果再有人在你名片上记下你的生日,不要以为他是要送你生日礼物,人家在收集大数据呢。(财富中文网)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