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近观欧洲

中英贸易为何在欧盟一枝独秀

赵永升 2013年02月26日

赵永升,财富中文网专栏作者,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本专栏聚焦欧洲经济、文化及中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2012年中英货物贸易达63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7.5%,出口和进口额都有所增长,在中国与欧盟主要贸易伙伴中一枝独秀。而如果中英货币互换协议在近期签署,将推动双边贸易更上一层楼。

    根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商处上月公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中英货物贸易额高达63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7.5%;去年中国对英国出口463亿美元,增长4.9%;自英国进口168亿美元,增长15.5%,增幅在中国与欧盟主要贸易伙伴中位居第一位。而中国与欧盟的其它成员国,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贸易同期都在下降。在去年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英贸易去年在欧盟成员国中“一枝独秀”。这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从英国本身来看,尽管它也是欧盟的一个重要成员国,但并没有加入欧元区。与欧盟大陆相比,英国所受欧债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中国产品在英市场份额总体保持稳定,机械、电子、塑料、家具和鞋类等出口产品所占份额均有所上升。而欧元区里的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等“南欧猪国”依然深陷危机无力翻身;纵然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欧盟最大经济体的德国,基本走出危机也就是去年的事情而已;更不用提作为欧盟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国,至今依然深陷泥潭之中。

    而且,由于欧债危机久而未决,欧元区的贸易政策总体趋向保守,在多个领域挑起了与中国的“贸易战”,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欧元区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业绩”。欧元区的支柱国家如德国和法国,均与中国有较强的贸易冲突。德国是光伏产品,法国是陶瓷产品,而英国没有此类的严重冲突,汽车、医药制品、化工产品和食品等对华出口强劲

    除此之外,如果从贸易的自身规律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英经贸发展的互补性极高,中英之间可在诸多领域互通有无。

    首先,金融业及其相关产业是英国的传统强项。去年3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宣布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5月17日,央行又发文宣布将在浙江省丽水市启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这两项举措间隔不到两个月时间,足见中国政府已经将金融改革提到了迫切的日程上来,急需先进的国际金融服务。迄今已有51家中国企业在伦敦证交所上市,市值近300亿美元。去年,建设银行首次在伦敦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汇丰银行宣布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英国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初现轮廓。上周五,英国央行表示即将与中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以推动双边贸易,引导投资并稳定国内金融体系。相信英国会在未来的数年乃至数十年内,在金融服务领域与中国展开多层面的深入合作。

    另外,在教育和培训领域,虽然英国教育的“短、平、快”模式也受到国内不少的质疑,但由于中国教育市场需求庞大,以及中国家庭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英国还将是中国学生一个极佳的留学首选之地。

    最后,从中英之间的直接投资来看,两国已互为颇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和“投资接受国”。2012年可谓是“中国对英投资年”,中国企业对英国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重在英国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来源地的作用。据统计,中国企业去年在英国完成投资并购(含参股)的项目共10宗,总金额超过80亿美元,而这个金额比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在英国投资并购金额的总和还要多。毋庸置疑,中国对英国投资并购已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同时,英国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地。截至去年11月,英对华直接投资达181亿美元,是欧盟内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仅次于德国的206亿美元。

    展望2013年,作为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英双方的多领域合作还有望进一步深化。同时,由于德、法等国与中国“贸易战”的可能性加大,极有可能出现中欧之间部分的“贸易真空”,英国可以趁机 “填空”。在欧盟诸国对华贸易的“赛跑”中,2013年英国很有可能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