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三城话本

香港是个大商场

严飞 2012年09月27日

严飞,学者、专栏作家,先后求学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曾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长期为两岸三地报刊媒体撰写文化评论、政论时评及书评。
在众多超巨型大冷气商场里面,没有历史、没有冷暖、没有四季。一层又一层,上上下下的电梯把你载到商品的云端,让你不自觉地落入消费主义的欲望陷阱中。

    在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莫过于各色各样的大型商场了。

    香港的商场,是全世界将吃穿住行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典型:走出家门,经过人行道就是商场,商场上层就是写字楼,底层就是地铁站,坐上地铁不到半个钟就可到中环、湾仔、铜锣湾,穿越拱廊通道就可到达另一座商场,或看电影,或听歌剧。

    面对这都市中无所不在的各式商场,你避无所避。长期在香港居住和任教,已经成为半个香港人的文化大家李欧梵,就曾在《又一城狂想曲》一书中记录道:“早上穿过商场到火车站,搭火车到中大教书,傍晚再从原路回来。周末或得闲时,则时常和老婆手拉手逛商场”。在这种“逛商场的生活方式”冲击下,李欧梵以德国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为自己的理论照明导师,从自身居住及生活环境出发,兴致昂然的开始在香港实施起自己的“拱廊研究计划”。

    班雅明被公认为对现代世人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他总爱在闲散、晃荡、慵懒中,行走于巴黎的旧街道,带着人文的目光去透达巴黎的底蕴。他在其《拱廊研究计划》(Arcades Project)中,以巴黎的Arcades(即现在的商场)作为出发点,透过与Arcades相关的建筑结构、设计风格、商业运作、社会现象等视角,分析工业革命以后的资本主义在巴黎的发展情况,借此去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走向。仿效班雅明的《拱廊研究计划》,李欧梵从自己逛商场的体验中提问到,又一城是否就是一种后现代的拱廊,代表着香港独有的城市特质和文化面貌呢?

    又一城是一座位于香港九龙塘的大型购物商场及写字楼大厦,该商场拥有多达七层的购物设施,每日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商家取名“又一城”,是想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文化意境。从“村”到“城”,小小一个字的改动,塑造出来的,早已经不是山明水秀的田园风景,而是一幅资本主义的理想国:上一层楼,转一层角,又是衣服店、珠宝店、家具店、餐厅、电影院,还有一座室内溜冰场。柳暗花明中,就是有意不要你走直路,让你将购物视散步,将购物变成全家周末消遣娱乐的生活习惯,从而不自觉地落入消费主义的欲望陷阱中。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与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写过一本《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的小书,书中他以拉斯维加斯为例,认为建筑本身不仅是现代主义眼中一种单纯的设计,也是一种象征性标志,可以影响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生活选择。以香港为例,整个城市建筑的基本格调,就是撇开以传统街道为主的方格系统,走堡垒式的中央巨型系统。而这其中,商场无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公众活动空间,在金钟太古广场、九龙塘又一城、尖沙咀海港城、铜锣湾希慎广场及众多超巨型大冷气商场里面,没有历史、没有冷暖、没有四季。一层又一层,上上下下的电梯把你载到商品的云端,目迷五色,耳乱五音,不知身在何处,只好意乱情迷地游走,不知不觉地走进商店,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商品的俘虏。

    “时至今日,购物成为有史以来最繁盛的时代,我们几乎是要作最大的挣扎才不购物。至于我们为什么要购物,其原因早已不再存在,不购物反而才是不正常”。李欧梵在其香港式的“拱廊研究计划”中,曾做过如此的总结。何止是香港,在我们身边一座座日益膨胀的都市里,那些密密麻麻眼花缭乱的大型商场,对于日益演化为商品“奴隶”的我们来说,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型商场通过地铁、商务搂、住宅区连接在一起,让身处其间的人们每一天都生活在商场中,填塞进焦灼、急切和满满的欲望,在一场早日晋升成为中产阶级的黄金梦中,一不留神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满手“战利品”、满身品牌符号,在商场的流连回转中将积累的财富转换为身份的标签。

    注:“香港是个大商场”其实是乐队My Little Airport最新一张专辑的专辑名,被作者借来套用到本文中。相信我的朋友阿P不会反对,因为其实我们所指的,都是一样的故事,无非他用演唱,我选择了文字。

我来点评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