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多平台阅读

微信订阅

杂志

申请纸刊赠阅

订阅每日电邮

移动应用

专栏 - 活法

管仲兴邦 (上)

吴仕逵 2011年08月08日

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吴仕逵,1996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文学史家骆玉明先生。曾任《沈阳新闻》主编、辽宁电视台《第一时间》主编、上海电视台《热点人物》制片人。现为北京麦瑞骨科医院心理咨询师,著有《学会正面思维》一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都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管鲍之交超越了这个天条。生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生在一起。

    从布衣到卿相,管仲的一生很传奇。一般人已经奉承他为春秋第一相了,但还有人说他被历史所低估,而清末的梁启超干脆说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家,没有之一。管仲究竟牛在哪里?梁启超高估他了吗?汉代刘向则说管仲是城阳之狗盗,天下之庸夫,刘向何出此言?

    管仲是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祖上曾是贵族,很小父亲就死了,与母亲相依为命。生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生在一起。管仲很幸运,和鲍叔牙是同乡,鲍叔牙大他2岁。两人从做商人起家,他们的第一份工作的性质--逐利--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

    如果不是鲍叔牙,其实管仲就毁了。从商,管仲多拿多占;从军,管仲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从政,管仲三次被罢免。这么一个各方面表现糟糕的人,鲍叔牙还坚持认为是个人才,一直维护他。大家都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管鲍之交超越了这个天条。因为鲍叔牙希望两人都一起做大人物,所以才在钱财上不斤斤计较。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管仲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鲍叔牙可能比孟子还早就认识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折磨他,所以对尴尬的管仲十分宽容。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未成年人成熟的力量。鲍叔牙是他的兄长,朋友,更像是老师。在鲍哥的正面引导之下,教学相长,两人都茁壮成长起来,只是各有所长,一人偏才,一人偏德。

    听说齐国工商立国,是商人云集的地方,他们来到齐国。经过多年历练,终于混出了人样,齐僖公拜管仲、鲍叔牙分别为二公子纠和三公子小白的师傅。两人既非大臣,也非贵族,僖公拜他们可不是私塾先生,而是帝王师。这说明,这个时候,两人的见识才学名望已经为王室所认可和倚重了。他俩没读万卷书,但走南闯北,行万里路,熟知各地的真实情况,有真才实学。如果他们去鲁国,用不用他们就很难说了。

    齐国政坛经过一系列残酷的高层洗牌之后,轮到避祸国外的二公子和三公子争夺王位了,昔日好友管仲和鲍叔牙随即处于两个敌对的阵营里。这场斗争,其实是两位智囊的决斗,有趣的的是,它更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谁先回到国内,谁就是王,后到者是臣,而且是罪臣。

    于是,管仲带人去拦截老三小白。冲突中,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衣钩,小白装死骗过管仲,抢先回国即位,就是桓公。奇怪,当时管仲为何不去检查一下?或者补射一箭?是疏忽大意还是故意放他还是当时没有那个实力?难道并非真要他死,只是要他不要那么快到齐国?想想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可没有这么轻松,亲兄弟也要提头来见。从政治上讲,管仲的这个错误是不能原谅的。

    老二一伙慢悠悠回去,听到新君即位,如雷轰顶,只好返回鲁国。胜利后的鲍叔牙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说服桓公拜管仲为相,并设计把管仲从鲁国要了回去。他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果还想王霸天下,那非用管仲不可。桓公志向高远,不计一箭之仇,在鲍叔牙的开导之下,化敌为臣。

    管仲的命确实好。鲁国谋士劝鲁庄公不要放管仲回齐国,说桓公不会杀他,庄公未听,就连齐国级别不高的边防人员也知道管仲不会被杀,管仲入境时还极力讨好。果然,一回到到齐国境内,就放了,到了首都,桓公还率众出城迎接。为什么众人有这样的判断?可见管鲍之间如铁的交情天下皆知。

    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有区别吗亲哥俩?管仲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任职的条件。作为败军之将,管仲提出的条件还都相当苛刻。条件一:地位必须在高子和国子之上。要知道,小白登上王位就是高子、国子拥立的结果,而管仲不仅无功而且有罪;条件二:必须有三个府邸。条件三:桓公要称管仲为仲父。韩非子解释说,即使凭借管仲的贤能,如果没有这样的地位,就不能使桓公称霸天下。

    桓公统统答应,他是要用射他衣钩的人,替他射天下。两人之前的争斗,就当是干部任用之前的考察。不打不相识,这样的考察无疑是最准确、最真实,也是最高级别的。

    管仲讨价还价的资本就是自己的才干,他狮子大开口,他又为齐国做了些什么呢?高子、国子这些人服他吗?鲍叔牙和桓公会不会看走眼呢?管仲后来的所作所为值得这些条件吗?

    (未完待续)

我来点评

相关稿件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财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