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海内外知名机构蜂拥宁德时代定增,胜算有多大?

海内外知名机构蜂拥宁德时代定增,胜算有多大?

陈燕 2022-06-24
作为投资人,想通过定增型资管产品参与打折买股票,不能仅仅看中某个成功案例,而要综合看看机构管理实力,历史同类产品的业绩,或者听听管理机构有没有从历史经验中有所成长,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下市场环境,产品锁定期等是否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则应该将定增作为一种策略、一种机会,而不是包装成一种独特的卖点或产品线,这样更符合市场容量和客观规律,落地起来也会更轻松。想要投资者平常心,很多时候,渠道和资管机构自身得先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带节奏。

6月22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公告披露定增结果,次日各路理财师刷屏这个消息,而这一天可谓天时地利,原本法定砸盘日的周四意外走出了烈日行情,在早盘稍作调整后各股指一路上扬,宁王也收于536.97元(+5.91%),创出了近期新高。收盘后,各路理财师又刷了一波存在感,纷纷表示获配机构已经浮盈23%(定增价410元/收盘价536元≈0.76)。其实,这样简单比划浮盈只是一种宣传和作秀,真正了解定增的规则,我们可能会对定增多一些平常心。

定向增发是上市公司向符合条件的少数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行为,这里少数特定投资者一般是指机构投资者,所以个人不能参与定增。按照规定,定增发行价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市价均价的80% 。所以参与定增是能“打折买股票”,但是这个折扣是有基准公允价的,不是私下磋商的。另外,定增获配的股票限售6个月,所以它也自带锁定期。这就意味着,参与定增的机构需要对标的公司目前及未来半年至一年的股价有预判能力,看好目前的低估和折扣,对盈利空间有足够的信心。

当然,对于顶级资管机构,我们相信他们确实在投资决策的胜率上完胜普通人。前后两次参与宁王定增的高瓴资本(HHLR 管理有限公司-HHLR 中国基金)在相关报道中被作为“精准的高抛低吸专业手法”的学习典范。2020年7月,高瓴资本参与宁德时代上一次增发,价格仅为161元/股,当时动用了100亿资金。到了2021年1月底,限售期满之时,宁德时代股价已越过400元大关,并且继续上涨。随后,高瓴资本就开始大手笔减持。如今,高瓴资本再次动用30亿,参与价格为410元/股,而这个价格距离前期高点已经回落40%。个人认为,高瓴用上一轮利润的一小部分来做这一轮,本身综合看就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这种玩法不是什么机构都能做的通用玩法,不具备可复制性。

同时获配本轮定增的海内外知名机构,像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国泰君安证券、泰康资产、睿远基金,是在这个时点仍然看好宁德时代未来成长性更多一点。这里面自然各有各的逻辑,有待市场去检验。

毕竟资本市场瞬息万变。两年前,宁王才不到200元/股,现如今是536元/股的价格,谁又知道半年或一年后呢?即便公司如期成长,也还有宏观、海外等各种因素扰动,资本市场从来不是线性可以预测的,无法提前预期的黑天鹅让知名投资机构折损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我们只能说这些知名投资机构的胜率高于普通人,但不能认为他们百分百看对,或者百分百盈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获配机构中还有国内公募的“定增王”财通基金。确实财通基金过往曾经以擅长定增著名,在2015-2018年间财通基金发行过很多定增专户,起初吃到了定增的红利(折扣买股+市场向上),后来随着规模扩大,参与定增的标的只能不断放宽,随后市场陷入整体的漫长调整,泥沙俱下,折扣安全垫不够高,导致很多产品浮亏,更因为那些产品都设有了存续期限,在存续期到期时按照基金合同必须清算,导致未能等到2019-2020年市场恢复元气就要在浮亏状态下割肉清盘,伤了很多客户。我们不能说财通在定增上不专业,只能说在定增策略最热时其没有警惕市场周期,过高估计了自身的管理半径,扩张的冲动蒙蔽了理性的双眼,投资者同样又是犯了“哪儿热往哪儿挤”的大忌。

所以作为投资人,想通过定增型资管产品参与打折买股票,不能仅仅看中某个成功案例,而要综合看看机构管理实力,历史同类产品的业绩,或者听听管理机构有没有从历史经验中有所成长,同时还要综合评估下市场环境,产品锁定期等是否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总之要放平心态,毕竟时至今日,应该没有什么宝藏类产品是刚刚被发掘,导致我们急不可耐要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所有玩法都有人玩过,只是自己之前不了解而已。了解清楚再行动,大概率不会错过一个亿,而是拯救不必要的损失。

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则应该将定增作为一种策略、一种机会,而不是包装成一种独特的卖点或产品线,这样更符合市场容量和客观规律,落地起来也会更轻松。这次,睿远基金和国泰君安证券等机构应该都是旗下产品拿出部分头寸参与一下。对旗下具体哪些产品产生多少贡献,是正向还是负向,现在宣传还为时尚早。想要投资者平常心,很多时候,渠道和资管机构自身得先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带节奏。从长期利益看,客户、渠道与资管机构最终还是一根绳的。(财富中文网)

作者陈燕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与财富管理时代共同进化的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