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2021年,我们共同参与的21场大讨论

2021年,我们共同参与的21场大讨论

财富中文网 2022-01-25
热点、焦点、槽点,那些曾让我们受挫、不安或充满期待的时刻。

2021年,和世界一道,中国人迈入与新冠大流行搏斗的第二年。疫苗点燃的希望,与病毒偷袭引发的焦虑,交织成了国人这一年情绪的底色。与此同时,我们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一种日益强大的不确定感。从越发频繁的极端天气,到苏伊士运河上的一次事故,从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到一个城市的防疫措施,都成了可以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时代的沙”。政策的变化可以在几个月内让一个行业由盛转衰,技术和资本又可以在一夜之间制造出全新的概念和财富。价值重塑带来的困惑和焦虑体现在,几乎在一切议题上,我们都难以凝聚共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放弃对重大议题展开公共对话。在过去一年,财富Plus记录下了发生在中国人身边的几乎所有重大商业议题,并邀请分析师、学者、资深从业者就每个议题发表专业意见,试图从纷乱的杂音中辨析时代的脉搏。从这些充满洞见、偶尔火光四射的意见中,我们总结出2021年我们共同参与过的21场大讨论,希望能带你迅速回顾这一年中发生的、将对中国商业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及其意义,为这个时代作注。

1. 中国反垄断监管会不会伤及互联网创业精神?

2021年,将被记录为中国的反垄断大年。无论是阿里巴巴收到的182亿元天价罚单,还是更多反垄法律法规的出台,都表明中国政府对于资本扩张和互联网平台更严格的监管态度,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野蛮生长的终结。强监管无疑会让互联网上的经济活动更加规范与公平,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它是否会伤及在中国各经济部门中最具创新精神、资本也最为活跃的互联网领域,让创业者们裹足不前?

2. 对中国公司而言,赴美上市是否依然是个选择?

2021年年中,滴滴赴美上市数日之内,就遭遇史上最严厉的网络安全监管,旗下25款App全面下架。此后中国发布监管新规,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通过网络安全审查。这让自新世纪以来已非常通畅的中国公司赴美上市之路几乎被拦腰截断。与此同时,美国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日趋严厉,已迫使不少中概股从美国退市。这对A股与港股或是利好,但池阔水深的美国资本市场对全球创业者吸引力依旧。中国科技公司要如何重新赢得两国监管者的信任?面对中美金融脱钩之势,它们又该如何自救?

3. 2021年几乎“团灭”的教培业,是否值得同情?

2021年“双减政策”的推出,敲响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教培行业的丧钟。苦教培久矣的人们拍手称快,认为切掉了一个社会毒瘤,但对无数教培从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则是寒流突降。教培业巨头股价腰斩,纷纷通过裁员和增设业务条线来勉力营生,不少中小公司直接关门跑路。学生与家长必须重新规划学习时间,学校和老师们需要承担起更多职责。一个行业遭遇的政策阻击,让从业者面对职业断崖,也将深刻改变中国的教育生态,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能让中国的教育更优质、更公平吗?

4. 该不该让疫苗厂商赚钱?

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尤其是奥密克戎变种出现后,疫苗巩固了它作为首要保护者的角色,相应地,疫苗研发与生产企业也获取了高额利润。在一场全球规模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于疫苗与药物,应当首先强调其商品性还是公益性,再一次成为讨论焦点。疫苗价格偏高,会影响低收入国家的推广接种,进而延宕全球防疫进程,而豁免专利,让更多厂商加入生产以提高供给,则会打击制药公司的创新意愿。如何实现两全,是这场大流行留给我们的一个重大深远的议题。

5. 一年蒸发6000亿美元后,中概股是否可以抄底了?

2021年,监管重锤下的中概股成为市场弃儿,哀鸿一片。到年底,中国证监会称,满足合规要求的VIE架构企业备案后可以赴境外上市。这是否意味着抄底中概股的时机终于来临?2021年的这轮大跌,除了监管因素,是否也因为,市场在给前几年中概股暴涨的股价挤水分?长期看,中国内需的基本盘还在,而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平台公司已深度介入中国人的日常经济活动。这些因素曾长期支撑市场对中概股的信心,但眼下,它们的说服力似乎弱了不少。

6. 自动驾驶的车来了,你敢不敢坐?

2021年11月,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在北京正式启动,自动驾驶出租车进入普通人生活。尽管驾驶员位置依旧坐着一名安全员,但他并不主动干预任何操作。可以展望,不久之后,完全自动驾驶、连安全员也没有的车辆将会穿行在城市街头。不论技术如何推进,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恐怕是乘客的惧怕心理。在它大规模商用之前,还有一系列商业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如果出现事故,谁来负责?

7. 跨界造车靠谱吗?

2021年3月,雷军宣布小米将全资造车。在此之前,华为、百度等公司已深度介入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兴起,让科技公司看到了跨界造车的机会;过去五年中,蔚来、小鹏、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更让它们看到了希望。但汽车制造的特殊性在于,产业链条极长,且供应链与人才还牢牢掌握在传统车厂手中。在这场以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新兴势力与传统巨头们的大战中,谁能笑到最后?

8. 直播带货的风口过了吗?

在直播“一姐”被课以重罚后,对带货主播的查税正大面积铺开。就算监管无意消灭这个新兴行业,也已无疑重创了它的声誉与商业模式。直播带货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的讨论再次兴起。能否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看待直播带货?在这种商业模式中,谁是受益者,谁是受损者?直播创造的看似巨大的销售收入,应当如何在厂家、平台、主播与消费者之间更公平地分配?这些被喧嚣吵闹的直播暂时屏蔽的问题,到了我们认真讨论的时刻。

9. 全球供应链危机,谁来背锅?

新冠疫情延续至第二年,全球供应链爆发了一场“完美风暴”。有人认为,疫情下短期的市场需求反弹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直接导致供应链系统瘀滞不前。但也有人认为,新冠疫情、去全球化、货币宽松政策引发的成本上升、大离职潮、极端天气增多、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爆发等综合因素的叠加影响,才是这场空前危机的深层原因。这场风暴中唯一的受益者是航运公司。全球货柜轮运价飙涨,某海运公司的员工领到了40个月年终奖。供应链危机,只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的缩影。即使疫情退去,全球供应链的模样恐怕也很难回到从前。

10. 中国女性到底是不愿生,还是不敢生?

“全面二孩”政策后续乏力,2021年出台的“三孩政策”能否扭转中国出生人口数量连续多年下降的状况,解决人口结构问题?近日有学者建言,通过增发货币来建立生育鼓励基金,似乎多发钱,大家就会多生娃。但事实恐怕不是这么简单。生育基金、产假、育儿假就足以刺激中国女性的生育意愿了吗?还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支持和激励措施,才能减轻女性遭受的“生育惩罚”和弥补家庭的养育成本,让那些其实有生育意愿的女性,真的敢生?

11. 延迟退休,我还能有幸福的晚年吗?

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低的大背景下,延迟退休已是中国70后、80后无法避免的未来。而现状是,我国多地社会保险基金已经告急,养老金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都偏薄弱。养老金能否顺利到手,已经成为挂在许多国人心头的悬念。对于大部分在职者来说,未来无可避免地要更多依赖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来获得养老生活的保障,即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养老金制度。如何保障晚年的生活品质?除了靠国家靠企业,还得靠自己未雨绸缪。

12. 银行理财不再保本,基金信仰也开始崩塌,老百姓的钱要怎么投?

这是一个投资大搬家的时代。“房住不炒”让房地产投资属性急剧弱化,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也不再保本,资金从这些领域转向资本市场的趋势已不可逆,公募基金这两年的大爆发就是明证。不过,基金在2021年大起大落,投资者亏多赚少,对它的热情开始降温。老百姓到底要怎么投资才能实现保值增值?研究显示,配置5-8只不同风格的基金足够分散下行风险。但问题是,你有空“做功课”吗?还是打算寻求基金投顾来作为自己的“投资管家”?

13. 房地产税会导致房价大幅下跌吗?

2021年10月,人大通过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的决定,预计今年将会正式公布试点地区及征税细则。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试点地区可能会选择深圳、杭州、苏州、海南等省市。房地产税目的之一,是通过增加持有多套房屋的成本来平抑房价,短期肯定利空房价。但房价走势长期仍取决于供需关系。按“长期看人口”的原则,房价的区域分化将会进一步加剧,而非简单地整体下跌。因此真正的问题是,房地产税会导致哪些地区房价深度下跌?

14. 从“精神鸦片”到“为国争光”:游戏行业该不该被鞭挞?

2021年,网络游戏被批为“精神鸦片”,最严厉“防沉迷”新规出台,游戏版号停发。也在这一年,英雄联盟中国战队在EDG夺冠引发全民热捧,电竞正式入选杭州亚运会。“精神鸦片”与“为国争光”,就这样奇妙地同时发生在了游戏业身上。青少年沉迷游戏,是各国都面临的社会难题。拯救孩子,是否需要消灭一个产业?如何约束游戏厂商开发成瘾、“氪金”的游戏产品,又不破坏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非常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15. 互联网平台公司是否危及到了我们的个人数据安全?

2021年年中,滴滴被安全审查及全面下架事件,让数据安全一夜成为中国互联网监管主题词之一。随着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逐步“接管”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如何收集、存储、使用用户的个人数据,成为各国政府监管的重点。曾被形容为乐于“以隐私换取便利”的中国网民们,也已清楚意识到个人数据的价值及其被滥用的风险。围绕“谁能使用个人数据并从中获益”,企业、政府和用户之间的博弈,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主题。

16. 元宇宙是个新风口还是大噱头?

以脸书改名“Meta”为标志,2021年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不仅多家国内外大公司斥巨资入局,众多初创公司也因与元宇宙概念相关而获得资本的倍加青睐。但认为目前技术过于初级、噱头大于实质的也大有人在。对于元宇宙将把人类带向何方的哲学思考也开始兴起:我们的虚拟分身和现实的自己是什么关系?元宇宙寄托了人类永恒的“乌托邦情结”吗?当我们满足于遁入“元宇宙”,我们还有向外征服星辰大海的动力吗?

17. NFT是“平民致富快车”,还是新一轮“割韭菜”?

NFT作为基于区款链技术的一种数字确权凭证,在2021年与“元宇宙”一道,“破圈”成为现象级的热门概念。在“万物皆可NFT”的口号声中,首先借其之势成为资本追逐对象的是艺术品,不论一首歌还是一个头像,一经NFT确权,身价都会几何级暴涨。有观点认为,NFT技术的去中心、民主化属性,让它为默默无闻的内容创作者和平民投资者开辟了致富途经,但反对者认为,这个市场已迅速被大资本和大平台把持,普通投资者只会沦为韭菜。

18. 眯眯眼是不是一种冒犯?

从摄影师陈漫的作品,到三只松鼠的平面广告,再到热门国产动画片《雄狮少年》,“眯眯眼”争议一波接一波,成为2021年最挑逗中国人情绪的文化议题。许多深感被冒犯的国人认为,“眯眯眼”反映的是西方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试图消除一种刻板印象时,我们有没有落入另一种——事实上同样来自西方——的刻板印象,即双眼皮大眼睛才是美?在重新争夺对美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更多元、更宽容、避免自我制造敌人?

19. 互联网大厂,还是年轻人就业的好选择吗?

互联网大厂一度是中国年轻人的理想职业选择,但它们的形象在2021年遭遇了多次挑战。先是“996”工作制引起热议,之后有阿里女员工遭性侵案,年底各厂又掀起一轮裁员热潮。这都让年轻人意识到,现实中的大厂与他们理想的职业环境存在距离。高薪就值得我们割舍大量私人时间吗?放弃大厂,其他工作真的能更好吗?被裁员伤过的年轻人,是否会回归“编制崇拜”?内卷环境下,每个职业选择的背后,都暗藏着多重利弊权衡。

20. “环保外交”,能拯救中美关系吗?

COP 26取得的最大的意外之喜,是中美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碳排放国,在会上签署《中美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宣布将在未来10年共同减少甲烷排放、保护森林和逐步淘汰煤炭。中美能超越在经贸、安全、政治领域的紧张冲突,在气候领域携手,让外界看到了两国局势缓和的迹象,也因此有了继“熊猫外交”、“乒乓外交”之后,两国将展开“环保外交”之说。环境是否会取代经贸,成为中美关系新的“压舱石”?我们只能说,在环境议题上,这两个大国的一举一动影响的不是两国关系,而是全人类的命运。

21. COP26后,地球离毁灭远了一点吗?

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被视作地球环境在不可逆转地崩塌之前,人类挽救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主办方和科学家们反复告诉我们,气候变化的深远影响远比新冠疫情更糟糕。然而,这次大会最多只能算取得了象征性的胜利——各国对1.5℃控温目标首次达成了共识,但以目前各国减排情况看,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控温在2℃呢?地球还能居住,但环境要险恶得多,全球面临缺水危机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如果按照现在的排放速度,到世纪末时地球将升温2.7℃,我们的后代将生活在“灾难大片”中。恐惧正代替雄心,成为迫使人类做出行动的最大动力。

这些话题,是否也曾牵动你的心?你是否也想加入讨论?欢迎来到财富Plus,发表你的感受和洞见。(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