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脉脉的匿名社交,最终伤害了谁?

脉脉的匿名社交,最终伤害了谁?

杨安琪 2021-01-15
因为“流言”获得了“流量”,就该为流言负责。

脉脉的匿名社区成为漩涡之地。

一周前,一位拼多多前员工称,自己因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随即在脉脉匿名板块发布现场照片,随后被拼多多辞退。

此后拼多多发布声明表示,并非因为该员工在匿名社区发布了“救护车照片”,而是公司事后调查发现,该员工多次在这一匿名社区发布带有明显恶意的“极端言论”,违反了员工手册中双方约定的行为规范,于是决定与其解约。

在这个“罗生门”里,各自表达不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拥有匿名社区的脉脉成为双方共同的交集。

几乎在同一时间,B站起诉脉脉。B站称,脉脉社区中名为“哔哩哔哩员工”账号评论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该评论被设为热门评论并引发转发和引用。B站表示,脉脉公司利用伪造、虚假注册的“哔哩哔哩员工”帐号发表不实言论,其加V认证使公众误以为是B站真实员工,提高了该评论的可信赖度,构成商业诋毁,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最终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脉脉关联公司淘友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万元及合理费用10万元,并发布相关声明以消除影响。

我曾经采访过脉脉创始人林凡。他自称不用微信,深信脉脉足以满足他的社交需求。和其他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一样,林凡追求增长,脉脉实际上也实现了他的目标:艾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其用户注册量突破1.1亿。

但脉脉匿名社区一直被外界诟病。简单来说,用户的真实信息只有脉脉知道,而且用户穿上“匿名”的外衣,便可以在平台畅所欲言。

同为职场社交公司的领英与脉脉持完全不同观点。领英中国区总裁陆坚在2019年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职场关系的建立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而匿名大大削弱了信任的基础;其次,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外看,匿名社区的存在为一些不负责任甚至违法的行为提供了便利,从泄露公司机密,到侵犯他人隐私,再到恶意诽谤都有发生。

美国匿名社交鼻祖 Secret与脉脉的一些功能似乎可以比较。自2014年年初上线起,Secret 在App Store的排行榜上出现过急速的上升。但同年8月,这款产品的排名就已经暴跌到了1500名开外。

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大卫•贝陶( David Byttow)在创业之初表示:“我觉得讽刺挖苦、恶语中伤和粗俗内容对社会没有益处,而造谣诽谤和检举揭发之间有着鲜明的界线。但是我们不会监控信息的真假,而是会让人们注意言辞方式。”

但就在一年之后的2015年4月,大卫•贝陶宣布关闭公司,将融资返还给投资者,因为“Secret未能展现我当初成立这家公司时所构想的愿景” 他撰文称,自己无法解决娱乐匿名应用的可持续问题。

陆坚曾经透露,在他与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先生的一次交谈中,霍夫曼告诉陆坚为什么自创立起就坚持做实名社区。他说:“在领英这样一个会员使用实名展示真实职业档案的社交平台,如果允许匿名就意味着会员可能会有分裂的多重身份:一个实名的光鲜职场人和一个或多个匿名马甲。这种同一个人以不同身份在平台上交往和发声的做法,不仅违反我们的职场价值观,而且会毁掉会员对平台的信任。”

不可否认,人的天性就是对流言蜚语感兴趣,如果一个平台为这些流言蜚语提供了发泄的场合,并以此获得流量,就要为这种流言负责。更何况这是一个关于职场的平台,受到流言伤害的可能不只是员工,而是整个公司。

或许受伤害的,还有平台本身。(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