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世界地球日:石油暴跌与气候危机“守夜人”

杨安琪
2020-04-22

解决环境问题和解决新冠疫情问题其实有诸多相通之处。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仿佛是一个隐喻:今天是“世界地球日”,而前一天,石油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暴跌,每桶石油价格甚至降到负37美元。

如果有朝一日石油真的成为了一种价格为负数的能源而失去价值,或许正是它将被抛弃的时刻,但显然这一刻并未到来,这个“见证历史”的时刻只是由新冠疫情引发的一场经济危机导致的结果。

三个月前,没有人会想到油价跌破至此,更没人会预料到全球社会经济会因为一场瘟疫而停滞。

当二十一世纪走完第二个10年,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太空探索成为主旋律,人类自以为即将完成从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的进化时,却突然发现,在为了谋发展可以牺牲的生态面前,当代人和前人一样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更加脆弱。

疫情与气候变化

新冠病毒全球爆发以来,关于疫情与环境的讨论从未停止。

一方面,人们观测到,因为隔离与封城,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据BBC报道,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的空气质量显著提升。以意大利北部和美国纽约为代表的地区,空气中二氧化氮的含量明显降低,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同比减少了近一半,这恐怕是疫情带来的为数不多的“好消息”。

但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生物栖息地的“掠夺”和多样性的影响,正在使越来越多的病原体选择人类作为中间宿主,间接提升了新型病毒传播的概率。换言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远比我们预料到的深远与持久。

此外,疫情和气候变化这类“非线性危机”的发展过程和带来的结果都具有相似性:初期平稳,缓慢爬升,在超过一个阈值(比如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即引发系统的崩溃和全局性危机,通过全球网络的放大作用,将会使地方性危机升级为全球性危机速度加倍。

乐观的是,鉴于两者的相似性,解决疫情的经验或许可以为气候问题治理提供新的路径与机会。

全球共抗疫情是一场应对气候变化的“小型演习”,如果不从演习中吸取经验并立刻采取行动,气候变化将成为下一场更大和更持久的危机。

第一个经验是,在这场演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一开始的“事不关己、大门紧闭”到后来的“恐慌蔓延、争抢资源”,再到如今的“经验分享,共通战役”——将会促使各国在反思自身社会治理的同时,去思考全球如何携手理性应对。

从短期的大流行病到长期的气候变化,或许国际社会将逐渐意识到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应对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系统性的全球问题。未来几个月国际合作的经验,或许会为协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新的路径。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一篇名为《气候危机没有疫苗》文中表达的一个观点是:针对疫情和气候变化这类“非线性危机”,早期预防的成本要远低于后期治理的成本。如果人们足够重视科学家与医学专家的警告与建议,疫情的发展或许不止于此。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也是同理。

气候危机需要“守夜人”

“病毒导致的全球疫情最终可以通过疫苗研发来解决,然而当气候和生态危机不可逆转的爆发时,人类却拿不出疫苗,只能听任文明陷入浩劫。”张雷在文章中如此呼吁,相比新冠病毒而言,气候危机可能更为严峻。

丽贝卡·科斯塔在《守夜人的钟声》中列举了玛雅、高棉、罗马文明断崖式的崩溃,并指出人类希望通过短期措施来缓解长期危机,不过是饮鸩止渴的妄想。所以她呼吁,人们需要对危险格外敏感的“守夜人”敲响更鼓,呼唤人们从梦中醒来,及早准备应对大祸临头。

从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到非政府组织,“守夜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敲响警钟。而还有一类“守夜人”,在不断发出警报的同时,也在努力试图解决这种问题,他们就是企业家。

早在2015年,比尔·盖茨、马云等全球商业领袖在当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创立了一个名为"突破能源联盟"的组织,成立这个联盟的目的是集合政府与企业的力量,找到除了风能、太阳能以外更多零碳排放能源的可能,并从技术上找到更多阻止全球变暖的方法。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经表示,企业家的终极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为了解决空气污染和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他以电池为原点,构造了一个产业王国,并且不断向全球输出这种解决办法。

比较而言,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则更为激进。他的想法不仅仅停留在电动车如此简单,同时也在试图进行太空探索,为人类寻找一片新的净土,有一种“一切应该重新开始”的向往。

张雷曾在一次谈话中说驱动自己不断向前的动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希望看到这些明媚的阳光、清新的风,变成驱动的动力——它们无处不在,用之不竭,它们是丰富的、低价的、美好的。”

如果回归现实中,一个全球认同的趋势是:加速推进零碳经济,才是预防长期气候危机、减少短期生存危机的关键。

2019年年底,新任的欧盟主席推出了European Green Deal(“绿色新政”),为欧盟在2050年实现零碳提出了一个庞大的立法框架,将碳成本即环境治理成本考虑在内。此前,全球碳减排的目标之所以迟迟难以落地,主要是因为长期回报率难抵短期经济增长的诱惑。经过此次流行病危机,各个国家“短视”的思维方式或许会有所改变,会从未来灾难的巨大损失来重新思考当下的成本计算方式,将气候灾难的“贴现率”计算在内。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作为巴黎协定的签字国,中国承诺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同时提出了要向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转型,建立低碳经济。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明确提出国家将“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指出了清洁化、低碳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另外,不要忘记,科技永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身处一个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时代,本次疫情中,远程办公、无接触商业、智能运维的全球演练,也将加速各个经济体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应对下一次全球性危机的韧性。“疫情大考”或许也成为了实现可持续与数字化转型的良机。

张雷表示,2020年到2030年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关键的十年——如果到了2030年,在同气候变化的这场战争中,可再生能源不能获得决定性胜利,人类将没有机会在2050年实现“零碳”。因此,未来十年也是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智能物联科技为代表的清洁技术大有可为的十年。通过持续创新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最终成本,是企业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能提供的最强劲的装备和最有效的武器。(财富中文网)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