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一份迟到的感悟

一份迟到的感悟

王晓雄 2019-01-31
医者,救死扶伤,对其说一声“谢谢”是天经地义。然而这位耄耋之年的医生却表达了他对患者的一声“感谢”,道出了他行医五十余载的深刻感悟。

在生命的舞台上,我一直认为医生扮演着“给予者”的角色,医生为患者治病,甚至给患者“第二次生命”,患者因此感恩医生,对医生说一声“谢谢”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当医生久了,人老了,喜欢回想,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却有了新的感悟。我逐渐推翻了单向感恩的片面理解,认识到医生不仅仅是“给予者”,同时也是“获益者”,也应该对患者说一声“谢谢”。这种医患间的双向感恩关系恰恰是䢖立新型医患关系的人文修养基础。

我当医生,纯属偶然。1956年的春天,临近高中毕业,我的梦想是考上清华大学当建筑师,但是我深知,即使考上了大学,我的家境也不允许我去上!不久,传来了好消息,军校来招生啦!我报了名,没有想到我被选中了,进了军医大学,从此,开始了我的从医之路。

我从未想过要当医生,不喜欢学医,尤其是基础课学习阶段。记得有一次解剖学考试,考题之一是写出听小骨各个突和凹陷的名称,我从未见过我们身体里这块太小太小的骨头,我也不知道背这有什么用,但是我答对了,我只是凭着记忆,背下了书中的那张表格,得了满分!

枯燥的三年基础课结束了,开始了临床课的学习和见习。有一天,我和几个同学到心内科看一个病人,女性,18岁,因为腹泻输液过快过量,造成了心力衰竭,心脏极度扩大。当我走到病床旁时,她一把抓住了我的手,以渴望的眼神对我们说:“我不想死!救救我!我不想死!我还年轻!”三天后,我们得知她死亡的消息,她才18岁啊!她那双向医生求救的眼神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面对的是病人,既然学了医,就要有责任担当,病人把生命的希望都托付给了你,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当个好医生。

1962年我当上了外科医生,当我第一次微微颤抖地拿起手术刀的时候,老医生就告诉我,刚开始当外科医生的时候胆子都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胆子就大了,而且越来越大,终于碰钉子了!从此胆子又变小了,外科医生就是在这个过程的反复中逐渐成长、逐渐成熟的。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我能成为一位有经验的专家,除了上级医师和同事们的帮助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良师益友——我的无数个病人,我从他们身上得到了锻炼、获取了经验,从医生在他们身上所犯的错误或者不足中吸取了教训,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病人,对病人说一声“谢谢”吗?

记得刚当泌尿外科医生时,遇到膀胱癌病人需要膀胱切除时,都需要尿流改道,不管是输尿管皮肤造瘘还是回肠膀胱术,都是在肚皮上走尿,病人需要佩戴尿袋子,尽管用心维护,仍有异味,不敢笑,不敢与人近距离,病人身心倍受痛苦,以至于有一本老的泌尿外科专业书中用粗大的字表达了病人的感受“我宁可死,也决不在肚皮上流尿!”为此,许多病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83 年,我在日本看到一位专家刚从美国学回来一种叫“可控回肠膀胱”的手术,术后虽然仍有腹壁回肠造口,需要从造口定期插管排尿,但造口不流尿,不需要佩戴尿袋,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手术很复杂,当时我也没有完全看懂,回国后我查阅相关资料,反复思考、反复动物实验,不久就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展了可控回肠膀胱手术。但是后来发现病人并不满意,腹壁仍有造口,成了病人的沉重负担,这种不满意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逼迫我不停地思考和进行临床研究,终于完成了用带血管蒂的游离阑尾,小头剪开插入做好了的回肠储尿袋,大头与剪开的肚脐吻合。手术后病人看着自己的肚皮,笑了!因为他的肚皮和正常人一样,看不到造口。后来,在与病人的交流中发现,病人仍不满意,因为每天需要多次从肚脐插管排尿。病人的不满意,我记在了心里,想着改变!有一天,我看到了一篇国外开展回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报道,也就是说在膀胱被切除后的原位,构建一个回肠储尿袋,上与输尿管吻合,下与尿道断端吻合,手术后病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从尿道排尿,这是医生和病人共同期待的结果。当然手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适应症。为了预防尿液返流到肾脏,造成肾脏功能损害,通过动物实验,我创建了应用回肠纵形折叠抗返流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到了回肠原位新膀胱的手术中。回顾这段经历,可以清楚地看到病人的不满意一直是我临床研究的动力,离开了病人,哪来的这些进步!离开了病人,哪来的论文中的“首例”、“第一”!离开了病人,哪来的与临床相关的“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甚至头上的某些光环。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大会诊,有一位中年妇女患下腹及盆腔偏左侧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需要由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血管外科等多个学科联合完成切除手术。在显示影像学资料时,我注意到与“肿瘤”同侧的输尿管的走行路径是正常的,于是我向主持人要求看病人,通过问病史,了解到三个多月前曾经做过输尿管镜检查,但因中途受阻失败告终,接着连续尿了三天血。我回到会诊室,否定了“恶性肿瘤”的诊断,提出可能是输尿管损伤,长期缓慢漏尿所造成的后果。建议取消手术,放置左输尿管引流观察,果然,囊实性肿物逐渐缩小,治愈出院。我的正确判断来自熟悉正常输尿管走行,熟悉患腹膜后肿瘤以后的输尿管走行变异,而这种“熟悉”,是从我的病人上万份影像资料中学到的,是病人给了我丰富的临床经验!

老了老了,还遇到了这样一个病人:经过多种影像学检查发现左肾周脂肪囊内有一个4.6cm 的囊实性肿物,有报告说“性质待定”,有报告说“不除外肿瘤可能”。我凭经验认为此部位罕见恶性肿瘤,肾周脓肿倒不能除外,建议短期观察,结果肿物直径逐月缩小至1.9cm,就在我认为我的诊断可能是正确的时候,复查肿物又增大到了2.4cm,并且出现了一些肿瘤迹象,决定手术探查切除,病理证实为脂肪肉瘤。我对这个病例思考了很久,逐渐对自己和医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直以为像我这样的老医生,干了五十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吃老本在临床上也能应对自如。的确,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医学具有不容轻视的经验性,包括经验性的临床思维和经验性的临床判断能力,强调临床经验在现代医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医学在发展,疾病在变化,疾病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性让疾病的临床表现在不断地变异,使过去的经验产生了局限性,因此,作为医生,即使临床经验很丰富,但在每一个病人面前永远都需要保持谨慎,需要从病人那里不断补充新经验、新知识,病人是我永远的老师!

回顾一生,从不愿意学医到要立志当个好医生,从微微颤抖的手拿手术刀到成为成熟的外科医生,成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我要感谢的人很多,但是绝对不要忘记感谢最应该感谢的人——我的病人!

感恩是情感的一扇窗,打开它,光彩流溢,温暖芬芳。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去服务病人,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强的责任心,更大的医事本领,更多的创新动力和更高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王晓雄,男,1937年9月出生,籍贯杭州,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技术级一级,中央保健会诊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别津贴。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