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铁姆肯转型:轴承巨头再发力

铁姆肯转型:轴承巨头再发力

刘聪 2014年11月27日
访铁姆肯公司中国区总裁施博胜

图片:Chad Ingraham

《财富》(中文版)-- 近年来,市场需求长期低迷、产能严重过剩、能源缺口日益增大等成为全球工业特别是设备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另一方面,中国结构化改革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深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在全球经济发展版图中保持着醒目而独特的市场地位。在此大环境下,作为全球领先的摩擦管理和动力传动解决方案提供商,2013年9月,铁姆肯公司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宣布将旗下的钢材与轴承和动力传动业务进行分拆,创建两家上市公司,于2014年6月完成。

    根据这项计划,新成立的铁姆肯钢材公司将在完成拆分之后作为独立的上市公司运营,估计年收入约为17亿美元。而轴承和动力传动(B&PT)业务将留为铁姆肯公司继续运营,后者估计年收入约为34亿美元。拆分之后,两家独立的公司将继续在其各自的核心市场推进其独特的增长战略,贯彻铁姆肯公司在完成前期业务转型后的商业模式。

    毫无疑问,主动进行业务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商业环境的重重挑战,为公司的百年基业寻求更为持续性的发展。分拆之后的轴承和动力传动公司希望能继续保持公司在创业阶段的活力与激情,并重新审视属于自己的各种成功机遇。

    施博胜(Peter M. Sproson)自2012年开始担任铁姆肯公司中国区总裁。过去两年,他的首要任务是带领中国团队不断适应本地市场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变化,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初次见面时,第16号强热带风暴“凤凰”台风正从上海过境。施博胜由于飞机晚点,刚刚好赶在采访前到达了办公室,然而他却迅速在半小时内完成了重要电话会议、处理紧急事务的工作,然后意气风发地出现在记者面前,丝毫看不出疲惫之意。施博胜身着酒红色笔挺的西装,谈吐有力、反应敏捷,话语间还常会带着一些小幽默。这与人们印象中常有的“刻板”英国人形象似乎有着不小的差别。

    沟通伊始,施博胜便很清晰地强调,中国是铁姆肯公司的第一战略高地,也是铁姆肯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超过20年,而从过去10年来看,铁姆肯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年均增速超过20%,未来这片沃土仍然蕴含无限可能。

    而在施博胜看来,铁姆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于广泛的工业市场,具有成熟而成功的业务模式。这使得公司在进入中国后,能够将其卓有成效的业务模式逐步移植到中国,再结合中国本土市场的特性,从而收获了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

    但是在过去几年中,这一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全球的钢材、水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发展步调放缓,中国的GDP增速也趋于平稳,新兴市场的巨量增长似乎势头不再。“对于我们来说,摆在眼前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应对这种市场变化,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获得持续的成功。”施博胜对此挑战也有过相当深刻的思索。

    自1899年创建,铁姆肯公司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亦逐步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商到解决方案提供者与技术型公司的转型。特别是在过去几年,通过多样化和扩大市场与产品线、战略与增长型并购等措施,铁姆肯公司完成了新一轮的业务转型。与此同时,施博胜也带领中国团队与总部保持高度一致,将目光锁定在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市场上,通过不断寻找更加符合本地实际的技术与服务,帮助本地客户解决内在提升生产力、外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我们看好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以及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成长,这对发挥我们的优势非常有利。”最近几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等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风能、光伏等新能源蓬勃兴盛,都为在轴承及传动系统方面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铁姆肯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例如2010年,国内风机领先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就与铁姆肯公司签订了总价值约为2,600万美元的订单,为其1.5兆瓦及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采购铁姆肯公司的风机轴承和相关技术服务。

    从另一方面讲,施博胜也认为当前中国钢铁或者水泥行业的过剩现象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中国工业、城镇化发展中原材料的消耗是市场刚需,只要在产品质量、节能减排、沟通供需方面做好工作,未来他们也将是非常乐观的行业。”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