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迈克尔·波特永不言退

迈克尔·波特永不言退

Geoff Colvin 2012年12月28日
就受到影响的企业高管和国家数量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商学院教授能与他比肩。现年65岁的他,与他的全明星团队一起,正致力于拯救美国经济。

    就在此时此刻,全球各地的办公室里,商务人士们正在举行各种高端会议商讨战略问题。他们试图厘清他们是否真地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是否应该专注于产品差异化,或者在业内一个利基市场上争取占据主导地位;有与会者建议三个方面同时推进,另一个人则会回应说这样做将会注定失败。“我们真的要亲自从事价值链上的全部活动么?”“不!我们需要外包!”会议讨论越来越激烈,因为每个人都明白最终的商业决定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

    如果你插入任何一场会议,问参会者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他们会诧异地看着你,不明白你怎么会问这个傻问题。毕竟,答案再明显不过,因为这些是最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他们或许会这样回答你:我们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必须这么做,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这些问题。但他们错了。

    通常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我们——都在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语言。他是有史以来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商学院教授。也许有人会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概念曾经并非主流商业思想的基石。曾与波特共事过,并长期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商学院院长的罗杰·马丁(Roger Martin)说:“每个谈论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如何取得这种优势的人——他们不会说:‘之所以召开这个会议是因为迈克·波特说过这个很重要。’但这的确是它召开的原因。”

    并非只有商务人士使用波特的语言。国家、地区和城市领导人运用他的“钻石理论模型”(Diamond Model,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模型,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译注)构建自己的竞争力提升计划。环境政策制定者践行“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认为严格的环境管制能够引发创新,抵消成本,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译者注)。医疗改革人士学习波特有关如何改造这一千疮百孔行业的论著。

    如今,波特正致力于改变有关另一个宏大话题的讨论:即美国竞争力。波特和简·里夫金(Jan Rivkin)教授领导的哈佛商学院美国竞争力项目(U.S. Competitiveness Project)不同于哈佛大学以往尝试过的任何项目:聘请校内外的学者致力于实现一个具体目标——让美国更具竞争力。“之前我们从未做过这种事情,坦率而言,这着实让我们感到惭愧。”波特说。“我们拥有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人们愿意倾听我们的意见,我们得利用这一优势。”波特特别指出他背后有几十位同仁在共同致力于这个项目。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他的加入这个项目就不会诞生,按里夫金的说法,波特是该项目的“矛尖”。

    该项目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大多数有关美国竞争力的讨论都错误地过分依赖联邦政府的行动。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波特和里夫金才撰写了随后的一篇文章,阐述公司如何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让美国变得更具竞争力。在这篇文章里,波特一如既往地想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希望每位商务人士都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在读完后会说:‘知道么?太好了,我们就要这么做!’”

    现年65岁的波特整个事业生涯都在发挥影响力,你或许认为他可能要就此打住了。恰恰相反,看起来像55岁的波特拥有胜过大多数35岁人士的精神头。“我特别幸运的地方是,”他说——他说过很多自己非常幸运的地方——“我真的非常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我的意思是,我从未对它感到厌倦。我没有感到疲劳。很多学者感到倦怠。”

    在最近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一周里,波特在伦敦至波士顿的返程航班上撰写文章,去《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跟编辑们会面,接受《哈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的视频采访,在CNBC财经电视台露脸;他还在哈佛举行了几次会议或专题讨论会,在一场“创建富有竞争力的内城”(Initiative for a Competitive Inner City,波特于1994年创建的非营利性组织——译注)大型研讨会上发表两次演讲;此外,他还为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 纽瓦克市长科瑞·布克(Cory Booker)、 一家《财富》美国500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以及卢旺达政府提供咨询建议。他似乎靠空气生活。《理解迈克尔·波特》(Understanding Michael Porter )一书的作者琼·玛格丽塔(Joan Magretta)说:“我与迈克共事30多年,但从没见过他吃一顿饭。” 玛格丽塔曾做过顾问,之后担任过《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编辑。

    一本关于如何理解波特的书可谓适逢其时,因为他经常被人误读。外界普遍视其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战略大师。这一看法虽然正确但并未抓住核心。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是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之后陆续出版了《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及《论竞争》(On Competition);他创建了“创建富有竞争力的内城”组织,还有眼下他正致力于美国竞争力项目。注意到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了么?

    竞争和取胜是波特事业和大部分人生的关键特征。他说过,儿童时期体育是他生活的中心。在新泽西州的孟莫斯地区高中(Monmouth Regional High School)就读时,他是一名全州橄榄球手兼棒球手。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航空工程学时,他打入全美高校体育联合会(NCAA)的全美高尔夫球队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直接进入哈佛商学院,在那里他意识到自己想要去教书,并成为一名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一项为班级排名前5%的学生设立的殊荣称号。之后他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到查尔斯河对岸的哈佛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那里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然后他又重返河岸这边的哈佛商学院任教。

    高中毕业8年后,他便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商学院的教师。那时他就已经清楚知道将来自己的研究重心了。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时,他学习了“从业者的竞争观”,但当时这种竞争观尚没有很多概括性的见解,每一个竞争情形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经济学家,他理解了“产业经济学所理解的更为抽象的竞争观,”它与前一种竞争观正好相反:各个企业几乎完全相同且单调无趣。“正是不同类型学术训练的复合,使得我可以利用哪些丰厚的机遇变得明朗起来。”他说。于是他努力去把握这些机遇。

    他在《竞争战略》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努力成果,该书很快成为当时史上最畅销的商业书籍。他说,每一家公司都受制于五种力量:公司面临的现有竞争者,来自新竞争者的威胁,来自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权,客户的议价权。在这种环境下,每家公司必须选择一个战略,而可供选择的战略只有三个:实现成本最小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主导利基市场。试图每个战略都实施一点——“身陷多个策略之间”——会阻碍公司实现上述任何一个战略的好处,该公司最终会败给只选择一个战略的竞争对手。

    这本书颠覆了全世界的管理理念,波特因此名声鹊起。它同时还激发了另一种广泛的回应:“最高的一种赞美,慢慢地我才理解,是‘噢,这个显而易见。’”波特说。“我一度对此感到非常生气,但现在我理解了那才是我的目标——处理一个复杂的难题并使它变得十分清晰和显而易见。”现实世界的从业者表示赞同。“五种力量框架一说,过去有效,现在依然有效。”顾问人士阿德里安·斯莱沃斯基(Adrian Slywotzky)说。

  • 热读文章
  • 热门视频
活动
扫码打开财富Plus App